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公共外交大有作为

2015-11-28耿雁生

公共外交季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队军事外交

耿雁生

军队公共外交大有作为

耿雁生

军队开展公共外交工作平台很大,资源不少,这项工作方兴未艾,可以大有作为。近年来,军队公共外交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涉外军事活动、国际军事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后,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军队的对外开放,要敢于围绕敏感问题讲好中国军队故事,要统筹运用多种渠道和平台提高传播效果,要注重开展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

军队公共外交的新发展

公共外交在我国兴起的时问虽然不长,但与人民解放军的渊源却非常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其后写成的《西行漫记》在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可以看作是我军最早的公共外交实践之一。

近年来,军队公共外交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高层交往的对外影响作用。军委、总部领导在出访期间,除官方会晤外,视情安排发表公开演讲、举行联合记者会、看望二战老兵、与军校学员对话交流等活动,直接面对受访国民众和媒体,阐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响很大。

二是将公共外交嵌入重大涉外军事行动。在与外方举行联合演习训练时,双方官兵开展经验交流、文艺联欢、举行军营文化日活动;军舰出访时举行公众开放日,邀请当地民众和媒体上舰参观;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地区的国家,免费向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三是努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军队赴国外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医疗防疫等任务期间,深入当地社区,为民众送医送药,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抢教生命;我军参与利比亚撤侨时,还帮助撤离其他国家人员。

四是发布权威信息努力引导国际舆论。通过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谈话、回应媒体问询等多种形式,释疑解惑,回应关切,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坚决维护军队形象。

五是拓展外界了解中国军队的平台渠道。在香格里拉对话会、香山论坛等国际多边活动中,与外方军队人员、智库和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发表国防白皮书,向国际社会系统宣介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情况。在八一建军节前组织大规模中外记者到部队和院校参观报道,接待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家记者代表团来华参访军队单位,邀请BBC到解放军理工大学拍摄制作专题片。

六是积极参加国际军事文体交流活动。派文化交流代表团赴国外举办“中国军队文化周”、派军乐团赴国外演出、派三军仪仗队赴欧洲和拉美国家出席庆典活动、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和其他军体赛事。

七是提高军队人员做好公共外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向来自不同岗位的500多名军队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研究公共外交、危机管控理论,了解外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媒体运作规律,提高受训人员在媒体应对,对外沟通等方面的素养。

总之,军队开展公共外交工作平台很大,资源不少,这项工作方兴未艾,可以大有作为。

对军队公共外交实践的思考

首先,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军队的对外开放。公共外交是世界了解中国军队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和中国军队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力度不断加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空前关注,据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统计,以中国(China)和军事(military)两个关键词检索,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国际主要新闻与商业刊物共刊发报道52208条,几乎每天都有涉及中国防务政策和军事活动的报道。其中,约50%是负面报道,关于“中国军事不透明”“中国军事威胁”的炒作此起彼伏。这些负面报道除作者意识形态、固有偏见外,也有不少是对中国缺乏全面了解造成的。因此,只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逐渐满足外国民众和媒体日益上升的信息需求,才能主动设置议题,扩大我军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要在维护国家军事安全利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军事透明度,塑造开放、自信、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军队崭新形象。

其次,要敢于围绕敏感问题讲好中国军队故事。当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和中国军队还有不少疑虑。比如,中国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增强了,会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会不会与美日等国开展军备竞赛,打破地区军事平衡;中国会不会动用武力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中国会不会在海外加强军事存在,寻求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军队能力增强了,会不会履行更多的国际责任;还有中国军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等等。

对上述敏感问题的回应,不能简单地宣示政策,背背口径,而是要吃透国家的方针政策,区分不同对象,用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语言去阐述。要充满自信,不回避敏感尖锐问题,理直气壮地讲中国的独特性。过去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把中国看成是与他们一样的,事实上中国与西方不一样,但这种不同不是异端,更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另一种新的模式。敏感问题不仅要敢讲,还要讲好。习主席在向外国人讲述中国理论、制度和道路方面的做法,鲜活生动富有说服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第三,要统筹运用多种渠道和平台。首先,要用好传统军事外交渠道。在高层军事交往、人员培训、军舰出访、中外军队联演联训等工作中,把与外国民众、官兵和媒体互动的内容有机嵌入其中,抓住重点,制造亮点,进一步扩大军事外交的影响。其次,要努力打造开展公共外交的新平台。2014年11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举办第5届香山论坛,这届论坛首次升级为一轨半的高端安全与防务论坛,有47个国家的防务和军队代表团、4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和中外知名专家学者300多人与会,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每年的中外记者进军营活动,每两年一次的珠海航展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平台。今后,可以更多地利用这样的平台,积极对外宣介中国军队,达到借力造势的目的。最后,要重视用好外媒。在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用好外媒是扩大我军声音不可或缺的途径。2013年,我们邀请英国广播公司到解放军理工大学采访第五届中外国际学员周。2014年上半年,BBC在新闻频道、第二频道、世界新闻频道等主要传播平台播出了纪录片《新型中国军队》(China's New Model Army),客观反映了中国军队年轻一代军人近年来发生的积极变化,约70万英国国内观众收看,节目覆盖100多个国家的家庭用户、酒店用户,对外传播的效果很好,实现了“借船出海”“借嘴说话”的目的。

第四,要注重开展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与其他领域工作相比,军事工作具有许多特殊性,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军队的公共外交必须放下身段,采取渐进柔性的方式开展。当前,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阐述方式要客现平衡。我们开展对外传播习惯于从古代讲到现在,常常于使用“无可争辩”、“坚定捍卫”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这样的做法在公共外交中应慎用、少用。最近我看到一部韩国关于独岛的宣传片,在该片中既讲韩方立场,也引用了日方关于“竹岛”的主张,显得客观平衡,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国际社会对韩方立场的了解。二是议题设置要刚柔并济。既要介绍与国家领土主权、使命任务、能力建设有关的刚性议题,又要介绍与军事文化、官兵生活、对外军事关系以及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安全产品方面的软性议题,以丰富中国军队形象的内涵。

耿雁生: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

猜你喜欢

军队军事外交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