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画俱老,笔墨常青
2015-11-28雒青之
文_雒青之
人画俱老,笔墨常青
文_雒青之
陈伯希,1922年出生,山东潍坊人。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兰州军区“战士文化读物社”总编辑,《甘肃画报》总编辑,甘肃美术工作室主任,甘肃文联副主席、顾问,甘肃省美协主席,甘肃画院顾问,中国美协理事,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委员,离休后任甘肃省书画研究院院长。出版有《陈伯希书画集》等个人书画专集5本。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伯希先生的出生地山东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名家辈出。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潍七载,潍县文风大受其益。陈伯希的高祖陈凤翰是清朝嘉庆年间进士,曾祖陈毓瑛是清朝道光年间禀贡生,祖父陈晋康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伯父陈筱蕃是清朝末年拔贡,父亲陈嗣蕃曾任教师。陈伯希受地方先贤影响及家庭熏陶,自幼勤奋好学,尤喜绘画。
从艺70多年来,陈伯希先生的艺术创作总是能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中的审美价值融合在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水墨画中。在中国众多从事花鸟画创作的著名画家中,置身于大西北独特的地域、人文、精神、艺术体系中的陈伯希先生,无疑给自己的水墨世界植入了更多的哲理性思维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他的花鸟画作品既包含着心灵体验、印象、感受和共鸣,也包含着超出作品本身的感情、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解读他的作品不但是一个欣赏和感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从视觉回归内心、从愉悦回归灵魂、从激情回归理性,艺术与精神同步发展的过程。
陈伯希先生的花鸟画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着意表现时代精神,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擅长画梅、画荷,画如其人: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荷花品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他的百合花、紫藤花、月季花、八瓣菊、栀子花也画得很好。陈伯希的花鸟画,工写兼施、色墨交融、虚实互现、层次分明,重在意境构建,用笔明丽隽秀,气韵浑畅,寓情思于景物,明心知于翰墨,卓有大家风范。1995年国庆节,《人民日报》登载了陈伯希先生的画作《荷》。这幅荷花图突破了传统的画法,以流畅的线条、色彩的对比与极强的装饰性给人以时代感,传神达意,有诗一般的韵味。
陈伯希先生创作的花鸟画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其一,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赋予了花鸟真性情。其二,是透过花鸟观人生、观生态、观内心,通过具象化的花鸟世界深入洞察美的现象和美的本质,他的每一幅画都可以被称作“美的诠释”。其三,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精神融为一体,这是陈伯希先生所倚重的创作秩序和规则,他的作品在诠释生命、抒发情感、体验美感、追求自由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其四,他的花鸟画并非刻意创造的文化符号,而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建构。花鸟画作为他晚年创作的主要题材,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是让自由的水墨绽放出自由的生命之花。
山花 136×68cm
对于花鸟画创作的艺术精髓,陈伯希先生有着特别的认知。他在提及“为什么选择画花鸟画”时曾这样说:“花和鸟最能触动心弦、也最能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它们始终寄托着人类对和谐、美好、善良、温情、良知的感受,是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追求幸福、期望和平的优雅载体。从‘野花无人种,年年自己开’的天然情趣中,可以领略到人生的色调、人性的微光和审美的触角。”无论是梅兰竹菊的清香,还是绿荷佳卉的芳踪,善于画花草虫鸟的陈伯希先生,在大自然的光影声色中开掘着刚、柔、肥、瘦各不相同的生命之美。他所创作的那些令人一见倾心的大写意花鸟作品,既有着简洁而流畅的笔触,又有山花烂漫的风采与诗意朦胧的情思。
70岁以后,他更是落笔如有神助,大胆突破传统花鸟画的形式美感,把花鸟画从小家碧玉的状态推向情满山河的极致,仿佛这些花鸟鱼虫代言着高天伟地的诗乐,以浓郁的田园色彩和乡土气息还原着美的形象和美的本质。也可以说,陈伯希先生花鸟画的具象内容和隐喻含义,以及均衡和谐的画面结构,都使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同类题材的作品稀缺的现代精神,象征着他的艺术理想。
秋实 95×60cm
陈伯希先生所画的花鸟画的创作意境,不妨借用卢梭的一本书的书名来阐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的,喜欢遐想,喜欢宁静,喜欢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与盆中花、笼中鸟相互凝视,更喜欢到大河岸边与水色天光相守。“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齐白石这种高明的艺术思路,也正是陈伯希先生对花鸟画创作格外钟情的原因。
陈伯希先生曾经用4个字概括他的花鸟画创作心得—首先是“义”,指的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有义,才有真性情;其次是“意”,指的是花鸟画中意韵、意象、意境的高度融合,折射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再次是“益”,指的是花鸟画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需要相得益彰,有益于美的和谐,有益于美的升华;最后是“毅”,指的是画家在发现美、创造美的道路上要执着勤奋、持续探索、竭力创新、突破前人、超越自我、永不停滞。这4个字代表着陈伯希先生的花鸟画艺术品格,也代表着他对花鸟画艺术精神“化虚为实”的美感体验和审美选择。
对于陈伯希先生来说,花鸟画从来不是什么休闲的、自娱性的笔墨,而是极富生命意味的创造性的笔墨。因为巨大的花鸟世界一旦进入艺术家的心灵,便有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精神灵光,便成为感情色彩丰沛、灵魂自由奔放的诗意的存在。陈伯希先生的花鸟画不是追求栩栩如生、为花鸟立传,而是希望在花鸟世界里寻觅和体验“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在题为《盆菊》的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道:“民间红泥罐,官窑青花盆。瓦罐出红紫,瓷盆满金银。”直接将作者的好恶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既语出惊人,又风趣幽默,很能反映陈伯希先生的艺术个性。这种有血性的原创性花鸟画作品,可以视作陈伯希先生晚年新的艺术精神的高峰。它证明了这样一位内心丰富、情感朴实的老人,对世界、对人生有着多么无私、多么真诚、多么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先生用自己的艺术情感和精神境界,为花鸟画找到了一个更加贴近人生、贴近世界的突破口,使人们看到花鸟画不仅有水墨的温馨、温润,而且有着绝不平庸的艺术表现力与思想冲击力,完全能够表现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从而引导更多的观者从单一的视觉审美走向千姿百态的心灵审美。
陈伯希先生的画把大写意花鸟画的风格和气质提高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认为花鸟画就是温情脉脉的溪流,可以清心爽目,可以润物无声,也可以引领人们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充满憧憬。如他画的大写意作品《风尘》,艺术地再现了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神秘感与诱惑力,也把艺术家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风尘 124×240cm
陈伯希先生的许多花鸟画作品都打破了人们对花鸟世界“伊甸园”般的想象,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在画面中大胆加入了思想的元素,把自己对美的体悟与心灵的图像交织在一起,使每一幅作品的内在深度和潜在语言都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审美中,形成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色。譬如,他笔下的梅花有着分外鲜明的诗化倾向,不仅回肠荡气,而且优雅高贵,老干苍劲如古诗,新枝挺秀如童谣,转枝遒劲如鼓点,叠枝疏朗如清唱,近枝厚实如独白,远枝轻灵如歌舞,整个画面形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节奏感。因而,他的梅花成为收藏家心目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陈伯希先生虽年逾九旬,但仍然倾心于书画创作和研究。欣赏陈老先生创作的花鸟画,因为那是一场美学的散步,映现在人们心中的是一位毕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老艺术家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