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与“郑翔工作法”

2015-11-27徐富海

中国民政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文昌花园居民

本刊记者/徐富海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与“郑翔工作法”

本刊记者/徐富海

走访基层,收集民情

一个让干部怕接电话、怕领导来、怕检查、怕活动的“四怕”社区,因为用对了一个人,不到十年,环境改观,民情改善,变成老百姓满意、人人说好的全国文明社区;一个失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矛盾纠纷多的拆迁安置社区,因为措施得当,从杂乱到有序,从新建到成熟,完成华丽转身,获得20多项荣誉,变身为全国知名的社区建设典范……这个人是谁?创造了什么方法?怎样让成千上万个不同身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观念习惯的居民“都说好”呢?

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翔。为了探究社区治理的“秘密”,笔者有幸采访了郑翔书记,近距离感受这位有责任敢担当、有诚心能干事、有办法做成事、有思路成体系的社区“当家人”,详细了解“郑翔工作法”和“一核多元服务模式”的奥秘,寻求发现了文昌花园社区建设成功的秘诀。

不惧“四怕”与“四多”

社区工作不好做,拆迁安置社区工作更复杂。

2005年7月,郑翔工作变动了,由文峰街道宝塔社区调到新建成不久、由失地农民、老城居民以及外来人口组成的文昌花园社区——当时扬州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社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群比较复杂,工作难度大,表现为失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矛盾纠纷多。针对“四多”,怎么办呢?

郑翔心情复杂。她大学专业是机械,22岁回扬州后进入广陵区开关厂,成为一名技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企业改制,作为生产科长的郑翔虽被厂里留用,却几乎无事可干。2002年,广陵区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郑翔再三考虑后报了名,通过公开竞聘,在200多名竞争者中成了一名社区干部。

工作三年后,服从组织安排,郑翔来到文昌花园社区任党委书记和社区主任,直接面对社区工作的“四怕”:一怕接电话,电话一响,必是居民组成一两百人去集访;二怕领导来,各级领导关心扬州最大最早的安置社区,可每次进门都被上访群众团团围住;三怕检查,每逢检查,居民不是乱挂乱晒,就是在绿化带挖树种菜;四怕活动,社区首次举行活动,散场后500张凳子只剩400多张,来宾送的花篮“瘦身”成了竹篮。“我对这里人生地不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回忆当时的情景郑翔无奈地说。有人劝她,这工作太难,不要干了。

但有一个人出现在她面前,打消了她的一切顾虑。郑翔到文昌花园上班没几天,天气很热,有人来找她。“他见到我,就用手指指我,再指指他的心,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在告诉我,他想我了,就想来看看我。我的眼泪瞬间就掉下来了。为了看我一眼,这个脑瘫的小伙子竟然穿过大半座城市。他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幸福和成就,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社区的决心。”郑翔说,那个人是小刚,是郑翔在宝塔社区认识的脑瘫小伙子。

观念转变了,看法也不同。郑翔发现,虽然文昌花园社区是安置小区,但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扬州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把小区设计得非常合理,里面有老年公寓、学校、广场、球场和健身广场。郑翔想,自己来这里,就是为了做好样板,为将来的安置社区积累经验。

郑翔有爱心,也有办法。

“四心”温暖人心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在郑翔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朴实的话。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郑翔工作法

抓党建、开新路;个性化、建支部;选代表、中心户;筑堡垒、形象树。

抓服务、求贴心;温馨卡、便居民;一一零、拨就灵;托老所、笑盈盈。

办报纸、四千份;评议台、放大镜;义工队、争奉献;艺术团、织缤纷。

抓创新、闪光点;恳谈室、解疑难;家门口、展笑颜;错时制、透心甜。

郑翔诚心为社区服务。要改变社区面貌,首先要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社区干部决定从“敲门走访”开始,一家家上门谈心、交心,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一走访就是好几个月,在走访交流中,社区干部听到了居民的“真声音”“真想法”“真期盼”。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困难,社区干部们从易到难、由快及慢,一件一件地予以解决。

