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的会“过劳死”吗
2015-11-28文_三田
文_三 田
日本人真的会“过劳死”吗
文_三 田
积极的工作态度是给别人看的,在日本也一样。这个道理,我刚进公司那会儿就“懂”了。
下班时要等领导和前辈走了之后才能走,因为老一代日本管理层坚信,大家一起加班奋斗才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同时还能维系同事间的感情,他们视加班为职场润滑剂。
最初我先走过几次,但没过多久,前辈就开始旁敲侧击地“关心”我的工作情况,同期(同一年进公司的同事)也会私下与我“交流”……领导都不用给我脸色看,我就乖乖地顺服了。加班越发“红火”,直到发现一直否定我“工作作风”的那位同期有一个礼拜没来上班,我才意识到,加班也有适合或不适合一说。等到他1个月都没露面的时候,我终于从前辈那里听到了官方说法:他得抑郁症了。休养1年后归队的同期被调到处理杂务的企划部门。我只能感叹:不愧是发明“过劳死”的国度,对待此类事件如此镇定自若。
“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日本的“经济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历的高速增长期)造就了“过劳死”一词,“经济奇迹”的泡沫破灭后,企业通过削减人工成本及雇用兼职员工的方式应对供求持平或需求下降的状况。这意味着全职雇员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据说,30来岁的男性超时工作问题尤为严重。官方数据显示,他们中有1/4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真实的数字可能更高。
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有关日本公司的加班轶事,但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那么惨。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做过统计,过去10多年“过劳死”和因过劳自杀的人数虽增长了3倍,但是总数不到200人,远远少于因失恋自杀的人数。相较而言,《中国青年报》的数字更加惊悚:“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天约有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
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日本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偏低,同样的时间内,3个日本员工创造的价值比不上2个美国员工创造的价值,这还不算日企里大量的加班工时。如果做一项调查,调查日本员工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抽烟、小憩、上厕所花了多长时间,偷打电话花了多长时间,午餐后休息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平均每个员工每天真正干活的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所以准确地说,他们不是长时间工作,只是长时间待在办公室罢了。
效率低意味着工作负荷低。当然也有忙得不亦乐乎的—他们把无数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文书工作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流程上。很多人只会按部就班地做事而不会思考,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人对制度的遵从和循规蹈矩的性格。他们善于执行,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却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所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成为日本知识界自我反省的名言。一个糟糕的制度可以糟蹋一批认真负责的日本人。
平心而论,日企相对宽松的加班环境以及算得上丰厚的加班费比国内的一些企业要厚道。在日本的一些加班比较多的行业,员工的加班记录是需要上报企业工会或者行业监管部门统一管理的。一些大公司会对每月加班超过80小时的员工进行追踪观察,并要求其上级提交改善报告;对连续3个月加班都超过80小时的员工进行心理指导,由医生重点调查并向管理机关汇报。另一方面,日本的休假制度一直跟欧美看齐,一年20天的带薪假期在亚洲实属罕见。而且相对国内11天的法定节假日,日本有15天,这还不包括无薪休假的暑假5天和正月5天的假期。关于“过劳死”,日本实行事后救济制度,包括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如果疲劳过度以及疲劳过度导致死亡,将被认定为劳动灾害,可以提出“劳灾保险”申请,从而享受到疗养补偿、损害补偿、遗属补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