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绕梁溅心波

2015-11-27杨星野孙秀山

关键词:专题片维也纳乐团

杨星野+孙秀山

正如著名音乐理论家廖尚果所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它可以轻易地拂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的情感轻松撤防,从而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专题片这门声画艺术,音乐同样居功至伟,一曲优美的旋律可以让观众卸下观看的包袱,沉浸在乐音所带来的感动之中,从而也被专题片所感动。甘肃省的专题片《板凳上敲出的维也纳之邀》(以下简称《维也纳》),讲述的正是音乐的故事,因此理所当然的,片中便采用了大段的配乐,音符的海洋跳跃着、欢呼着,喷薄出了该片独特的“音乐气息”,让我们的耳朵乃至灵魂都享受到了一次大美之音的洗礼,从而验证了“音乐是可以直达心灵的”。

丝竹入心乐抒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常见于汉乐府的结句,一语道破了音乐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志愿;而在专题片中,乐则可以明志,即音乐能够表达出片子的主题。当然,这种表达的充分度有多大,还要看片子的主题与音乐元素的关联度是否紧密。《维也纳》一片,讲述的是甘肃省会宁县会师中学管乐团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排练最终站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故事,主题就是“音乐”,因此,片中音乐对主题的体现可说是相当充分的。

在音乐题材的片子中,音乐往往能作为主题片段而出现,从而直白地凸显主题。那么什么是音乐题材呢?就是那些讲述音乐家生平或音乐教师职业生涯或音乐学习经历等为主体内容的专题片。《维也纳》恰好就是这类片子,它讲的是会师中学管乐团的起步、壮大、成功的历程。这样的主题,关乎音乐,那么自然对音乐的大量运用就无可避免。在片中,乐团的起步阶段有音乐的重度参与,“学校利用有限的资金买来各类乐器,让学生练习”;壮大阶段亦是,“学生们努力地练习,甚至通过敲打板凳来练习打击乐”;成功阶段同样如此,“学生乐团神采奕奕地站在金色大厅里演奏,为国争光”……这些富含音乐元素的讲述,无不昭显出了《维也纳》的主题就是“音乐”。

无论何种题材的专题片,片中的音乐都能够隐性地烘托主题,通过观众对音乐的整体感觉或说综合评价来烘托出一定的主题。《维也纳》的主题实际上是一个“奋斗励志”的主题。一个初中乐团竟然能站在国际最高的演出平台上,个中有多少艰辛、曲折本就不可计数,个中有多少拼搏、奋斗更是难以想象,于是,片中出现的音乐不断在强化这个关于“奋斗励志”的主题。当学生们艰苦排练时,出现的音乐是单调的,然而细听起来却隐喻着坚持;当学生们在排练间隙互相开玩笑时,音乐则是欢快的,象征着明天的美好;当乐团最终在国际乐坛上演奏时,音乐是激昂的,诉说着终于到达成功彼岸的光明欢呼……这些音乐,都指向一个主题,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小人物奋斗并最终成功的励志精神”。

山水踏歌述流年

“以歌纪事事晦明”。此言连带掷出一问:专题片中的音乐是否能进行叙事?关于这一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音乐可以叙事,比如说歌词会讲述事实、旋律会引领叙事;也有人认为目前来看音乐还无法履行单独叙事的职能。虽看法不一,但有一点却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音乐是可以进行辅助叙事的,更可以调节全片的叙事节奏。因此完全可以说,音乐能够参与到专题片的叙事进程中来。

音乐的辅助叙事的表现,主要是引导观众聆听音乐后展开想象,即我们常说的自动“脑补”,通过对音乐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去想象出片子本身并没有直接交代的内容。在《维也纳》中,有一个经典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当故事讲述到由于经费紧张学校无法购置过多的乐器时,画面一转,变为“一群学生正在敲打板凳”,同时激荡快速的打击乐出现。观众结合画面,自然能想到“因经费紧张学生只能通过敲打板凳来练习打击乐”这一叙事,这种想象在音乐的引导下,显得很合理自然,并很好地进行了补充叙事。

音乐还可以调整叙事节奏。不同叙事段落间及叙事进行中出现的节奏感不同的音乐,能够带动片子的叙事节奏,从而让片子显得有快有慢、张弛有度。如当讲到学生们如火如荼地排练时,音乐的旋律十分急促,犹如江水奔去、浪花湍急,这样的叙事显得很有效率、很有“速度”;当讲述到乐团负责人、校长吴泰祥的辛苦创团经历时,音乐一下就舒缓下来,宛若小桥流水,将个中的艰难与曲折娓娓道来,这时的叙事就讲求深度。而叙事片段之间出现的音乐,如“紧张的排练”与“在金色大厅演出”这两个叙事片段中间出现的钢琴曲,是对两个片段的串联,以免叙事显得突兀,有效地控制了全片节奏。总之,通过音乐旋律的急与缓,来带动全片叙事节奏的快与慢,编导的确是费了相当的心思。

浅唱低吟总关情

舒缓的音乐如同春天的怀抱,高昂的音乐仿佛夏天的热吻,哀婉的音乐犹如秋天的细雨,快乐的音乐恰似冬日的阳光。音乐总像一个最了解我们的知己,通过空灵的语言,从而触发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可以说,每一个旋律,都能代表一种感情。因而相当多的专题片认为“音乐是表达专题片情感元素的最简捷手段”,将音乐作为最重要的“调味品”,来调和片子里的“七情六欲”。客观地说,音乐的确有此功效,无论横箫低吟,还是抚筝浅唱,都会有情感缕缕散发开来。

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生动地演绎情感。正如色彩分冷暖一样,其实音乐也有冷暖。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曲调和缓、音色低、音调弱的时候,就会温馨从容,反之,曲调急促、音色高、音调强的时候,就会紧张压抑……这是音乐所带来的最简单的感觉,更复杂的,如哀婉的音乐会让人悲痛、欢快的音乐会让人开朗、低沉的音乐会让人沉思。总之,“音乐本身是具有情感的”已被世人所公认。在《维也纳》中,类似的片段很多,如学生虽家庭负累很大、学习任务很重,但仍坚持到乐团排练,此时的音乐的曲调较低沉,但旋律却很有张力,诉说出了“学生对音乐的挚爱之情”;又如乐团在艰苦的环境下认真排练,乐曲则采用了光明向上的进行曲,吐露出了昂扬的气息。这些都是音乐对情感的成功表现。

音乐还可以通过与画面的实时配合,共同抒发情感。有时,单一的配乐在表达情感时,还有些力不能及,这时编导往往辅以画面来共同展现情感。《维也纳》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令人难忘:校领导去排练室看望乐团的学生们,无论是校长还是学生,都是面带真切的笑容,显得兴致勃勃,此时配乐采取了舒缓的小夜曲,低沉却充满温馨的旋律结合着画面上那张张笑脸,充满爱与关怀的气息出屏而来,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也沉浸在这份温馨的情感之中。客观地说,这是将视觉和听觉共同利用起来,来表现情感。这种音画配合抒发情感的方式,可谓相得益彰。

《维也纳》一片对音乐元素的成功运用,让我们的耳朵始终享受着一次听觉大餐,更是一席精神盛宴。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之中时,有句话就情不自禁地闪现:“无论你以何种方式爱上音乐,那都是一生的幸运。”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题片维也纳乐团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图说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