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佛联传播中国心声

2015-11-28

公共外交季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教大会

宗 明

世佛联传播中国心声

宗 明

佛教在对外交流交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佛教可以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作用。2014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下称世佛联)主办,中国佛教协会、陕西省组委会和宝鸡市组委会共同承办的第27届世佛联大会在陕西宝鸡成功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代表、高僧大德、宗门领袖以及中外嘉宾4000多人云集供奉佛指舍利的佛门圣地法门寺,围绕“佛教与公益慈善”主题,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欢庆这一“佛教联合国”盛会,并祈愿世界和平。整届大会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成果卓著,获得了与会代表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

交流互鉴 以心印心

佛教诞生于印度,弘传于中国。2014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以及在韩国、斯里兰卡、印度访问期间,都提到了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的影响,高度评价了佛教交流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佛教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亦得到显著提高。各国佛教界越来越重视与中国佛教界发展友好关系,对中国佛教界在国际佛教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给予了厚望。

一是民间外交话初心。世佛联与中国佛教界有着深厚的因缘。在世佛联64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作为会员创始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运动”理念,启发了斯里兰卡著名学者马克拉塞拉拉博士创立世佛联的伟大构想。太虚大师高足法舫法师代表中国佛教界曾参与了世佛联的创建工作,出席了首届世佛联成立大会,并当选世佛联执委。法舫法师在大会上做了发言,他向世界各国介绍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向大会介绍了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宗教信仰政策。法舫法师积极参与世佛联的工作,致力于促进中国与斯里兰卡、泰国等佛教国家建立民间外交关系,做了许多的铺垫工作。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之初,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等中国佛教协会领导曾数次率团出席世佛联大会,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

二是公共外交谱诚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佛联副主席传印长老表示,回顾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风雨一甲子的交往历程,尽管遭遇挫折,但彼此尊重、友好交流、相互支持、合作共事,一直是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的主流声音。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关系陷入停顿,1984年重返世佛联。1986年,应尼泊尔政府邀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率团参加世佛联第15届大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此届大会使国际佛教界对中国藏传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策立场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0年,中国佛教代表团应邀参加 世佛联第25届大会暨世佛联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代表团顾问、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国家宗教局支持中国佛教界参与世佛联工作。以世佛联成立60周年为新的契机,以中国佛教代表团参加本届大会为新的开端,中国佛教界将在世佛联的平台上,加强同各国佛教界的交流交往,精诚团结、深化合作,共同为维护人类和平、世界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王作安致辞赢得与会各国代表一致好评,十几个国家代表纷纷前来祝贺,世佛联及斯里兰卡组委会负责人表示,王作安的讲话让他们看到世佛联未来的希望。此届大会为中国佛教界在世佛联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互融互通增信心。随着中外佛教友好交流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大陆举办一届世佛联大会,日益成为世佛联总部和各地区中心的共同愿望。世佛联副主席真月法师表示,中国是东亚佛教源泉,相信中国佛教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着世界佛教文化的发展。尼泊尔佛教协会主席马南德拉表示,中国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土壤,本届大会有效传递了佛教的核心宗旨,并为各国佛教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泰国僧王秘书阿宁曼·他曼沙吉尤说,中国作为老大哥承办此次会议,中国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世界佛教与世佛联的发展。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说,通过举办这次国际性的佛教会议,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佛门盛事 成果斐然

大会在中国大陆成功举办,成为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交往史上的“历史性时刻”,亦被各国代表赞誉为“世界佛教界的一次因缘大聚会”。与会代表在致辞和发言中,纷纷回顾历史,肯定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在世佛联成立之初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对中国佛教界今后在世佛联和国际佛教界中发挥更大作用充满期待。

一是展示中国政府亲和力。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为推动世界佛教界的交流合作,宣传和展示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和平稳定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统拉姆·亚达夫等国家首脑和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等国际组织为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发来贺信贺电。世佛联主席潘·瓦密提指出,中国对众多国际佛教会议的支持,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佛教协会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友好伙伴,也显示了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一直受到保护。与会代表纷纷盛赞大会的成功,感谢中国政府对大会的关心与重视,表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气象和胸襟。大会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践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宗教和谐理念的诚意和努力。

二是扩大中国佛教影响力。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成功举办,在宗教交流方面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为世界佛教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佛教协会首次承办国际宗教组织会议的积极努力,体现了中国佛教界与世界佛教界同愿同行的担当与自信,彰显了中国佛教界重视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的开放友好形象,对于进一步密切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增进中国佛教徒与世界各国佛教徒的友谊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先后用藏汉两种语言致辞,展示了其作为藏传佛教领袖的杰出风采。韩中佛教文化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林影潭法师表示,中国佛教是佛教世界化值得信赖的先锋,本届大会在中国召开对佛教世界化有积极贡献。可以说,世佛联大会进一步助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大大提升了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的影响,对进一步提升中国佛教界在世界佛教界和国际佛教组织中的感召力和话语权都具有深远影响。

三是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陕西曾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六宗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向东南亚乃至世界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起点。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作为承办方之一的陕西宝鸡组委会为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嘉宾精心设计和安排了瞻拜佛指舍利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斋僧法会、传灯法会,以及举办佛教主题晚会、播放中国佛教宣传片、参访关中佛教名胜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让海外代表领略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厚重与多彩,亲身体验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所积累的丰富佛教文化资源以及当代中国佛教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首次来到亚洲的德国佛教联合会主席古纳先生表示,“在法门寺博物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佛教文化遗产之博大精妙,激发了我在这次大会后参访中国佛教圣地的浓厚兴趣”。许多代表激动地表示,这次大会不是简单地发发言、听听会,而是一次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会、一次品味中华文化的盛宴。

法筵圆满 启示深远

自古以来,佛教就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心灵的纽带。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尤其是第27届世佛联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了解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机遇。

一是应进一步有效发挥国际组织平台作用。世佛联是当前世界上成员分布最广、代表性最强的国际佛教组织,旨在团结世界佛教徒、维护佛教徒的合法权益、促进世界和平与众生幸福。应继续秉承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继续通过世佛联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鼓励中国佛教界发挥优势,珍惜已经建立起来的组织平台,更多地参与到世佛联等国际佛教组织及世界弘法利生事业中去。继续发挥中国佛教协会在世佛联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佛教协会与世佛联交流合作的工作机制,使之成为中国佛教有效开展公共外交、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新常态。

二是应进一步主动提升中国佛教交流层次。十一世班禅大师在大会开幕式上呼吁“我们各国的佛教徒,要以慈悲为怀、利他为愿,共同促进跨国界、跨语系佛教间更深入地交流与合作”。当前,倡导中国佛教界朝着文化型、伦理型、慈善型、国际交流型的方向迈进,培养爱国爱教、具有国际视野、良好语言沟通能力、深厚宗教学识造诣的佛教专门人才是有效提升中国佛教公共外交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中国佛教界亟需加大国际弘法人才、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佛教交流国际影响力。应继续做好对外佛教交流工作,生动介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各国人民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佛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应进一步积极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品牌。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固有文化的改造、吸纳和融合,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因对佛教的兼容并蓄而更显深沉厚重、多元丰富。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佛教的文化纽带作用,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佛教界精心打造佛教文化品牌,进一步深化和挖掘文化内涵,推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致力于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另一方面应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佛教界以及其他宗教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发挥独特作用,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佛教名山和寺庙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增强佛教文化的辐射力与感召力,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造福各国人民、滋润人类文明、培育世界和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宗 明:国家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佛教大会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WAIC与WIC大会简介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