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消除病灶
2015-11-28吴洁
吴洁
[摘 要]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理解了题意也就意味着题目做对了一半。学生解题出错往往被冠上了“粗心”的大帽子,但粗心的背后真正隐藏着的是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以及审题能力的薄弱。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提高解题效率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审题 审题习惯 审题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72
审,是认真读,仔细想,从而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审题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意识,也是一种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强化和提高的。但这种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培养过程。那么学生在审题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纠正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追根溯源——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日常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被冠上“粗心”“浮躁”“不仔细读题”的大帽子,但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有这“粗心”的毛病,明知还要屡犯?细细想来,在马虎、浮躁的背后凸显出来的正是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以及审题能力的薄弱。那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不成熟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相对较短。课堂上通常是动态教学,教师和学生处于互动状态,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去思考。而在做作业时完全就是静态,学生的注意力难免会发生偏移,不能从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
(二)不良的审题习惯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因为审题不到位而发生错误的情况要占到80%以上,足以见学生在审题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做题时,有些学生急于求成,只想着赶紧完成作业,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往往读题速度会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快速地扫视一遍,还没有好好思考解题方法,纯粹凭借着自己的已有解题经验或者是大概的印象就动笔答题了。这样的情况下答题错误的概率当然会很高。
(三)可怕的惯性思维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于各种题型的练习还是比较到位的。多加练习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能生巧,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马上想到解题方法,但这样的练习也会造成一个可怕的现象——惯性思维。这样一来,某些想要投机取巧的学生很容易掉入学习陷阱。举个例子:小明周六乘坐速度为132千米/小时的火车从北京赶往上海,全程用了10个小时。周日乘坐高铁返回,只用了5个小时。高铁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道题正确的解法应该是根据“火车的速度×时间”算出路程,再用“路程÷时间”算出高铁的速度。但一些学生错误地在算出了路程后又去乘以2,问其原因,说是看到了“全程”两字,以前出现过一种题型,其中的全程是指一去一回,由于这一经验导致了错误。
二、消除病灶——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是一个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审题习惯的优良、审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敏锐、深入地审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渗透审题意识、营造审题环境是基础
我们一直在强调审题有多么重要,但好像忽视了一点——学生的审题情绪。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作为小学生,我想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能够摒除外界干扰静下心来思考,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到最后学生肯定是心浮气躁的。所以,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认真审题。
(二)强抓审题习惯是保障——审题有技巧
纵观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探索、生成过程,对于题目往往是老师代读,有时老师读过一遍,很多思维慢的学生还没听懂意思呢,老师就已经开始分析解题了。我觉得审题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正所谓“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
1.技巧一 —— 手到、眼到、口到、心到
古语有云: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一般学生的读题就是用眼睛看一遍,这样很容易造成走马观花。我认为,真正的读题要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到哪指到哪,这样能做到不漏字、不多字、不断句,把题目读通;眼到,读到哪看到哪,有些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读不看,读完了也不知道题目到底何意;口到,数学也需要用嘴巴读出来,读出声音肯定要比默读对大脑的刺激更为明显;心到,应该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
2.技巧二 —— 圈画关键字词句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往返就知道是一去一回两趟;看到用18厘米长的铁丝围长方形的“围”或“厘米”这些字就知道18厘米是周长......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怎样让学生一下子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呢?光读题还不行,还需借助一些手段,如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把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用波浪线、重点符号、圆圈等方法画出来,这样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这些字词句,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为成功解题寻找突破口。
(三)培养审题能力是关键——审题重方法
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光是多读几遍题目就可以的,凡事都要讲求方式方法。有了方法便能明确题意,正确解题。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审题方法也会不同。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正确的审题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1. 画图列表用处大
有一些题目光用眼睛看、嘴巴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如果画一画图、列个表,马上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例如: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c和直线a互相垂直,那么直线b和直线c互相垂直。乍一看头晕眼花,但只要根据题意画一画(如图1所示),就很直观地看到直线b和直线c确实是互相垂直的。
2. 逆向思考好方法
低年级的数学思考含量相对较低,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题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些题目经常会给出多余条件来干扰学生,而顺向思维比较容易受到干扰,此时可以教给学生逆向思考的方法。从问题出发,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几个条件,再到题目中去找相应的条件,排除多余干扰条件。逆向思考也是有效审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3. 动手操作不可少
数学学习的逻辑性很强,很多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达不到教材要求时怎么办呢?那就必须借助动手操作,整体地、动态地反应事物变化的过程,让数量关系全面直观地展示出来,为正确解题扫除障碍。比如:一个长方形对折后,换个方向再对折,展开后能看到多少个直角?空间能力弱的学生在大脑中想象不出折的过程,自然也就不可能画出示意图,但如果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展开后看一看就很清楚地看到有16个直角了(如图2所示)。
数学学科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做法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审好题才能解对题,但审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只有在学生自己的反复练习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