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
2015-11-27张绪科
张绪科
摘要 介绍了利用“望、闻、问、切”诊断农作物病害的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以期为更好地防治农作物病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 S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81-0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病,这一方法在农作物病害诊断中很有参考价值。笔者从事植物保护工作30余年,诊治了大量农作物病害,接触了很多实际病例,总结病害诊断经验,诊断方法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 非常相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病害既包括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侵染性病害,也包括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各种毒害、营养不良、机械损伤等生理性病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生理性病害更多,诊断难度更大。
1 “望”
诊断农作物病害,“望”最重要,农作物无法主动反映问题,主要靠观察。首先要仔细查看植株的各个部位长相、颜色、斑点,要与正常情况、常年情况等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必要时要拔起植株,削开茎叶,看到内部,还要注意检查根部[1-2]。通过“望”进行推理、鉴别、排除,初步判断是侵染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若是侵染性病害,再进一步弄清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中的哪一类,若是生理性病害,再进一步弄清是热害、冷害,还是毒害、干旱、渍害,最终作出准确诊断。病例:1990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泗阳县首次发生,为全省首例,根据叶片上的短条斑和菌脓准确作出诊断,避免大面积扩散。
经常会遇到农民把禾苗拔出来要求诊断,有的能作出准确判断,有的单凭农民送来的样本无法下结论,因为有的病征在携带过程中丢失,样本保存不当还会变形变色,容易造成误诊。很多情况需要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田间状况才能作出准确判断,通过病株在田间的分布,相邻田块比对才能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大病分病虫在田间不是均匀分布的,有发病中心或虫源地,或与田间管理、土质、地势有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会随人传播,在田间形成一定轨迹。药害多与人在田间作业行走的轨迹相吻合,田边可能影响到相邻田块,除草剂会把杂草同时杀死。病例:曾遇到多例,植株生长势差,弄不清原因,到田间可见地表有盐霜,病因就是土壤返盐碱。
田间诊断非常重要,但也不一定要整天呆在田里,一次诊断后近期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不需要再下田,可以单凭农民拔出并带来的标本下结论。
2 “闻”
“闻”在农作病害诊断中运用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农作物生病以后总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气味,一般不会发出声音,如果仔细鉴别,应当能为病害诊断提供依据。例如,小麦腥黑穗病会有很大腥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会有恶臭,根部尤为明显。此外,各种农业投入品也会有气味,例如:氨态氮有氨气味,敌敌畏有酸味,辛硫磷有芝麻香味,氯溴异氰尿酸有氯气味。病例:一农户反映水稻突然枯死,实地查看,间断成片死亡,田间充满绿麦隆味道,并有撒施农药的痕迹,应当是有人用绿麦隆拌土撒施,人为破坏毒害水稻。有一种植大户机插秧秧苗僵苗,不盘根,后查看库存基质,霉味很大,原因就是订单数量大,供货来不及,育苗基质未充分腐熟。
运用“闻”来诊断农作物病害,应当扩展到广“闻”博见。要关注一切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天气情况,结合专业知识综合推理判断。遇到持续高温,可能造成不结实,遇冷空气可能造成冻害、冻药害,遇连阴雨一些病害可能大发生,渍害会加重,遇长期干旱刺吸式口器害虫就可能大发生。病例:2013年水稻、玉米、大豆不结实,就是高温引起的。2013年4月倒春寒,造成少量小麦冻死,许多成片被冻死的都是秸秆全量还田但未深埋,造成土壤悬松不抗冻,还有少量田块是在冷空气来临前用异丙隆等除草剂造成冻药害。每年都会在水稻田出现几例雷击,雷雨后数天内发生,1个点发生面积为100 m2左右,在田间呈圆形分布,跨越田埂,表现为青枯,叶片纵卷。
“闻”的运用还应包括掌握农业科技常识、生产动态,特别是植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理论、当地作物布局、品种特性、农作物的生育期、常发性病虫、常见农药的使用方法、混配禁忌等,掌握越多越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2-3]。比如:新开荒地容易造成僵苗,甲氯磺隆使用面积大,下茬僵苗会多发。长粒型杂交稻孕穗期遇高温干旱容易造成颖壳开裂,偏春性小麦品种面积大,播种过早冻害重、纹枯病重。发生过细菌性条斑病的田块下年仍栽杂交稻,发生面积肯定会逐年扩大,狂风暴雨后必有一个流行高峰。毒死蜱、对硫磷用于小麦可能造成药害,三唑类药剂超量使用会造成药害。井冈霉素与氯溴异氰尿酸混用必定减效,拌种剂种量、水量、药量掌握不准,浓度很容易加倍,加倍后会影响出苗。
