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2015-11-29刘康德
□刘康德
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刘康德
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大学,都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二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体现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政治诉求;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则是为实现这一诉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美国大学也开设类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类课程,如美国历史、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美国总统制等,只是不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而已,在教学中也是大力宣传“美国精神”和“美国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对于弱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声音,我们要坚决说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办学中的指导地位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意义重大。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环境是好的。广大教师学生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认同的,这是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保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广大师生思想价值的取向日益体现出选择性、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少数师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世界观不端正,人生观偏颇,价值观混乱。而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往往成为境外反华势力西化、分化、演化的主要对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一直把“和平演变”作为他们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外交战略。可见,高校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更是与其他意识形态进行较量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办学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旋律,大力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三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重要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北大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颇有深意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寄语广大师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出路,首先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基本功能就是指引大学师生追求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个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大学,师生心灵就没有安顿之处,事业就没有内在动力,大学也就丢掉了灵魂,丧失了活力和生命力,更谈不上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为社会作出一流贡献。因此,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培育、发展大学精神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精神的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精神的精髓内核,共同发挥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作用。
一所大学的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于其校训和校风。校训是全校师生共同恪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道德准则、价值追求与个性特色。“海纳百川、大道致远”就是海南大学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长期实践中凝炼而成的校训。
“海纳百川”代表海大宽广、包容、自信、大气的胸怀和气度,在学术领域力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在树人育才方面,以人为本、尊师爱生,为莘莘学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大道致远”指行为举止唯有合乎正道,才能通达无碍。“大道”指的是国家正道、社会正道、人间正道和光明大道。对国家来说是治国理政、发展繁荣之道;对社会来说是公正平等、追求进步之道;对学校来说是办学治校、育才创业之道;对师生来说是读书治学、成长成才之道;对每个人来说是为人做事、和谐相处之道。要求海大师生禀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兴国安邦,做一个有益于国家与社会之人。
而海南大学倡导的“自强敬业、厚德弘毅”校风,内涵丰厚,涵盖了道德修养、理想抱负、学业追求、意志品格等人生诸多重要方面,是全校师生员工在人生实践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境界。
海南大学正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融入其校训和校风中,并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之成为每个海大人自觉遵循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操守,不断彰显着海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紧抓不懈。学校党委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办学中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把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校园宣传教育的主旋律,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以先进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思想宣传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向全校师生传递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建立了既统一管理又分级负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积极与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合作宣传先进思想文化,严密监控网络上的负面有害信息和敏感内容,严防有害信息在校内网络里的传播。及时出台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的管理规定,严防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观点在校园传播,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建设。2011年6月,学校党委克服种种困难,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二级建制,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目前,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3年11月,海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在海南大学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高校介绍推广海南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2014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推广计划。
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不是一个部门(宣传部门)、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部分老师(思政课教师、团学教师)的事情,而是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学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教学部门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管理部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考核评奖结合起来,实现思想导向;后勤、图书馆等服务部门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实现在服务中育人,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不断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途径。学校利用国际化名师导学平台,邀请国际著名学术大师、社会名流和管理精英来校作报告,并结合“冬季小学期”,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为大学生开讲座、授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领略大师风采、接触学术前沿、品味多彩人生的机会。利用高品位的文化素质平台,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完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推进社团活动精品化建设。利用基地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基地化和社会化运作机制,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强化了实践育人作用。利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结合大学生创新院建设,大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全方位志愿服务教育平台,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实践育人工程”。利用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扎实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高水准的优秀学子选塑平台,开展“海南大学十佳励志大学生”“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用优秀师生典型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不断向全校师生传递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海南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在国内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学生先进典型,如海南大学两项志愿者项目——BB公益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和爱心协会“防艾滋·反歧视”公益项目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多次捐献“熊猫血”、获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最美女博士”何美丹,“中哈友谊使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许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等等。
(作者系海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