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5-11-29张利锋
张利锋
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利锋
团队项目体能训练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国外训练理念的普及和训练模式的推广,我国也逐渐开始此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中国女子曲棍球队曾在2008年奥运会中夺得亚军,但是近年来由于队员体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成绩出现了下滑。根据对我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相关研究和训练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当今世界身体功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女曲项目体能训练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
1 前言
体能在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竞技体育领域内成为共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体能训练目前也已成为各主流项目训练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走在职业化前列的NBA,NFL等联盟中,专业体能训练师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员组成。曲棍球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职业化发展不足,体能训练水平和上述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针对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而进行的科研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距离实际需求仍有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Sport Discus搜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所做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资料[1-24],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为后继体能训练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从已有文献看,我国目前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国内对于曲棍球体能训练尤其是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的研究起步晚,2000年以才出现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相关文献多数是在近三年才出现的;研究数量少,数量不及同期女子足球体能训练的1/3,说明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相关研究还有待加强;研究对象以国家队队员为主,只关注竞技水平最高层级的运动员,对于青少年选手体能训练的研究几乎没有;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是针对具体训练方法手段的实证性研究数量严重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在2014年全国女子曲棍球锦标赛期间,对包括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师在内的多位教练进行访谈,了解曲棍球运动员体能需求和该项目国内体能训练开展情况。2014年12月跟随四川女子曲棍球队进行了冬训,了解国内女曲项目体能训练开展的实际情况。
2 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内容研究
曲棍球作为一项同场对抗类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如何,对于技术发挥、战术执行情况以及最终的比赛结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际训练中,体能训练工作已经被训练管理者和教练员所重视,但是工作效果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准确把握曲棍球项目的专项体能特征。
2.1 关于女子曲棍球项目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
目前曲棍球比赛执行的竞赛规则是四节制,每节15分钟,一二节、三四节之间间歇2分钟,第二、三节之间间歇10分钟。[2]澳大利亚学者Gabbett在世界上率先利用GPS系统对精英级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整场跑动距离从3.4公里到9.5公里,均值6.6公里;[3]高艳华的研究中运动员平均跑动距离6.0-7.0公里,最高10.0公里;[4]袁凌燕等也利用GPS和Polar团队表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队员进行了研究,表明主力队员整场比赛移动总距离为7.9-8.8公里,平均8.4公里,最高的有个别运动员跑到10公里。[5]
Matt Spencerac研究证实,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运动强度较低的走、慢跑和站立状态,其占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46.5± 8.1%、40.5±7.0%和7.4±0.9%,而更高运动强度的大步跑和冲刺跑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4.1 ±1.1%和1.5±0.6%。[3]闫琪以我国女子曲棍球国家队队员为对象进行研究,获得了相似的结果。[6]
以上研究文献表明,女子曲棍球是一项持续时间长、跑动距离较长,以较低强度有氧供能为主的耐力性运动项目。
Spencerac的研究显示:运动员在场上慢跑的次数最多,平均达412±42次,而每次冲刺跑的时间多在4秒以内,距离多为10-30米,偶有60-80米的冲刺跑。[6]闫琪的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曲运动员在场地上约15%的时间是间歇性短距离快跑形式(无氧代谢),全力冲刺为5±3次,平均每个冲刺时间2秒,距离为14米,队员平均最大速度为6.70± 0.49米/秒,最高冲刺速度达到7.8米/秒。运动员高速跑动的时间虽然短,但在赛场上往往是制胜的关键。[5]。这要明显高于Matt Spencerac关于男子运动员比赛中无氧代谢占比约6%研究结果。相应的,我国女子曲棍球队员有氧代谢的比例约85%,运动状态为慢跑、走动或原地休息的运动形式,要低于Matt Spencerac约94%的比例。
虽然国内外关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高强度跑动的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学者均认为,高速跑动能力、短时间反复冲刺能力对于比赛至关重要。
曲棍球项目强调高强度、高对抗,整场比赛由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方式穿插组合而成,对各个位置运动员都有很高的体能要求。由于长期握杆跑动,经常挥杆击球,对运动员上、下肢的力量素质要求都很高,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全面、良好的机能水平是提高曲棍球竞技水平的前提和保证。
