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人士谈中国宗教“走出去”
2015-11-28程洪猛王德硕
程洪猛 王德硕
宗教界人士谈中国宗教“走出去”
程洪猛 王德硕
2014年9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与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宗教走出去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宗教走出去在这里是指中国宗教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宗教界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扩大中国宗教及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来自各大宗教的宗教领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相关人员40余人参会。本文节选了部分参会宗教界人士发言的主要观点。
中国佛教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回顾和介绍了中国佛教对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并对佛教进一步走出去提出了展望和思路。他指出,中国佛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引进来”,唐代以后,“走出去”成为民间交流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太虚法师倡议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组织,继承了中国佛教对外交流的法脉。近年来,中国佛教界向外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寺安僧,传承法脉;二是开展法务法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三是提出“黄金纽带”,加深中日韩友谊;四是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展示大国风范;五是加强港澳台联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明生法师认为,为了中国佛教界进一步走出去,需要在如下几方面有所准备:首先佛教界要志存高远、自觉担当,研究佛教与公共外交相关课题,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二是要制定明确目标,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三是建议宗教政策要跟进,拓宽宗教工作思路;四是要联动丝绸之路,创新交流平台;最后一点就是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培养高级对外交流人才。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认为,近年来,少林寺作为少林文化的开创者、践行者和受益者,在走出去战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找准切入点。少林寺以“少林功夫”为载体,很容易超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壁垒,被各国人民接受。二是要努力走进主流社会。三是少林文化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的运作方式,努力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建立大批海外文化中心。永信法师认为,中国宗教走出去,一是要将其纳入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统一考量;二是要建立中国宗教走出去的机制;三是要重视利用和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最后,他认为,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背后站着伟大的中国,只有国家强大,包括佛教在内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繁荣。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提出了南海佛教和南海战略的概念。以海南和深圳为中心,建立南海佛学院,对东南亚国家开展佛教文化交流、传播和公共外交。主要介绍了弘法寺与泰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在尼泊尔建立中华寺并在当地开展各种宗教、慈善活动的情况。事实表明,利用佛教资源开展公共外交,对于加深中国与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友谊,有效遏制藏独势力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主任普正法师认为,从思想和发展过程来看,佛教具有走出去的传统和理念。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以国际佛教组织和世界宗教会议为平台,广交朋友,扩大影响,展示形象,发挥作用;主办了“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世界佛教论坛”,承办了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为外塑形象、内强素质、锻炼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平台;中国佛教已经为进一步走出去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地位独特,供奉的佛陀舍利影响深远,祖庭作用不可替代,国际性寺院已经形成规模。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道教走出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王哲一,重点阐述了中国道教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指出,道教是中国真正土生土长的宗教,组织化的道教有1800多年历史,但是道学文化的历史却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道教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中国道教里面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价值理念和人文智慧,丝毫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文化和哲学文化,并且在养生、生态、环保等领域还有独特的建树和价值,对于当今世界十分必要。中国道教走出去近年来取得重要成果,在《道德经》和道藏的传播、道教界人士与海外机构互访交流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为世人熟知。不过,中国道教全面走出去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和学术界大力支持,需要向兄弟宗教多多汲取经验。
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孟至岭,是出席本次论坛唯一的一位道长。他从三个层面谈了宗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一是宗教的缘起和基本作用,认为宗教可以制约人类的欲望,导人向善,宗教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是敬天敬神祭祖先,宗教信仰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从现实政策层面认为,执政者和民众应该客观认识宗教。最后,他总结道,宗教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取决于国家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取决于宗教是否正确地对待自己,按照宗教自身规律运行。
中国道教协会国际部主任尹志华主要就推动道教文化走向世界发表了几点看法。一是要借助《道德经》的影响,把《道德经》的影响转化成道教的影响,可在国内办国际道教论坛,在国外办国际《道德经》论坛和老子学院。二是要以术弘道,充分利用太极拳、道医等道教资源。三是要组织翻译道教经典,特别是科仪仪式经典,建立翻译机构。四是要与国外道教团体合作建设弘道中心,逐步突破华人圈子。五是要吸引外国信徒来中国学道,在签证和住宿管理方面给予方便。此外还可派道长外出讲学、发挥道教凝聚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作用,并积极参加国际宗教会议等。
中国伊斯兰教的国际交流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成真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伊斯兰教走出去战略:中国伊斯兰教走出去的成功实践和理论思考”的发言。他指出中国伊斯兰教秉承《古兰经》的教导,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探索走出去的思路、方法,其中有许多成功实践。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利用朝觐机会组团访问了印度、巴基斯坦、埃及、叙利亚等一批国家,为我国外交在当时特殊国际背景下打开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伊协副会长达浦生作为周总理的宗教顾问参加了万隆会议,增进了国际伊斯兰社会对新中国及中国穆斯林的了解,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和友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朝觐工作对中国与沙特建立外交关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中国伊斯兰教尝试“以我为主,走出去办活动”的新路子,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动荡、人才和资金的缺乏等因素,中国伊斯兰教进一步走出去面临着挑战。最后他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由国家宗教事务局牵头,邀请外交部、中联部、对外友协、外经贸系统的政府机构在战略计划和应对、外事人才培养、政府资金支持、外事项目策划、外事政策保障方面给予全面的认真的研究,提出方案、组织实施,更好地推进中国宗教走出去的战略。
中国基督教的对外交往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牧师介绍了中国基督教的对外交往。他指出,基督教的海外交往是民间外交的组成部分,国家实力是中国基督教走出去的重要基础。他讲述了中国基督教走出去的实践,比如中国基督教在中国香港、美国、德国的圣经事工展、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两岸基督教论坛、中国基督教会与印度教会的交往等。阚牧师指出中国基督教对外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国教会的观念需要转变,许多人还有弱国心态;中国基督教缺乏懂外语、懂外交的人才;中国基督教缺乏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深度适应的神学思想基础导致在对外交往中缺乏自信等等。
北京市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海淀教堂的吴伟庆牧师指出,中国教会要有道路自信、神学自信和组织管理自信,积极地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实际情况证明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吴牧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中国教会可以派出差会到欧美等其他国家,二是有条件的教堂可以开展英文礼拜,吸引在华的外国人,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来宣传自己,四是成立海外宣讲团。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上海市基督教两会副主席吴建荣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开拓创新,主动担当: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的发言。他介绍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国际交流中的实践,并分析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他认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担当了对外窗口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用自身的服务和形象重塑,发挥了展示中国人权和民主发展的平台功能,让海外的友人看到了平常百姓的社区生活,亲历了中国社区自治建设实践,看到了一个真实发展的上海和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公共外交越来越呈现出非官方交流平台功能,促进了各国国民之间的真情传递和有效互动,弥补国家间互动的不足。最后,他指出宗教及其相关的团体通过广泛的民间交流渠道,以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来建立广泛的国际沟通网络,这对营造更好的国家发展的民间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程洪猛: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
王德硕: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