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调适性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分析①
2015-11-29王文清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王文清(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调适性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分析①
王文清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国民的人权意识提升的前提下,我国推行了教育公平以及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有越来越多的生理存在一些缺陷的学生跨入了高校的大门。但是我国的特殊体育教育却还没有完全的发展起来,虽然有高校体育纲要的指导,但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该文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之中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的特殊体育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调适性体育的框架和建议。
生命关怀 调适性体育 高校 理论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1.081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口数量众多,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相关条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需要将必须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身上,才能够更加健康和稳定。并且我国要对特殊体育教育方面加强研究,让学校和教师的关怀,能够到达每一个拥有身体障碍的学生之中。
1 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
该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经过医学认定身体的部分结构或者功能会引起动作能力异常的学生。且这些学生均拥有普通高校的录取资格,同时在短期或者长期无法进行普通的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学生。所以该文所研究的对象可能包括残疾群体、病弱群体、肥胖、急性损伤等群体,这些群体均拥有一些对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障碍的群体。所以这些群体被成为身体练习障碍群体。这些群体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之中均有分布,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注重对这类人群的体育教育。
1.2 研究方法
该文首先对我国以及国外的特殊体育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相关的实施文献进行了分析,并且与我国的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同时,将我国过去对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将各种期刊杂质以及硕博论文进行梳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代表人物[1]。
其次,设计问卷调查了我市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以及具有相关运动障碍的大学生,和相关的体育部门的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解,并且就此次研究征询专家的意见。
第三步,对于调查之中发现的问题拟定一个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对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设计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以及假设的主题。
研究中对于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SPSS11.0统计软件包。在处理之前该文对调查问卷以及量表均进行了严格设筛查,舍弃了数据不全以及答案不负责任的问卷,并且将问卷进行编号统计[2]。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结果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我市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该文构建了一个对特殊群体学生身体水平发展和适应为主要内容,并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特殊群体学生对运动的积极体验,让特殊群体的学生能够主动条件其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健康状态的调适性体育课程的概念。此概念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对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他们更加应该进行自我的调适。首先,对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被动的适应拥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其次,适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第三,对于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社会现状和社会需求而言,进行自我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许多人开始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关注,因此调适性体育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就是要让其不仅仅身体健康,还要做到心理健康[3]。虽然身体的缺陷没有办法弥补,但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的心态,是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培养而变得健康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意义来说,就是要让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达到身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和谐,只有自身的人格健康和谐,才能够达到人际的和谐,最终才能够产生社会的和谐。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我调适,才能够产生长久的效果。
2.2 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要探究一个课程的设计方案,就要寻求理论的支持,该文的课程设计主要从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寻求了理论的支持。
在伦理学的理论方面,主要寻求的是关怀理论的支持。人类人性之中的关怀情意被关系理论学的代表诺丁斯认为是人类正义社会的人性基础,关怀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能力,使被自己关怀的人、物、思想得到好处,关怀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性,它是我们人类生命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特殊体育教育里,关怀对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他们开设体育课程,而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体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及作用。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此同时,高校的各部门领导者与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也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充分的了解教师的内心诉求。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的改变,学校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教师和学校,才能够让特殊教学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活跃起来,从而真正的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调整和适应,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4]。
学生要学会自我关怀,不仅要关怀自我的物质利益,还要关怀自我的生命,要认识自我的生命、接纳自我生命、欣赏自我的生命、尊重自我的生命,让生命质量超越身体上的缺陷,做优质的人。人际关怀的通俗理解是关心他人,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周围人的处境和需求,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社会关怀是指,让学生努力的学会融入社会,从身边做起学会主动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我国身体练习障碍人群的整体文明素养。
调适性体育课程的哲学依据是公平理论。关于公平,最著名的三条原则,是由哲学大师罗尔斯所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并且这个自由是平等的,不受任何外界事务的约束[5]。而我国的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有教无类”等名言。这些思想之中所提及的公平理念,应该应用在特殊教育之中。在现代化的教育价值之中,教育公平早已是各国的基本教育正常之一。对于特殊体育教育之中的身体练习障碍大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教育的公平,并且是多层面上的公平。每个身体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她们的身体条件和一般普通的学生之间,具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健康水平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很有可能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上,存在着相应的不平等。因此,体育教育要发挥其公平性,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着平等的自由,都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在一起学习、就业。因此对于身体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而言,首先有体育学习机会的公平,其次是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第三点是制度公平和程序公平,最后是体育评价的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这4个方面的公平。
调适性体育教学课堂在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教育学中最新的理论之一。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是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教育主体的地位,并且教师和学校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教育理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作为教学之中的主体;其次,主体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潜能方面,人际关系,动手能力,自我个性和心理健康都做出了充分的关注;第三,主体教育理论还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学生的交流;第四,主体教育理论将学生的发展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联系到一起。主体教育理论从体育的角度展现了哲学的思想,以本体论的角度而言,主体教育理论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各方面发展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不再将个体的缺陷视为异常,使体育活动成为了一种比较良好的生存方式[6]。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主体教育理论强调让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将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问题进行克服,并且鼓励其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创造体育活动,同时在活动之中与他人进行和谐相处。从价值论方面来说,主体教育理论对个体的独立予以了肯定,对个体的完整给予尊重,并且强调个体是唯一的,这能够让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对自身进行肯定和尊重,深刻的契合了生命关怀的本意。