2.2 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内容构成
综合以上研究可见:曲棍球是一种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混合性运动项目,有氧耐力是基础;反复快速冲刺跑能力是曲棍球运动员非常重要的专项能力之一;从项目属性上,曲棍球突出队员间的对抗性,力量素质是曲棍球运动员体能构成的重要因素;而专项技术和场上情况的复杂化,又需要队员具备很强的灵敏和协调能力。
因此,有氧耐力、速度能力、力量(对抗性力量)、灵敏和协调,是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而针对这些要素的独立或组合训练也就构成了体能训练的内容。
3 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研究
3.1 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和手段研究
曲棍球运动整场耗时60分钟,已有的文献资料均支持曲棍球是一项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的项目,近期的研究还证实了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整场比赛跑动距离有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近年来曲棍球项目发展的一个特点,对运动员的长距离跑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确定有氧供能是曲棍球项目的主要供能方式。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供能能力,也即是我们常说的耐力水平,是此项目体能训练的基础。
国内外均非常重视有氧耐力对曲棍球运动员的作用,根据我国国家曲棍球中心的规定,在每年度赛季开始前各省队队员必须参加耐力测试和YOYO测试,测试达标者方能在年度比赛中登场;国外也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定期监测,但是相对国内而言,一般性有氧耐力训练的比重要小很多。
受韩国教练执教思想的影响,我国曲棍球界由上至下都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2008年奥运会参赛选拔的量化指标中就包含了4 000米测试和YOYO测试,由此导致了国内的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尤其是冬训阶段为了储备体能,较多采用3 000、5 000米等固定距离或者30分钟限时跑等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曲棍球比赛持续时间长,但是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并非匀速运动,他们时刻处于不断变化速度的移动中。因此,以持续性的慢跑训练来提升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虽然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匀速运动和曲棍球的专项属性明显不符。持续性长距离慢跑仅能够作为一般耐力的训练手段,而更多地,我们需要研究曲棍球专项耐力特征,并找到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2 速度训练方法和手段研究
曲棍球运动虽然整场比赛高强度的跑动占比不多,但是运动员的跑动速度对于比赛结果至关重要。虽然文献中运动员6.7-7.8米/秒的冲刺速度和女子100米运动员的极限平跑速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球场上手持球棍的情况下,在短距离内达到以上速度,对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平跑速度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将速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从曲棍球项目的运动形式上看,我们需要以下几种速度能力:(1)动作速度;(2)直线和变向条件下的启动速度和加速度;(3)高速跑动能力即位移速度。而且,这几种速度能力都需要兼顾有球和无球的状态。
澳大利亚学者Spence设计了一种冲刺时间约4秒,次数为6次,每隔25秒出发一次,间歇时间在20秒以内的速度测试/训练方式,并证实该测试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为了将速度训练更好地和专项结合,荷兰设计的一种持球棍折返冲刺跑和运球跑测试,两项测试的距离均为30米,适合作为曲棍球的专项运球能力测试,也可作为一种发展持球(棍)跑动速度的手段。[1]
我国目前曲棍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训练内容为20-100米不同距离的徒手加速跑。而持球棍及带球的快速跑动练习一般安排在技术训练中。闫琪在针对国家女子曲棍球对所进行跟踪研究中,主要将25码跑作为训练和考察队员加速度的手段,将50码跑作为训练和考察冲刺能力的手段。[7]虽然在实际训练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训练手段并不足以解决前面所列的对于速度素质的需求。
就目前国内女子曲棍球项目的速度训练方法手段来看,仍然不足以解决曲棍球运动对于速度能力的需求。对于短距离冲刺如何启动、如何加速仍然缺乏研究和训练,对于国外两种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效果如何,也缺乏实证研究。
3.3 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研究
力量素质对于曲棍球运动员至关重要,ASTORINO等人的研究表明,曲棍球运动员在经历一个完整赛季后,包括身体指数(BMI)、肌肉力量等指标都会较赛季前有所下降,而最大摄氧量则没有变化。[8]提示我们在赛季前应该注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高力量水平和储备能力,在赛季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合理安排力量训练,以保持运动员的力量水平。
对于女曲运动员损伤的调查也已经表明力量不足会导致身体和球棍的控制能力差,由此造成球棍伤人。腰背部、膝关节以及肩关节的力量不足,一方面影响运动员专项技术发挥,如短角球的击打效果;一方面造成了运动员不能够承受训练负荷,身体出现伤病。
目前有关曲棍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资料并不丰富,教练员常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比较简单,诸如半蹲、腿部蹬伸、卧推、俯卧背起、收腹卷腿、臂屈伸等。国家队常用循环训练法进行力量训练,在同一次练课中采用十几个练习,针对全身各部位的力量进行训练。
3.4 女子曲棍球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总结
在训练的高级阶段,训练的内容要符合运动实际需求,训练的方法和具体手段要符合专项化需求,这是训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功能性身体训练的理念也是如此。美国著名专家迈克-博伊尔谈到其训练理念时强调“符合目的的才称得上具备了功能”。
国内现行的曲棍球体能训练手段与专项体能的要求差别较大,只能被视为一般体能练习。而国外的曲棍球体能训练则更多采用SPARQ训练,其中S为速度(Speed)、P为功率(Power)、A为灵敏(A-gility)、R为反应(Reaction)、Q为快速起动(Quickness)。[9]
从练习的动作结构看:我国现行的力量训练从形式上看和专项结合不紧密,缺乏和专项技术动作较为接近的力量练习手段;所有的练习照顾到了身体前后及两侧的对称,但对专项技术需求考虑不足。
