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巨儒江永的学术成就述略
2015-11-28安拴军
安拴军
【摘 要】江永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内容涉及音韵、乐律、礼学、天文、历算等诸多领域,是清代不折不扣的大学问家。他严谨的治学之道影响了清代后学的研究之路,为后来乾嘉学派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江永;成就;治学;影响
江永(公元1681-1762)字慎修,又字慎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之所以称其为“巨儒”,是因江氏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华,他精通三礼(《礼记》中的周礼、仪礼、礼记)、音韵、乐律、天文、历算,尤其长于考据之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收其著作二十余部,虽涉猎广泛,但江氏的学术成就在各个领域均有大的影响。这与他严谨的治学之道有密切的关系。江氏做学问注重考据,但不拘泥于陈说,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善于对古书“穷其理、辨其微”,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治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博”、“精”、“新”。“博”即广博,只有拥有了广阔的学术视野,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提出先见。“精”即精深,做学问需要严谨的态度,对于研究对象要穷追本末,究事深理,不可敷衍了事,贸然定论。“新”即创新,金无足赤,即使大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要敢于指出古书中的舛误,提出自己的创见。江氏的治学理念受顾炎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思想的影响,后人用“经世致用”总结他的治学特点,尤为贴切。江永的学术生涯亦与家世的传承有关。他生于寒儒世家,祖父江人英、父亲江期均是当世名士,精通经史子集与训诂,受他们的熏陶,江永自六岁起就开始诵读十三经的正文和注疏。后考取秀才,但无心博取功名,最终选择教书育人,一生与书为伴,遍求藏书之家,博古通今。中年以后开始厚积薄发,著书立说,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江永的音韵学成就
江永在音韵学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音研究上,清儒所谓“古音”,指的是先秦古音。《四库全书》收有《古韵标准》四卷,附《诗韵举例》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收有《四声切韵表》一卷,凡例一卷,《古韵标准音学辨微》一卷。宋以前的古音研究比较零散,且多为读经需要服务。当时的学者没有意识到语音系统是演变的,于是才会出现对《诗经》中不合时音的字强改字音的做法,如朱熹的“叶音说”。明代的陈第首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又转移”的观点。清朝顾炎武受其影响,开始探索新的方法研究古音,掀起了古音学研究的高潮。江永是继顾炎武后第二位研究古音的大家。顾炎武运用归纳法,按照《诗经》用韵把古韵分为十部,江永并未固守成说,他在《古韵标准》中指出:“《古韵表》(按:《音学五书》之一)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此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每与东原叹惜之。”江氏在博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研究古音的选材标准和考据方法。以前研究古音的学者在选材方面多把《诗经》、《楚辞》甚至汉、魏、六朝、唐、宋的韵文放在一起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靠。江永认识到这个错误,并提出新的标准,即“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他书附益之。”此外,在研究方法上,江氏的观点也独树一帜,他精于等韵学,注重审音,并以音理为基础重新研究古音,得出了与顾炎武不同的观点。江永的《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部,与顾炎武不同之处在于:1.幽部与宵部分立。虞韵之半归幽部。2.真部与元部分立。3.侵部与谈部分立。王力先生将江氏古音研究的重要贡献归纳为两点:一是区别侈弇。就是区别开口元音和闭口元音。第二是以入声兼配阴阳。江氏叫做数韵共一入。江氏《四声切韵表》以开合等呼相配成表,清晰明了。他的这种观念对后来的江有诰、戴震、朱俊声、孔广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江有诰的《入声表》未能超出他的范围。他以昔韵兼配支、耕两部,质韵兼配脂、真两部,职韵兼配之、蒸两部等,实际上是以入声为枢纽,而把阴声和阳声联系起来。戴震仿照这个办法,成为九类二十五部的配合,朱俊声也仿照这个办法,以为鼎的分部同解,坤的分部同履,升的分部同颐,等等。孔广森受江氏《四声切韵表》的影响,创立了阴阳对转理论。
二、江永的礼学成就