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还有行为矫正的心理学理论。行为矫正学是通过对周围的环境的改变和控制,让被矫正的人能够回归正常的行为生活,并且拥有管理自我行动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行为矫正对患有发育障碍的个体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行为矫正还能够促进健康相关的行为的发展,使学生增加有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身体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她们的各项活动,都会受到身体的约束,大多数人都处于生活不积极的状态。从心理学方面而言,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首先对自身的障碍不能够接受;其次,他们对于自己的体力情况比较担心;最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在行为矫正的方法之中,自我管理是非常有用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各项活动。可以对自身的思想、感情、行为等全方位进行调节。身体练习障碍的患者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主要是各项行为活动的缺乏,她们对于各项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7]。所以,体育教师要在调适性体育课的过程中,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配合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消极锻炼行为。
调适性体育课程的体育学依据是健康体适能理论。体适能主要有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两个方面。对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健康体适能自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来,被放大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包括身体健康、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职业健康、精神健康7个方面。对于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全人类的健康模式有助于其客观的看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且全人类健康还能够让他们从周围的环境之中得到能量,然后经过吸收转变之后,形成一个良好的身心与社会的和谐状态,转而去影响其他人的状态。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施方案与正常学生的方案大概相同,只需要在参考标准上做一些调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估身体练习障碍学生体适能的标准,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不断的摸索[8]。
调适性体育教学课程的社会学依据是和谐理论。和谐理论主要指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从和谐的代价方面来看,关心弱势群体最终受益的还是正常群体的人们。和谐教育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和谐、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和谐、教育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的和谐等方面。对于特殊体育教育,其和谐表现在资源分配的和谐,教育与学生心理状态之间的平衡和谐,以及学生全面的获得发展的和谐等。如果不能够给予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以及优质的课程,就爱不能够说做到了真正的和谐教育。
2.2.1课程设计的标准
对于调适性体育课程设计的标准主要有5点:首先,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获得他们缺陷部位的需求;其次,要能够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可能的满足;第三,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带着十分诚恳的心态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四,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该项课程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否科学、实用;第五,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2.2课程的实施
该文根据以上思想选取了某高校的一部分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为实验组,进行调适性体育课程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并且与未进行调适性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经过一学期的课程时间之后,实验组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与实验前有了明显的区别。并且与未进行实验教学的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相比实验组的学生更加的适应自己的大学生活。但是在此次实验之中还是由于设施以及体系方面的情况,出现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
3 结论
首先,完善并且将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体育教育进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提升,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背景下,对我国的大学特殊体育教育进行研究,说明了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进入了以人为本的阶段。每个身体存在障碍的学生,只有对她们进行特殊体育教学,她们才可以有效的进行各项生活的活动,因此这是她们融入健康人群生活的有效方法[9]。
我国的特殊体育教育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体系,我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国的政策法规方面,并没有比较系统的对特殊体育教育体系进行规定,并且我国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所欠缺。目前,我国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非常不容乐观,教育尚没有深入到过程之中的公平。并且由于相关特殊体育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配套的课程设施的不完善,其教育的总体方面,仍然处在一个十分混乱的局面,因此这会阻碍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校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学校的终极价值取向之一。高校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特殊体育教育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且关怀每一个身体练习障碍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体育学习权利的关怀,并且提升对学生们的深层次关怀。而由于教育群体拥有比较模糊的对象界定,我国目前还有许多的特殊群体的学生游离于体育场域之外。因此,该文针对当前特殊教育的对象,将其定义为符合了普通高校的录取资格,但是通过专业的医学鉴定,其由于身体原因失去部分正常动作能力,并且短期或者长期无法达到普通体育教学要求的学生,将这部分学生作为身体练习障碍学生。
目前,针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以“生命关怀”为主线来构建起的调适性的体育教学课程,该文通过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体育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出发,做以综合应用,使得体育教学课程在具备体育锻炼属性的同时,拥有了人文基础。并且根据各种初期理论,确立了调适性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等目标。在确定了调适性体育教学的目标后,需要进一步确定调试型体育概念的内容和策略,其主要包括健康体适能、运动节能等6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互动式、合作式等几个方面的策略。另外,在教学原则上还有个别化原则和互补原则等需要遵循;在教学体系上还有以管理、支持和课外服务三位一体的特殊体育教学体系需要建立[10]。
此外,该文通过对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研究,来分析了实践这一课程的可行性,并且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创设,尽可能的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实现生命关怀的主题目标。在课程创设中,通过开设户外休闲课程来使学生之间加深合作交流;通过提点练习和弹性化的考评制度,来对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进行更加公平的教学和评价。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能够使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得到适应自身身体情况的锻炼的基础上,拉近其和正常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实现和普通学生同步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特殊体育教育改革,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十分的重要,因此相关的教师和教育部分,需要立足学生的需要,建立健全特殊体育教育体制,促使其平等自由的接受各项教育。
[1]吴燕丹.生命关怀—新时期学校特殊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四)[J].体育教学,2009(4):40-41.
[2]王艳侠.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8):185-186.
[3]王杰尘.现代体育教学的终极守望—体育教学中生命关怀的价值意蕴[J].林区教学,2015(6):100-101.
[4]熊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审美精神追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69-71,93.
[5]向军.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54-56.
[6]丁勇,王成明.生命关怀—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6):154-156.
[7]侯胜川.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研究—基于闽江学院2008-2013年的数据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3,27(3):50-53.
[8]陈华.生命关怀视野下安徽省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8-130.
[9]戴红云,董永利,李晓明,等.生命教育视域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55-57,63.
[10]陈峰.构建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106-108.
G807
A
2095-2813(2015)11(a)-0081-03
①王文清(1968—),男,湖南湘潭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学和人文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