从练习要求来看:除了伤病队员外,其他所有队员在训练中采用同样的练习手段和统一的负荷要求,忽视了队员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缺乏对每个队员的针对性要求,训练效果难以保证;作为教练员,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来对训练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
综上来看,我国女子曲棍球在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手段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具体的操作以及评价方法和标准,均有待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 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负荷与评价研究
训练效果的评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宜的运动负荷是训练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练习的训练负荷应该周密考虑,并在训练中实时监控的。
鲍春雨等人就建立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体系做了努力,最终确定了左右箭头跑、25码计时跑、30米疲劳测试、左右抛实心球、立定跳远、YOYO跑、两头起、坐位体前屈、平衡盘举哑铃等9项指标,并分配了权重。[10]闫琪在研究中,将25码计时跑、FMS测试、300码折返跑、箭头跑、转体侧抛重力球和50码跑等6项作为评价运动员场地体能的指标。[7]
以上是目前国内现有文献中仅有的对运动员专项体能进行评价的研究,仅仅是从指标上进行了筛选,建立了一定的评分标准。但是从现有资料和调查情况看,我们很难查到对于不同训练手段训练负荷的具体要求,也没有查到运动员体能各构成要素的训练目标评价。在运动员成长的不同阶段如何对训练负荷进行控制和针对性评价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到。
5 与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相关的其他研究
上述三个部分将目前国内有关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负荷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但目前的研究不限于此且对于曲棍球训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1 身体功能性训练与运动伤病预防
伤病是职业运动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威胁,由于长期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几乎每个运动员都会遭遇伤病的困扰。敖英芳等研究表明曲棍球运动员常见伤病中腰肌筋膜炎发病率最高,而造成损伤的首要原因竟是训练过度,占比为35.7%,[11]廖远鹏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并指出肌肉劳损、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等也是曲棍球运动员的常见损伤。[12]解勇2006研究发现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员的损伤,总体上是身体条件与训练不相适应的结果。腰部劳损多发生在专项训练中,而膝、踝的急慢性损伤的发生和加重多在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辅助训练中。[13]
由此可见,曲棍球运动员出现伤病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非比赛状态下,练习时动作质量不高或者是训练过度导致伤病;二是在比赛中由于维持专项所需身体状态的能力不足导致疲劳损伤或者是器械击打受伤。
针对第一种情况,目前在国内开始普及的动作控制训练和FMS身体功能性测试及纠正策略能够给予针对性的帮助。由美国学者Gray Cook等所创立的功能性训练体系,包括FMS(功能性动作筛查)和SFMA(选择性功能动作纠正策略),在国外竞技体育训练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套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操作技术,对于运动员身体功能评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训练效果在多个项目中的都得到了验证。
对于第二种情况,在解决了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之后,根据项目特殊需求进行专项身体训练以及训练后良好的恢复策略也能够保证易损伤部位训练后得到有效恢复并在长期训练后提高该部位的能力,以减少在训练和比赛中该部位受伤的几率。
北京市体科所闫琪在国家队训练过程中所做的研究工作,验证了以上理论和操作方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地改善、提高了队伍整体和个别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14]
5.2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
良好的体能能够有效支持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在曲棍球运动中同样如此。
短角球战术是曲棍球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据统计,短角球得分占进球总数的44%,充沛的体能是短角球战术成功率的保证。[14]击球手的拉射能力,是短角球战术能否发挥效果的关键因素。闫琪应用功能性训练的思路,对我国两位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以改进提高其拉射技术及效果,经过完整的冬训阶段后,两人在完成拉射技术时自我感觉能力得到提高,球速经测试分别从82.9±2.3km/h和73.4.9±3.5km/h提高到90.7±2.0km/h和 82.1±2.0km/h,效果非常明显。[15]
可能是项目普及程度和市场化不足的原因,现有研究中对于体能训练促进曲棍球专项技术提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于专项技术的分析研究远不及篮球和足球运动。在训练实践中,如何借鉴NBA训练的成熟体系,对曲棍球专项技术进行分析、归类,并设计专门动作进行适宜负荷下的技术训练,可能是今后体能努力的方向之一。
6 结论
(1)国内针对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资料数量少,无法满足开展体能训练工作的实际需求。
(2)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构成较为清晰,但是对体能各构成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研究相对不足;现有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局限于测试的要求,缺乏实际的训练方法手段研究,距离有效指导体能训练实际仍有较大的差距。
(3)除了有氧耐力测试指标,其他体能要素的训练方法手段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在训练中无法有效评价训练效果。
(4)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成年运动员,对青少年曲棍球选手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的实用性研究仍然非常缺乏。
(5)体能训练与伤病防治以及技战术的关系研究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方面可能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
