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丙奇:改革才能为教育带来最大红利

2015-11-28

检察风云 2015年23期
关键词:办学学术行政

在人们的印象中,学校本该是一片教书育人的净土,然而近年来,各种问题频现校园,让公众大跌眼镜,也让教育学者熊丙奇颇为担忧。他说:“担负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人才重任的大学,如果向社会输送的都是没有理想、唯利是图之辈,这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在哪里?”

《检察风云》(以下简称《检》):作家阎真去年出版了《活着之上》一书,折射出了高校的诸多腐败,比如阅卷、招生、评职称、采购等。您长期研究高校问题,那么据您观察,现实中的高校是否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

熊丙奇(以下简称"熊"):现实比小说还“精彩”。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早已不再是“象牙塔”,高校现在已经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从学生招生到培养、到毕业,从教师招聘到考核、晋升、提拔,从学术立项到研究、成果验收、成果报奖,从学校决策到财务、后勤、基建,几乎所有办学的环节,现在都充斥着利益交易、潜规则。小说描写的,相比现实来说,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大家发现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而在当下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熊: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包括院士评审在内,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纠缠的问题,院士本来只是最高学术荣誉,现在却成为最高学术特权。学术评价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倾向,在院士评审中,存在跑要、公关现象,青蒿素的成果归属几十年没有定论,有学术贡献而缺人脉资源者被边缘,反映出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并没有坚持按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这样的学术环境已经令人备感失望了,现在很多青年学者已经失去对学术的理想和追求,学术对于大多数“学人”来说,只是生存、牟利的工具罢了。在高校里,教授现在已经是课题教授、经费教授、“民工”教授,学术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完全被功利左右,而功利的学术环境中,能坚持学术的底线,已属不易,甚至教师花钱买论文,也被视为有道德的事——比起领导直接用权力侵占他人的成果(实质是他人心甘情愿把成果署上领导的名),这“高尚”多了。

《检》:高校腐败或者潜规则盛行,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熊:我国学术最大的问题是严重行政化,评价学术的标准扭曲。行政化是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根源。首先,政府主导学术资源的配置,与行政评审对应的是权力寻租和弄虚作假。近年来,媒体曝光了一些地方的科研腐败窝案,就是科研立项部门借立项评审权,收取“科研回扣”,有调查显示,我国教授70%以上的精力用在填写表格,参加各种评审中,而申请到项目之后,难以花精力搞学术研究,只有交给学生,学生由此成为“老板”的打工仔,以及炮制成果(花钱买期刊版面或者书号);其次,学校行政权掌控教育权和学术权,行政通吃,且用行政指标考核教授,学校围绕行政政绩办学、教师围绕行政指标工作,办学急功近利。

《检》:钱理群教授曾说,现在高校培养的很多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您怎么看?长此以往会带来什么后果?

熊:“逆淘汰”机制已经在大学里形成,并越来越牢固了。眼下,坚持教育和学术底线者,在高校里,往往会被边缘,因为其在项目申请、职称评审、成果申报中,坚持原则,不走关系,自然也就会失去机会;如果这些“不识时务”者更进一步,对现行教育和学术体制进行批评,那么,其很可能因言获罪被校领导以各种理由淘汰出局,而且,也会被同事视为“危险分子”。这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对于大学来说,这不再是大学,而是“官场”和“商场”,盛行官场规则和利益规则,唯独没有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教育和学术只是用来交换的资源而已;更严重的后果是,这会把功利的“成功价值观”传递给青年学子。担负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人才重任的大学,如果向社会输送的都是没有理想、唯利是图之辈,这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在哪里?

《检》:面对高校中的种种病症,您最忧虑的是什么?

熊:我最忧虑的是,不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系统内部,对教育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多年来,对教育的问题的批评、揭示并不少,可是批评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一直是平行线,教育问题在批评声中健康成长,而久而久之,人们对批评教育者,还有反感情绪——你批评了,又解决不了,为何还要批评,不是添堵吗?如果再继续批评,批评者反而可能被扣上“抹黑”“中伤”中国教育的帽子。

教育问题很严重,但是,既得利益者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恰恰又是教育改革的决策者,这可谓最大的教育问题。

《检》:面对高校腐败和潜规则横行,部分知识分子能独善其身已属不易,改变环境常常力不从心,但也有不少人会因生存选择随波逐流。对此就没有解决之道吗?

熊:当然有解决的办法。2006年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纲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指出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推进科研管理、评价去行政化,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这样的改革,需要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学校行政向教师、学生放权,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如果大学里,行政只负责行政,而不能干涉教育和学术,同时,师生有监督行政的权力,办学信息公开透明,还会滋生腐败和潜规则吗?而问题就出在行政部门并不愿意轻易放权,而我国又没有建立起让行政必须放权的机制上——放不放权,都由行政决定。因此,这些纲要颁布了多年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更严重的问题是,相比没有找到方案,大家还可寻找方案而言,找到方案,可却不执行、不落实,让大家对解决问题失去信心。

破解这一问题,只有两条途径,一是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主导教育、学术管理改革,督促政府依法放权;二是全体教师、学生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包括教育自主权、学术研究自主权。

《检》:另外,您觉得在推动教育公平上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熊:我国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比如实行九年全免费义务教育,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面向贫困农村生的营养改善计划等,做了不少实事,但教育公平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像择校热,一直高烧不退,北京学区房,最高价格达到每平方米40万元,这折射出义务教育存在严重不均衡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这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起点不公平、结果也不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能只喊口号和做表面文章,而必须切实调整目前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均衡为导向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学校、城市薄弱学校倾斜。这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以县乡财政为主保障义务教育资源,改革为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另外,随迁子女的同城入学和开放异地高考,现在也面临攻坚战,虽然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要求“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随迁子女的求学问题,但现在,在大城市,随迁子女入学,还是有很高的门槛,一些在城市出生的孩子,面临回原籍上小学和初中,成为新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异地高考开放,也都只打开一条小的口子,高考分省按计划录取,各地的教育质量不均衡,让异地高考开放,在北上广举步维艰,虽然全国有大部分省市都开放了异地高考,但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北京、上海、广东不全面开放异地高考,异地高考问题就不能说得到解决。

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任务。完成这两大任务,都需要向改革要答案,这又回到改革的话题上来。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扩大教育公平,需要改革我国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同时实行教育民主管理,教育经费使用、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就由行政部门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把居民意见纳入决策程序。可以说,只有改革,才能为中国教育带来最大红利。

采写:闻涛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办学学术行政
行政学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