3 “问”
“问”在农作物病害诊断中经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作物病害总有一个发病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的踪迹已经消失,既“望”不到,也“闻”不到,只能通过“问”来诊断。因此,询问要仔细,要抓住关键,从品种、播期、播量、茬口、投入品、栽培管理到具体操作方法、操作人员、操作工具、作业时的天气状况等都要问清楚,必要时对具体情况与上年情况、邻田情况、同品种情况、同投入品情况进行比对,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病例:有一农户反应花生烂种烂芽不出苗,经实地查看始终找不到原因,后经了解才知道,由于该户劳力不足,为赶时间,春节时就把花生种剥壳待种,花生提前剥壳就容易造成烂种烂芽。有一农户反映水稻旱育秧僵苗,各种管理措施都和别人一样,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直接用井水灌秧苗,造成了低温冷害。
有时接受电话咨询,不能到达现场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容易出现失误,甚至出问题。这种情况下,要以稳为主,不轻易下结论,推荐药剂宁可无效不能有产生药害的可能,关键问题一定要问清楚。病例:有一种植大户反映机插水稻出现黄化,电话里初步了解情况判断为麦草未完全腐烂引起,后来到实地查看才发现,栽插的是糯稻,曾用精恶唑禾草灵除草,造成药害,引起黄化,电话里未详细了解,仅当作常规粳稻处理。还有精恶唑禾草灵误用在籼稻、大麦上,烟嘧磺隆误用在甜玉米上,精喹草除灵误用在白菜型油菜上等病例。endprint
诊断农作物病害除了考虑技术性因素外,还要适当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因素,经常遇到当事人隐瞒真实情况无法确诊。有的农民用错药造成毒害,但怕亲属责备,不肯说出真实情况,有的农资经销商发生纠纷时怕担责任,隐瞒真相,判别这类情况的原则是“定性必须准,定量可浮动”。
4 “切”
“切”应当理解为各种检测化验手段,通过化验检测诊断农作物病害更具科学性、准确性,但受条件限制,应用较少。随着农业生产事故鉴定逐步规范,“切”的方法将应用更多,也更有说服力。很多病害可以通过对农作物解剖剥查发现问题,一般真菌、细菌病害只需一台普通显微镜就可以通过病源物作出准确诊断,有时只需保湿或保温培养即可[4]。病毒病害可以通过传毒媒介的带毒率作出预判。泗阳县第1例小麦全蚀病就是通过保湿培养检镜确诊的。对土壤、空气、水、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都有检测手段可以应用,近几年很多起农业生产事故纠纷都是通过检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解决的。病例:某种植大户的水稻后期抽穗困难,严重减产,与农资供应商产生纠纷。实地检查,剥开叶片,倒4、5节全部短于倒3节,不符合正常生长规律,检查农事记录,是因为多效唑使用太迟导致,属于指导失误。
参照中医切脉的原理,对农作物病害的诊断应当以生长点到根系作为一条大动脉,从总体上观察长势长相,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生长点最能代表植株的整体生长状态,生长点生病危害损失往往较重,如果生长点已经死亡,只能从分枝或分蘖进行补救,生长点未死亡就有挽救余地。有时生长点表现病状,而发病原因并不在生长点而在根系。根系则是农作物的动力源泉,相当于人的心脏,正常情况下应当以白根为主,须根发达,所谓“黄根保命、黑根要命、烂根没命”。生长点与根之间靠茎叶连接,茎叶发病一般不是致命的,茎叶上的病状有时又是生长点和根生病的具体表现,根发病茎叶一般生长势会变弱,生长点发病一般茎叶生长势会变强。病毒病多从生长点先表现症状,土传病害多从根先表现症状。生长点最怕冻害、热害,根最怕毒害、渍害。病例:某肥料厂排放废气造成水稻毒害,引起群众上访。观察受害叶片上的病斑,与水稻僵苗、缺钾很相似,厂方认为是病害。仔细观察,心叶和根都正常,受害叶位大多发生在倒2叶中后部,与水稻僵苗、缺钾有明显区别,根据出叶进度推断出受害时间,与风向变化、检修时间、农民反映闻到气味的时间正吻合,厂方心服口服,只有少量叶片受害,损失并不大,最终农民获得了适当赔偿,之后又发生多次,均得到妥善处理。
5 结语
总体来说,诊断农作物病害应当“望”“闻”“问”“切”相结合,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特征,及时准确判定,以便制定最佳防治方案。受条件限制,农作物病害诊断目前还处于粗放阶段,误诊现象时有发生,病害诊断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诊断技术体系建设都有待加强。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工作量将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病害诊断手段也将越来越多,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
6 参考文献
[1] 李永国,管仕臣.农作物病害防治基本技术[J].农技服务,2014(8):103-104.
[2] 刘本军,朱秀森,刘忠诚.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程序及方法[J].种子世界,2014(11):38-39.
[3] 孙靖,赵伟,温茹,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系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574-579.
[4] 唐文成.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诊断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