[1] 唐玉成,曲棍球项目专项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 15(1):52-58.
[2] 曲棍球运动竞赛规则之Ⅲ竞赛实施细则,9.竞赛时间[EB/ OL].[2015-02-10].http://hockey.sport.org.cn/qcjj/qqgz/ 2006-07-31/94882_2.html.
[3] Gabbett,T.J.,GPS Analysis of Elite Women's Field Hocke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10,5(24):1321-1324.
[4] 高艳华.对制约我国曲棍球水平提高的训练问题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2),77-80.
[5] 袁凌燕,闫琪.国家女子曲棍球队比赛负荷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45-49.
[6] Matt Spencerac,S.L.C.R.Time–motion Analysis of Elite Field Hock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peated-sprint Activity.[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4,22(9):843-850.
[7] 闫琪.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备战第30届奥运会过程中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73-78.
[8] 唐玉成.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国内外对比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11-16.
[9] ASTORINO,T.A.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arameters During a Competitive Field Hockey Season.[J]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11):850-854.
[10] 鲍春雨.我国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18-21.
[11] 敖英芳,史和福.曲棍球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科学,1998(1):73-76.
[12] 廖远朋.优秀男女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1):73-75.
[13] 解勇.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伤病特点与康复对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38-40.
[14] 王光明,陈朝霞.中国女子曲棍球短角球成功率及技战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72-74.
[15] 闫琪,王明波.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提高曲棍球运动员的拉射球速[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1),25-26.
[16] Wassmer DJ,M.S.A Descriptive Profile of Elite U.S.Women's Collegiate Field Hockey Players[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2,42(2):165-171.
[17] Geithner,C.A.Physical and Performance Difference Among Forwards,Defensemen and Goalies in Elite Women`s Ice Hockey[J]. 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ing Research,2006,20(3):500 -505.
[18] MacLeod,H.The Validity of a Non-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Player Movement Patterns in Field Hocke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27(2):121 -128.
[19] 鲍春雨.我国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诊断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485-487.
[20] 李庆学.心律监控在曲棍球运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3):44-48.
[21] 翁海勤.对现代曲棍球训练中专项速度训练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250-251.
[22] 邵君.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速度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74-76.
[23] [美]库克.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4] 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孙君志)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Women's Hockey Program of Fitness Training
ZHANG Lifeng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team ev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subjects and China is now following suit to launch its exploratory research in this field.Chinese women's hockey team won the silver medal at the 2008 Olympic Games,but the performance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physical strength failures and other factor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Chinese women's hockey to find out the drawbacks in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es and practice.
Women;Hockey;Fitness Training
G849.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5-0117-05
10.15942/j.jcsu.2015.05.023
G849.1
A
1001-9154(2015)05-0122-05
成都体育学院院级创新团队项目(D6003032201)。
张利锋,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项目训练理论与实践, E-mail:381735049@qq.com。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