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5-11-27肖华
[摘 要] 对新乡市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关系显著,但有所偏离,第一产业存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第二、三产业就业空间仍需拓展;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之间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是其就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为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良好互动,应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的同步增长,并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关键词] 新乡市;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结论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41.2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导致就业结构产生变化,就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因此,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尤为必要。21世纪以来,新乡市经济增长迅速,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但是解决就业的压力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有必要对新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本文以2001-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对2000年至2013年新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以期为新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一、新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
2000年以来,新乡市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00年的67.03亿元、116.74亿元、97.0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5.61亿元、851.62亿元和386.59亿元(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将各年名义的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调整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值,下文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也按可比价计算;文中相关数据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01-2014)计算得出,下文不再说明)。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反映了各产业的构成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各产业的变动特征和演进趋势。14年来,新乡市的产业结构持续保持“二、三、一”的分布格局,但内部比例关系有较大变化。从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与产业结构升级规律是相吻合的;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表明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是新乡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是工业化中后期的典型表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而占GDP比重却不断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挤压,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相对缓慢。目前这种“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就业结构的演进
此处的就业结构仅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在就业总量中的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不同产业的就业吸纳力。计算发现,除2009年出现较大的波动外,新乡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且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速高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则不断下降。这表明新乡市就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在201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首次呈现出“二、一、三”的分布特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则有扩大倾向。可以看出,目前第一、二产业仍是容纳就业的主力军,二者就业人数合计占到2013年就业总量的3/4,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对于2009年出现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而其他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新乡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减少,与此同时大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又回流到第一产业[1]。
二、新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技术进步、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会出现较大差异。为厘清新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相互关系,以下将从相关系数、结构偏离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相关系数分析
分析发现,新乡市GDP与就业总量(相关系数为0.90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各自就业比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40、-0.831)之间关系显著。其中,GDP与就业总量显著正相关,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同向递减,第二产业则同向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化,表明其增长较慢但就业吸纳能力有所提升。
(二)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调整优化是经济增长的理想状况,但现实中二者总是出现偏离。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新乡市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为反映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或者协调程度,一般使用结构偏离度进行衡量[2-3](这四个系数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它等于各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减去1。当某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说明它的产业结构与结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大于0也即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时,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偏离度小于0时则与其相反。
计算发现新乡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小于0,基本保持在-0.8至-0.6之间,这意味着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其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到其他产业;第二产业偏离度在一些年份波动较大但基本呈下降趋势,就业比重较增加值比重仍低,就业容纳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偏离度回落趋势明显,且从2010年开始逐渐接近于0,说明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不断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步增强但仍弱于第一产业。
三、新乡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上述分析仅能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和偏离程度,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变化如何影响就业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和因果关系。以下将借助计量经济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检验。endprint
(一)变量选择
为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此处选取2000年至2013年新乡市产业结构、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产业结构转换系数以及就业结构等变量。其中,产业结构转换系数用ZH表示,它等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GDP之比[4];Gi表示某产业实际增加值占当年实际GDP的比重(i取值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下同);Ei表示某产业就业人数与当年就业总数之比。
(二)时间序列的ADF检验
对变量Ei(i=1,2,3)、Gi(i=1,2,3)、ZH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发现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及其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产业结构转换系数的原序列是平稳序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及其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产业结构转换系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为非同阶平稳序列,因而它们之间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ADF检验表明E1、G1、ZH的原序列是平稳序列,自然具有协整关系。分别以G1、ZH为解释变量,以E1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E1=2.051-1.840ZH (1)
t= (11.256) (-8.523)
R2=0.858 F=72.634 DW=1.757
E1=0.212+1.840G1 (2)
t= (5.971) (8.523)
R2=0.858 F=72.634 DW=1.757
式(1)、式(2)所反映的变量关系在本质上是等价的,因为式(1)中的解释变量ZH表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式(2)中的G1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一时期的ZH和G1满足如下等式:ZH+G1=1。因此,ZH和G1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转换系数ZH会不断变大,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G1则相应变小,由此带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下降。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也即第一产业增加值每下降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平均下降约1.8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其增加值比重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与前文的相关性分析是一致的。
E2和G2是1阶单整平稳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以G2为解释变量,E2为被解释变量,采用E-G两步法先对变量进行OLS回归,再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回归方程见式(3);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且在单位根检验中,ADF统计量为-2.952,小于1%的临界值-2.755,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E2=-0.212+0.943G2 (3)
t= (-4.059) (9.574)
R2=0.884 F=91.666 DW=1.685
式(3)表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其增加值比重显著正相关,也与前文结论相符。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其就业比重平均提高约0.94%。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反映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无法判断其因果关系[5]。对上述平稳原系列和一阶单整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滞后阶数选择2。表2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是促使其就业比重相应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新乡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但内部比例在不断变化;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结构特征由“一、二、三”演进为“二、一、三。
2.新乡市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与其就业比重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却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和就业比重的上升,其就业吸纳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就业比重仍然低于第一产业。
3.新乡市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存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容纳空间仍需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之间以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其增加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其就业比重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第二、三产业之间没有表现出长期均衡关系。
(二)建议
1.继续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能力。新乡是全国重要产粮区,在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保障主要粮食作物供给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花生、蔬菜、花卉、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并通过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借助各级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形成市场需求并扩大市场规模;同时,不断延伸第一产业的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生产与维修、农村商贸市场、农村金融物流业、农村生活服务业、观光与休闲农业等第二、三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空间;此外,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和素质。
2.进一步发挥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新乡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仍十分显著。作为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工制造基地,近年来新乡市在发展特色装备制造和传统优势产业(食品、造纸、纺织、建材等)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乡市要充分发挥创新领先的技术优势、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临近省会的市场优势以及产业园区众多的数量优势,在推动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增长;同时要进一步做好相关行业和和产业集聚园区的配套生产和服务工作,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检验检测、展示交易、服务外包、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功能。
3.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是,新乡市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及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其就业空间的拓展,也放慢了新乡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为此,新乡市要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引进大型商贸和知名餐饮酒店集团、优化城乡商贸网点布局、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手段升级改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并积极推进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健康保健业、养老及家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为中小微企业创立创建、资金信贷、税收优惠、网络经营和营销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肖华.新乡市就业结构演变及其调整[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14-17
[2]刘俊,范利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1978-2011年数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8):17-21
[3]赵凤,东梅,周婷.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以宁夏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14(2):55-61
[4]董芳,周江涛.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的门限效应——基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1-37
[5]张华初.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49,158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