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扎哈·哈迪德与动态构成

2015-11-28邱欣欣西北大学现代学院710130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扎哈哈迪动态

邱欣欣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710130)

浅析扎哈·哈迪德与动态构成

邱欣欣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710130)

本文通过对哈迪德主要作品的深入分析,总结哈迪德设计的空间形态,从实践案例触发设计思维,重点通过形态的创新性、形式美感、视觉语言、设计表达等设计要素来分析和学习这些设计作品是如何应用和把握空间的构成。

扎哈·哈迪德;动态构成

世界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女建筑师、解构主义大师、未来派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是形式主义大师。以其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激进的设计风格,不断探索独特的空间形式语言和表达手法,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发展。不规则、倾斜、流动、随机、透明、非标准是她的设计语言,在“动态构成”中表现整体设计。她的代表作品有:维特拉消防站、意大利卡利亚利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广州歌剧院、迪拜舞蹈大厦、当代艺术博物馆、广州歌剧院、迪拜前卫博物馆等等。

一、灵动的瞬间形态

传统建筑整体空间形态呈现确定性、稳定性和标准化。以定位设计、平直空间表现为主,是以点聚集为基础、以线排列为构成元素去产生面,再由此面构成规整性的空间。与之相对比,在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中,形态以一种灵动的瞬间形态来表现,传统几何形体不再是建筑空间设计的主导方向。她的建筑设计是一种动态的扑捉,就像是某种流体形态被瞬间凝结,然后定格拓扑下来,表达一种凝固的动感。流体式、无间隔的整体空间设计,让受众处于一种动态的享受之中,视点更加自由、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和复杂,让人们体验到运动中的的空间。

哈迪德的建筑作品在不断的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中重新的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在她的眼中就是艺术创作,没有不可能做出的设计,只有没想到的设计。例如:1993年,哈迪德她的成名作“维特拉消防站”。(图1)她应用了解构的拼贴与破碎的手法,整座建筑外观看上去像是纸折艺术,她在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把空间结构水平倾斜的组织在一起,整体外型是向上突出的尖角和夸张地强调的水平线条,墙面是倾斜、自由的几何形,屋顶则跳动着或扭曲、或规则的线条,变化、不稳定性和解构的势态充满了建筑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建筑物仿佛在地面上漂浮着,若即若离。哈迪德说:“整个建筑处于不安状态下的凝固瞬间”,并将其称之为反映了方向、密度、速度等具有动态特征的建筑新形式。扎哈的另一个设计也体现了她创作的“灵动瞬间形态”。在迪拜舞蹈大厦的设计中,把建筑和舞蹈两个完全无交集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并利用了舞蹈动作的连续性、流动性的概念,三座建筑从地面开始舞动身躯蜿蜒向上,创造出建筑的动态美感,三个形态具有相似的曲线造型,在激变与扭曲中融合成为一个刚柔并济的灵动整体。

图1 维特拉消防站

图2 迪拜舞蹈大厦

二、消解的建筑界面

传统的空间中有6个维和面,分别是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明确的功能界限。而在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中面为模糊状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6面围合的建筑空间,构成面沿曲线多角度的扩展和延伸,呈现垂直于水平面运动转换的状态,消解了面与面之间的分隔界限,使之融为一体。线性体系被非线性体系所代替,模糊了室内外的限定关系。建筑的结构元素常以翻转、坡道、螺旋的方式出现,独特的曲线设计将室内外柔和、平滑地转换,使建筑、地基、环境相互依托、共同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自由转换界面不再受传统梁柱体系的限制,变得更加自由和反重力,空间形态具有漂移的视觉动态。这种空间表达的自由度和随意性是对过于理性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现代主义建筑空间的重大突破。

例如,哈迪德在我国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图3)从外观上看就像静卧在珠江边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石头,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园中带刚的有机形态设计是将“大地建筑“置于开阔的场地之上,带着强烈的生命力融入环境中。

图3 广州歌剧院

再如扎哈.哈迪德在为意大利卡利亚利设计的Nuragic当代博物馆中,(图4)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来塑造大尺度的空间体量,建筑物表现出非固化、多样化、概念化和抽象化的特征,观众的视线随着动感的外立面流畅的移动,甚至给人非物质性、无体量感的错觉。她曾多次描述:“其建筑物中”漂浮“的部分像行星一样悬浮着。”要将“漂浮”的结构付诸实现,就是要消解空间界面,以动态的反思规划整个设计。

图4 当代艺术博物馆

三、流动的透明空间

哈迪德对于建筑有自己重新的解读,她诉求一种“不动之动”的态势,期望人们可以在她设计的建筑中体验到空间在运动中的丰富变化,流动的透明空间,开放、随机而自由这是她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她看来建筑设计不再是重复的思维,它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独特的语境,我们需要把已知的建筑造型陌生化,重新开始新的表达方式的引入“流动的透明空间”。

她设计的迪拜前卫博物馆(图5)像一个未知世界里的变形虫。“似静非静”看似静止的形态中实际蕴藏了潜在的运动变化,空间不再是相同平面的重复排列,不再是简单的平面起伏,而是采用整体空间渐变式设计,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内部结构的线条设计是长弧线,是交错率的使用给人生生不息、浑圆饱满的感觉。外观墙体采用地基与曲面围绕相互交融,几何化的和透明、不规则的网状的玻璃窗结构窗户疏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体量感。

图5 迪拜前卫博物馆

哈迪德的建筑是一种流动式的透明造型设计,改变了传统建筑理性的设计思维。她设计的建筑大多形体都是自由、开放、透明的空间,像是某液体自由流动的瞬间凝固的形态,而边界、房间、门窗等结构好像是液体流动时随意形成的自由、不规则的透明几何体。

哈迪德首先是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组织方式进行透明性的设计,使彼此之间没有视觉障碍而得到贯通,人们置于建筑之中可以同时感受不同的位置、不同功能的空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深度空间与浅度空间连续作用,从而实现了空间的透明性。而透明性的空间本身具有视觉上流动的潜质,并通过开放性的交通体系,使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这种更自由、更宽广的空间秩序。传统标准化、封闭式的建筑在她的设计面前显得毫无生趣,比例、尺度、对称的形式完全没有踪迹,更多的是曲面的延伸度和方向感的设计,流畅而漂浮的线条,饱满而连续的几何结构,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

建筑设计是对空间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艺术形式,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构成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哈迪德的设计颠覆了建筑学常规的表现形式,将抽象概念和构成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表现语言融入到建筑造型中,这些抽象语言正是她探索建筑动态设计的原发点。哈迪德对建筑创作的重心放在空间的创造上。正如她的话“流动的建筑就是我舞蹈时刻,”把建筑与环境融合是她最大的特色。

[1]段琼.寻找真正的扎哈·哈迪德[J].创意与设计,2011.

[2]郑朝灿,丁承朴.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以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为例[J].华中建筑,2011.

[3]张朔炯,简俊凯.图画—模型—参数化扎哈.哈迪德设计在广州歌剧院浅析[J].时代建筑,2011.

[4]唐大为.解读哈迪德[D].东南大学,2005.

[5]李辰琦,张伶伶.“杂乱”中的“动态有序”——解构主义建筑的动态性秩序[J].建筑师.2004.

邱欣欣(1986-),女,重庆人,西比大学现代学院教师,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扎哈哈迪动态
国内动态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中国动态
结晶之美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从“女魔头”进化成“神”
著名女建筑师逝后首展水城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