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农民》启迪“主旋律”叫好又叫座

2015-11-29白靖利

当代陕西 2015年2期
关键词:满堂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文/白靖利

《老农民》启迪“主旋律”叫好又叫座

文/白靖利

以农民为主题的60集主旋律电视剧《老农民》,在前不久成为一匹荧屏“黑马”,甚至还坐上了收视率排行榜的头把交椅。这部“叫好又叫座”的标杆之作,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这也充分说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不冲突,主旋律文艺作品并不一定“曲高和寡”,并不一定就远离大众、远离市场,而是完全可以做到“叫好又叫座”。

首要一点是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这部电视剧,将农民的特点与时代进程联系起来,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将“三农”问题与公众的共同关切结合起来,让每一帧每一格都厚重而生动。

其次,文艺作品要想“叫好又叫座”,必须充分尊重文艺规律。一是要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编剧高满堂认为“一味高大上,只顾说教、灌输、教育,没人喜欢看”,“文艺作品要先有意思,后有意义;先艺术,后思想”。创作《老农民》时,他正是遵循了这些规律。因此,即便《老农民》横跨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历史,其叙事也一点不呆板。二是要尊重文艺市场的规律。文艺创作和文艺推介,必须“两条腿走路”。然而,以往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主旋律作品时,误以为只要能“对上交差”“领导满意”“拿几个奖”即可,对市场和受众的重视相对不足,其结果是文艺创作之路越走越窄。相比之下,《老农民》值得借鉴,无论是选角、包装还是营销,它都摸透了文艺市场的规律,懂得如何让观众爱看。

再次,文艺工作者要想讲好故事,要重视从基层一线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为创作《老农民》,高满堂历时5年前往6个省份的农村调研,为讲好农民故事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他还精准地选取了多个历史节点,并真实还原农民、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状态。从市场反应来看,观众的确从剧中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波澜壮阔。

《老农民》充分说明,主旋律文艺作品可以兼顾社会价值观培育和市场效益,关键要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中国需要高质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文艺创作需要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妨以《老农民》为标杆,尊重文艺规律,走出咖啡吧、空调房,深入基层一线去“收割”鲜活生动的好故事。

猜你喜欢

满堂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幸福满堂
幸福满堂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