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对“精准扶贫”的务实践行
2015-11-28张玉胜
文/张玉胜
期待对“精准扶贫”的务实践行
文/张玉胜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
农民“越扶越亏”,矫正扶贫怪圈,也需要从扶贫思路、扶贫操作、扶贫问效的多个层面,反思导致“念歪好经”的深层次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精准扶贫,当需矫正功利思维。扶贫开发旨在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输血”与“造血”,并非是为追求政府业绩和有助官员升迁而搭桥铺路。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研究决定扶贫项目时,必须恪守为民造福的扶贫理念,充分考量当地的地理人文状况与市场需求,既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偏爱而“想当然”行事,更不能借扶贫开发之名夹杂私心杂念。纵观扶贫项目不接地气的现实尴尬,很大程度上就缘于决策者的功利化思维和缺乏调查研究的长官意志。
精准扶贫,要让农民“唱主角”。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农民,既是扶贫济困的政策帮扶对象,更应成为脱贫致富的建设主力。扶贫开发要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发展需求,摒弃习惯于行政命令的执政套路,多做倾听民意、熟悉市场的调研考证,鼓励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能“精准”了解民情,扶贫难脱无源之水。要坚决杜绝那种上级部门硬性划定扶贫资金流向,“只能往东、不能往西,农民不想搞也得搞,有的就做成了表面文章”。
精准扶贫,必须致力产业链条建设。“产业扶贫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没错,但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却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策配套的系统化工程。“产业扶贫”不能止于简单“投钱”,更不能只关注产品生产而漠视其深度加工、市场营销、信息掌控及风险预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