江永是徽州朴学(又称皖派经学)的开创者之一。徽州朴学又以礼学研究最为突出。朴学又称“考据学”,这一名称是针对宋明理学的玄与空而言的。江永治学注重考据、训诂、不空谈、不务虚。这种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态度为戴震、程瑶田等弟子所继承,他们身体力行,从实求真,将徽州朴学发扬光大,为日后乾嘉学派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江氏自幼喜读经学著作,一生潜心著述与教学,在礼学方面成果颇丰。《四库全书》收有《周礼疑义举要》七卷,《仪礼释宫增注》一卷,《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深衣考误》一卷,《礼书纲目》八十五卷,《群经补义》五卷,《乡党图考》十卷。《续修四库全书》收有《仪礼释例》一卷,《四书按稿》三十卷,《四书古人典林》十二卷。江氏以汉儒经说为宗,审定文献,校勘谬误,注疏典章制度、物产等诸多领域,所著之书内容包罗万象。如《周礼疑义举要》的内容涉及军事、职官、土地、赋税、礼典等领域。江氏结合古今学者对所选话题的看法,通过考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讨论话题多达350个之多。该书共七卷,其中《天官》《春官》各一卷,《夏官》《秋官》共一卷,《地官》和《考工记》各两卷。其中《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工程与手工工艺方面的著作。《考工记》原是东周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著,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礼》缺《冬官》篇,便以此书补入,遂成《周礼》一书的末篇。内容涉及古代车舆、宫室、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方面。因流传久远,讹误颇多,江永对此作了必要的整理和考证。《礼书纲目》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书。内容涉及嘉礼、宾礼、凶礼、吉礼、军礼、通礼、曲礼和乐等方面,全书共八十五卷,江氏广泛收集了散见于经、传和群书中有关古代礼乐制度的资料,加以考究和修正。
三、江永的天文算学成就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一些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当时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这些舶来品有持抵触态度,有持倡导态度,江永属于后者,他提倡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成果以为我所用。当时,学术界流传着一种“西学中源”的思潮。江永没有随波逐流,仍用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穷本溯源,写了一部专门阐述西方古典天文学体系的著作《数学》,该书共八卷,收于《四库全书》史部。这八卷包括《历学补论》《岁实消长辨》《恒气注历辨》《冬至权度》《七政衍》《金水发微》《中西合法拟草》《算胜》(又名《方圆幂积比例补》)各一卷,续一卷《正弧三角疏义》。《数学》又名《翼梅》,据说是敬慕“西学中源”的支持者梅文鼎而命名,但从书中内容看,江氏并无附会梅文鼎之意,而是实事求是,属实为西方人研究成果或西方人的观点却为正确者便承认其首创之功,如果梅文鼎《历算全书》中所论古代历术及算学有错误之处也会毫不避讳,加以勘误、补正。除了《数学》外,江氏还有一部著作名为《推步法解》,共五卷。该书综合了中国古代观察和测算天象的方法,是传统天文历法学说与第谷学说结合的成就。该书记述了观察天象及其具体计算方法,有推日躔法、推月离法、推月食法、推日食法、推木火土三星法等,并具体提出各种算法。“推步”即推算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度数,昏昌节气的时间。江永一方面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天算知识,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天算知识和理论,扬长避短,积极思索,取得了卓著成就,对于一个经学大家来说,这实属不易。
除了上述三大领域,江永很多著作在音乐、地理等领域也卓有影响,如《律吕阐微》在今乐律学界和音乐学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春秋地理考实》是今地理学界、地名学界重要参考文献。《律吕阐微》成书于1757年,是在旧作《律吕新论》和明代朱载堉《律吕精义》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律吕阐微》以“黄钟者,天地之中声”为核心,指出声律既有体又有用,并且强调宫声可以位居中位,徵羽即可有浊声在宫声前,也可有清声在宫声后。“江永对于乐律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尊重并维护朱载堉创建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更在于其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将朱载堉的代数计算结果绘成一个方圆相接的几何图,从而创立了等程律的几何理论,即江永所谓的‘方圆相函列律图。”《四库全书》收有《律吕阐微》十卷,附《皇言定声》一卷,《律吕新论》二卷,《论律吕》二卷,附于《礼书纲目》内。《续修四库全书》收有《律吕新义》四卷,附录一卷。《春秋地理考实》是江永研究春秋地理的代表性著作,该书收于《四库全书》经部,共四卷。这部书对地名学、地理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江永一生辉煌,著述丰富,为今音韵学界、天文学界等领域留下了诸多宝贵材料。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了清代后学踏实的研究之路,才会使得后来的乾嘉朴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氏的治学态度适应于各个研究领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黄敏学,叶键.朴学宗师之承接——江永的音乐史学研究[J].学术界,2013(5).
[2]黄曦.江永的科学技术成就简述[J].黄山学院学报,2004(4).
[3]李一俊.江永《律吕阐微》的历史价值[J].中国音乐学,2010(4).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8):146-147.
[5]张祺.江永《翼梅》宇宙论中的“理气”解[J].兰台世界,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