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研究
2015-11-27梁荣单鑫蓓
梁荣++单鑫蓓
摘要 为了利用天敌防治农、林、果、蔬害虫,对大草蛉的生活史和人工繁殖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在上海市松江区1年发生3~4代,人工饲料配方表明,配方6(蚕蛹粉30 g、蜂蜜35 g、蔗糖5 g、草鱼肉25 g、水5 mL)、配方7(雄蜜蜂幼虫和蛹粉55 g、胆固醇5 g、蜂蜜40 g)与配方10(蚜虫100头)的处理最好。其中配方6:成虫产卵率83.3%、平均产卵量667.7粒、幼虫结茧率60.2%~77.8%、成虫羽化率37.8%~93.5%。配方7:成虫产卵率60.4%~98.2%、平均产卵量97.5~482.3粒、幼虫结茧率50.1%~92.3%、成虫羽化率32.3%~83.1%。配方蚜虫:成虫产卵率51.0%~100.0%、平均产卵量203.0~1 321.0粒、幼虫结茧率32.0%~100.0%、成虫羽化率98.5%。
关键词 大草蛉;蚜虫;生物学持性;人工繁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4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54-02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属脉翅目昆虫[1],是粮食作物、果树、蔬菜害虫的重要天敌[2]。成虫、幼虫均可取食农、林、果、蔬蚜虫及其他昆虫卵及低龄幼虫[3],人工规模化繁殖和利用前景良好,对实现利用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4-6]。为此,对大草蛉的生活史及人工繁殖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大草蛉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虫源:在松江区采自越冬代成虫产的卵。大草蛉人工饲料配方10个,成分分别为啤酒酵母粉、雄蜜蜂幼虫和蛹粉、蚕蛹粉、家蝇蛹粉、奶粉、猪肝、葡萄糖、麦乳精、胆固醇、蜂蜜、蔗糖、蚜蜜混合物、草鱼肉、蚜虫和水(表1)。
1.2 试验方法
大草蛉的生活史观察采用室内外饲养和室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室内饲养采用罐头瓶(8.5 cm×11.0 cm),罐头瓶内放1根小指形管(1.3 cm×7.3 cm)管口也用泡沫塑料作塞子,管内灌入清水,瓶底垫以折皱纸,将人工代饲料装在青霉素的瓶盖内悬吊在罐头瓶中,每天更换1~2次,并用清洁脱脂棉球吸水后悬挂在罐头瓶内,一般2~3 d换1次。瓶口盖1层纱布,用橡皮筋扎紧。幼虫饲养也可用类似蜂巢形式的容器。成虫饲养可用木制交尾笼(30 cm×40 cm×9 cm),蒙以尼龙纱,盒盖中央开1个12 cm见方的方口。室外饲养采用盆栽,并用沙网罩在农作物(小麦、白菜、蚕豆、萝卜等)、树木(柳树、枫杨、白杨、刺槐等)、果园(梨、桃、柑桔等)、蔬菜盆体上蚜虫,以便观察大草蛉的完整生活周期。
蚜虫的收集和投放,用罐头瓶,其瓶内装满小纸条(3 cm×2 cm),用毛笔轻轻将蚜虫刷入瓶中,在饲养大草蛉时,取出爬满蚜虫的小纸条,直接投入饲养大草蛉的容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010—2011年在上海市松江区室内外饲养结果表明,大草蛉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越冬代成虫翌年4月下旬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中旬羽化,第2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第3代成虫9月上旬羽化,第4代幼虫10上旬化蛹越冬(表2)。
2.2 习性与寿命
大草蛉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夏季的夜晚可以经常在室内外灯光处见有大量成虫。大草蛉的成虫在遇到敌害时,可以放出恶臭的气味。成虫寿命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一般低温寿命长,高温寿命短。在4、6、8、9月寿命为60 d左右,7—8月为40~50 d。雌虫寿命长于雄虫。单雌最高产卵量近1 400粒,平均在800粒左右,产卵期6~11 d。
2.3 大草蛉人工饲料饲养
从表3可以看出,配方6、配方7和配方蚜虫最好。其中配方6:成虫产卵率83.3%、平均产卵量667.7粒、幼虫结茧率60.2%~77.8%、成虫羽化率37.8%~93.5%。配方7:成虫产卵率60.4%~98.2%、平均产卵量97.5~482.3粒、幼虫结茧率50.1%~92.3%、成虫羽化率32.3%~83.1%。配方蚜虫:成虫产卵率51.0%~100.0%、平均产卵量203.0~1321.0粒、幼虫结茧率32.0%~100.0%、成虫羽化率98.5%。
3 结论与讨论
在人工繁殖大草蛉时,温湿度要适宜,在一定容积的饲养工具内饲养的虫数要适当,群养幼虫龄期要一致整齐,并使用适宜的隔离物,供给的饲料要充足、新鲜。尤其是3龄幼虫时期食量特大(占全幼虫期70%~80%)投放更需及时,以免饥饿时相互残杀。
大草蛉年发生世代多,成虫寿命长、适应强、产卵量大,在生物防治中应用前景广阔。上海市松江区室内外饲养结果表明1年发生3~4代。
大草蛉是一种典型的食蚜草蛉,无论成虫或幼虫对各种蚜虫均有特殊的嗜好,是害虫生物防治中极具应用价值的一种天敌昆虫。幼虫捕食农作物、果园、树木上多种蚜虫,不但节约了资金,还省了劳力,少用了农药。由于大草蛉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研究时间较短,不足部分,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杨星科.关于大草蛉的学名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昆虫学报,1998(2):27-35.
[2] 赵敬钊.对我国棉田草蛉发生规律的初步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81(2):27-35.
[3] 胡坚.大草蛉生活史及其在烟田的消长规律[J].烟草科技,2012,295(2):80-83.
[4] 胡坚.烟草害虫天敌及其自然控制作用[J].昆虫知识,2000(1):59-61.
[5] 高文彬.中华草蛉的饲养、繁殖和利用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1980(2):183-186.
[6] 孙丽娟,衣维贤,赵川德,等.大草蛉对3种蚜虫的捕食能力研究[J].植物保护,2013,39(5):153-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