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高质量教育”迷途

2015-11-29刘尧

民主与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升学率功利高质量

■刘尧

走出“高质量教育”迷途

■刘尧

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法国人说,“让学生懂得生活”。英国人说,“不要让学习成为学生负担”。美国人说,“不要试图让学生记住你传授的全部知识”。中国人一般会说,“学生学习成绩好,学校的升学率高”。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教育界多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多少年来,我国在追捧这种“高质量教育”过程中,教育质量不知不觉地服从于功利标准,学校也挣扎于功利漩涡中难以自拔。

“高质量教育”迷途陷阱

2013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为什么“要分数”成为大学校园里普遍现象?因为师生普遍认为,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追捧这种“高质量教育”,面临重重陷阱。

教育质量分数化。长期以来,“教育质量=考试分数=升学率”是众多国人心中教育质量的含义,也是众多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不约而同的目标。考试分数与升学率对师生而言是“成绩”,对学校而言是“业绩”,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政绩”。家长很明确,你得让我孩子上好学校,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到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就要求学校提高升学率。学校要赢得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就自然而然把升学率作为追求的目标。

学校教育工厂化。易中天曾幽默地说,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

至于孩子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久而久之,本应“以人为本”的学校,渐渐沦为分数至上的竞技场!

受教育者被工具化。有人直言,近代以来,中国先后赋予教育“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使命,这样强调教育社会功能本没有错误。但是,仅仅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教育就被指向了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而轻视教人成人的人格养成,这样受教育者被工具化而个性受到压抑,导致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难有发挥时空。

教育目标功利化。毕淑敏曾说,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就变得非常畸形。如果把教育质量归结为利益,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坐标,必然产生功利教育质量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东西作为标准,不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

教育理想庸俗化。当育人本质被分数排斥时,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自然无从谈起。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钱理群的言辞虽然激烈,但确实道出了教育理想正在被功利教育现实淹没的事实。

“高质量教育”迷途危害

抗战前夕,张元济在《中华民族的人格》中指出,“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与人们“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有关。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格养成,很容易诱导人置良心于不顾,去竭力追求物质享受。长此下去,这种“高质量教育”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教育活动应试。尽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但是,学校依然把考试分数、升学率当成教育质量核心标准,并深深陷入“应试主义”沼泽中难以自拔。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带来教育质量提升,反而损害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损害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损害教育质量。

教育效益低下。毛泽东对古代状元的水平曾有所概括:“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只是拔贡。”莫言有诗,“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青烟”。《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足以看出,古今崇尚状元的功利教育效益低下。

科学精神夭折。功利教育只注重单向度、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成材成器”,必须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丢失了更重要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功利教育丟掉了根本,学生不仅不会分析问题,甚至

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学校教的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少训练的。

人的精神荒芜。教育质量外显功利性标准支配的功利教育质量观,淡忘人的生命价值,使人忽视崇高、沉迷功利,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理想、越来越远离崇高理想的追求,更多着眼于复制具有科学知识的受教育者,醉心于克隆一个个缺少理想的眼睛与心灵。这种教育工具理性过度膨胀、价值理性萎缩,催生人的精神物欲化。在工具理性主宰功利教育中,受教育者一味追求物质崇拜、感官刺激、欲望满足、地位占有……

教育理想丧失。功利教育缺乏理想追求和价值引领,使受教育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在这种功利教育熏染中,教育者被利益绑架而理想无处安放,成为“失去理想的人”。正如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所说,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

高质量教育的起点寻觅

爱德华·克雷格(Edward Craig)在《哲学的思与惑》一书中写到,“物质主义始终关注的是物质产品,不是内心、精神或智力产品,而理想主义者并不是指那些总是关注精神却并不关注物质的人,它是指那些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从教育理想的角度看,高质量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觉意识、自律习惯,进而淬炼心智、净化灵魂。

教人正确认识世界。高质量教育如何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叔本华在《论教育》中说,“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所谓“从正确的一端”认识世界,就是人对世界的印象应当来自于客观现实以及亲身体验,而不是相反先被学校在头脑里灌输一大堆概念,再把这些概念套在现实上。高质量教育给予学生直面现实的勇气,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思考和观察去寻找和发现真相;低质量教育则告诉学生一大堆死的知识,再让学生耗费一辈子时光,来消除这些死的知识的影响。

提升人的向善性。高质量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根本的是教会学生寻求社会生活中人性的真诚和善良,引导学生将善良、真诚带入社会,去感染他人。教育的终极目的,理应取决并归结于提升人的向善性。教育正是在于使人心向善,从而摆脱功利的“枷锁”,获得人的身心真正解放。只有当功利教育回归提升人的向善性教育时,所培育的人才能回归到完整的、独立的人。

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学生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资本。

因此,高质量教育要从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开始。

教人有尊严地生活。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在他们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来。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因此,高质量教育应该使人日益完善,使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劳动,使人诗意地栖居、有尊严地活着……

唤醒人的创新意识。作为受教育者,人个体天生就具有创新品质。正如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所说,“事实上,创造力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提示出来并加以发展”。既然创新意识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唤醒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质量教育的策略选择

中国教育界有这样一些说法:有先进(西方)教育理念的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拥有优良条件的教育等等就是高质量教育……事实上,高质量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所谓“一流”指标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条件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不等同于理想的教育。从根本上说,高质量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是理想照耀现实的教育。

树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改革必须纠正国人对高质量教育片面功利化认识,确立从功利走向人本、从选拔走向发展的教育新思路,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育方式,引导学校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把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人放在核心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育质量就是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在学校快乐成长就是高质量。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学校生活不仅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且要让学生在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成就感和自由感。高质量教育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育、一种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教育。

促进学生自由思考。高质量教育要创造促进人自由思考与批判功能形成的条件。比如:鼓励学生尝试和发现新知识,承认知识和事实的价值;支持学生坚持对的,批判错的,不论是否对己有利,只要是真理便追求和接受;教会学生对异见包容,以一种包容心态接纳新知识或有不同看法的人,对异己的思想或观点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还有就是社会要开放,以宽

容和开放心态对待异质文化,提供多种文化和思想“美美与共”、相互共存、争论比较和吸收的条件。

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可见,激发学生主动性被许多教育家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因此,高质量教育就要着力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提升学生生命价值。高质量教育的全部活动在于提升学生价值,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于唤起学生创造价值的意识,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实施高质量教育就要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服务。“三个工匠与一个铁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铁块的价值在不同的工匠那里是不同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用同样一块粗糙的玉石,一个人雕琢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天使,另一个人却弄出一个令人恐怖的魔鬼……在高质量教育中,提升人这块生命之铁的价值,需要学校、教师付出智慧与努力。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e /视/界

猜你喜欢

升学率功利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功利社会话功利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