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和谐理念下拓展运动在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性研究①

2015-11-29李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003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受训者心理素质运动

李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32)

社会和谐理念下拓展运动在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性研究①

李强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0032)

摘 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系统梳理拓展运动发展渊源,重点阐述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认为:拓展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个性素养、认知、合作意识、自信心影响较大。建议: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理念下,应将拓展课程纳入高校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开设拓展运动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注重运动过程多样性,充分发挥拓展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和谐高校拓展运动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的生活由于技术手段的革新,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双手,使生活越来越舒适。然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带来许多烦恼,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强度、投入劳动的时间在减少,社会负担也在减轻,特别对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很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未来企业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个人诚信以及面对挑战的信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行业调整即将完成,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纵观拓展运动的发展和实际中的运用,发现在培养人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将拓展运动作为促进青少年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体育开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现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事。拓展运动在培养人们的冒险、创新、挑战极限方面的能力有其独特之处,充分利用拓展运动的内容和特殊的训练手段既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石,拓展运动有助于完善和提高人的心理素养、人格特性。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下,在高校运用拓展运动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启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信任感和包容心,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 拓展运动发展及在体育课程运用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显示,Outward-Bound(拓展运动)是由德国人最先运用,当时这项运动的引进,主要是为了训练年轻的海员的心理素质,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1942年,劳伦斯创建的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是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拓展训练最早雏形。国外发达国家学校开展拓展运动较早,日本将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日本文部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依据学校周边的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开展适合于学生运动的冰上项目;澳大利亚在健康与体育课程中要求在校学生掌握个人安全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在恶劣环境中降低伤害的安全措施,也在户外安全活动中规范了个人责任,强调安全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基础,正确处理好冒险和安全关系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德克萨斯州体育课程也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参加野外冒险和户外教育,在户外运动中掌握生存技能,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同时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新西兰和英国体育健康课程则提出:户外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户外充满活力、安全地进行活动,发展学生个人和社会技能,让他们有了保护和关注环境的机会;认为户外拓展、户外教育包括户外冒险活动和户外专业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合作,建立信任、增强责任感,通过安全的、挑战性的和愉快的学习体验,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训练传入我国香港地区,当时被译为“外展”。到了200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国内首届拓展运动会,标志着拓展运动在我国得到了认可。浙江大学体育部将定向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随后广州大学也将户外生存训练添加到新生的军训内容。现在拓展运动(Outward-Bound)已成为现代企业和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目前,国内的拓展运动基本都是延续和借鉴(Outward-Bound)国际组织的培训理念,它把重视人回归自然、自愿接受挑战、超越自我、溶炼团队、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作为最终目的。

2 拓展运动分类原则

2.1练习场地

依据拓展运动的练习场地,可以将拓展运动项目分为室内和户外。室内拓展运动项目主要包括抱团打天下、破冰流程、空中接龙、信任背摔、牵手解扣等。户外拓展运动项目主要包括漂流、野外生存、丛林穿越等。由于户外拓展运动使受训者直接溶入到大自然,增加了训练的难度,所以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另外也有一些特殊的受训专业场地,它需要专门的拓展场地,主要目的是激发受训者潜能,培养团队积极有序的沟通协作、凝聚力等。室内拓展运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户外拓展训练受环境、季节和天气影响因素,极大地扩展了运动项目的实施空间和时间,相对来说容易达到训练计划所制定的锻炼目的。

2.2基本功能

拓展运动有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根据拓展运动的功能,可以分为教育、健身两类。教育类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方法使人们体会生命极致来达到拓展参与的目的;健身类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提高受训者身体、心理健康。

2.3练习目标

拓展运动的目的性非常明显,主要是激发个人潜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按照练习目标,可以分为个人潜能类和团队合作类。个人潜能类主要让受训者从开始的身体体验,逐步进入到强烈的身体和心理刺激,达到激发个人潜能的目的;团队合作类主要是改善和提高受训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3 拓展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3.1对受训者心理的影响

我国学者张大均认为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素质,而心理结构的外显层是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较好的人,较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也有研究认为拓展运动对个性品质的促进最大,社会适应性其次,对认知品质的影响最小,但很多人认

为没有科学依据。拓展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较大,如个人认知、个性特征和适应社会性等心理品质,但从影响程度上看,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三者应该并重。

3.2拓展运动对人格的影响

拓展运动的学习方式要求受训者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安全事项讲清楚,充分发挥和尊重受训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练习课程结束后受训者也要充分讲述个人参与练习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和体验。在拓展训练的团队分享中,每位受训者都有机会分享个人的亲身体验,从而减轻个人承受的困惑和痛苦,使他们的人格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和完善,养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3.3拓展运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拓展运动课程设置是一种复合式教学,它主要包括了个人、多人和团队项目。根据训练目的不同,主要有以改善个性心理为侧重点的课程,以提高个体社会适应性为侧重点的课程,以培养个体认知能力为侧重点的课程,需要个体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实践,主观上轻松愉快地参与拓展,既锻炼了学生积极进取、坚强不息、勇于拼搏等思想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团队合作、集体观念的心理品质。拓展运动对大学生中经常产生的心理疾病的缓解,比如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等有显著的作用。

4 结语

由于拓展运动课程还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课程,我国很多高校基本都交给学校的社团来负责,仅仅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并没有形成系统;训练场地和设施缺失也是影响我国高校开展拓展运动课程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高校将拓展运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通过提供一定的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等方式,给学生提供长期的参与拓展运动的机会。另外,积极培训在职教师,增强教师对拓展运动的认识,引导学生加入社团,以充分发挥拓展运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佩素.拓展训练对8~16岁儿童自我意识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03.

[2]张凡涛,宋金美.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初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63.

[3]石丽.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88-90.

[4]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

[5]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

[6]刘贺.对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技,2004(3):55.

作者简介:①李强(1971—),男,汉,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a)-0110-02

猜你喜欢

受训者心理素质运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如何延缓队列训练中的疲劳现象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不正经运动范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印度:将招收女战机飞行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