文昌花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路不平、灯不明、车难停、家不宁,只要拨打郑主任的110,解决问题就是灵。”公安有个110报警电话,文昌花园社区也有个大家都知道的“社区110”。这个号码是郑翔小灵通的最后三位数。“设置这个号码的目的,就是方便居民联系”郑翔说。

郑翔很热心。有年除夕,电话响了,“我被锁在电梯里了,快来救我呀。”电话还没放下,“我家断电了,不能看春晚怎么办?”一小时的时间,四五个求援电话打进来,作为社区的当家人,她竭尽全力、不计名利,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但当自己儿子打来电话,她却没有时间接。等她到家时,儿子抱怨说:“妈妈,你的电话别人打都灵,为什么我打就不灵?”

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在外人看来,管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在工作实践中,郑翔深刻认识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重要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生无小事、民生连着民心,事事须上心。居民正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来感知党的形象,评价干部的能力作风。“把形象树起来,群众带起来,业绩干上去,文明创起来”郑翔说,“我深深地体会到,社区无小事,得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让老百姓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郑翔有信心。随着居民信任感的加深,郑翔的电话越来越多。她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发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如今,文昌花园社区以网格为载体,建立了“网格长+楼栋长+志愿者”的服务网络,241名党员志愿者的电话号码,都成了“社区110”。平时,郑翔思考最多的还是如何发挥团队的作用。她说:“我深知仅仅依靠社区工作人员远远不够,必须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她选择了10户党建观念强、服务意识好的党员家庭为中心户,每个中心户就近联系7-10名党员、30户左右居民,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党员中心户+党员”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文昌花园社区先后成立了30多个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困难群体有‘慈善超市’、精神残疾人有‘工疗站’……各类居民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服务。社区还率先成立“邻里服务中心”,设置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党员服务、民事调解等13个窗口,这一运作模式现已推广至扬州全市。

郑翔工作很细心。居民下班后想到社区办点事,社区干部也下班了——为此,郑翔探索了错时工作制,她自己带头加班加点,合理配置11名社区干部的上下班时间,确保社区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正常运转。

郑翔用诚心、热心、信心、细心,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温暖了居民的心。

“多办法”形成有效治理

“安置小区不能让群众一住了之”,郑翔说,“还要在就业、救助、邻里关系等方面多下功夫,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地增进民生幸福。”

为此,郑翔创新了一系列办法。

2012年6月12日,一本名为《郑翔工作法》的红色小册子发放到一些社区干部手中,这是扬州市首部以个人命名的社区工作教本。郑翔将口诀、举措、案例、心得四结合,不足百字,简洁通俗、琅琅上口,精炼概括了社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使繁琐的社区工作标准化、操作化,易于推广和使用。

实践须有理论指导。在工作中,郑翔提出了“一核多元服务模式”。“一核”就是以党建为核心,以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作用,充分把党员调动起来;“多元”就是自治主体多元,社区“两新”组织、退休老同志等各类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老年协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各类自治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开放空间”是鼓励居民充分参与的一种做法,大家有什么话,有什么想法,直接通过开放空间无主题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郑翔说:“过去开会,我说今天有一个什么主题,大家提意见。这个开放空间没有主题,一个会议室随时开着,无记名地把思想、意见反映上去,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

“社区治理委员会”是把社会资源全部纳入进来的有效平台。文昌花园社区把党组织、居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包括单位、居民全部组织在一起,成立治理委员会。通过治理委员会,把一个人或几个人坐办公室里想办法,变成了大家商议社区的发展,探讨社区居民的福利。比如,过去每年为老百姓办实事,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现在不行了,须围绕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居民人多,需求也很多,怎么样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呢?社区干部采取了五议工作法把居民的提议拿到治理委员会合议,讨论明年实施的项目。然后再召开座谈会,让群众再谈是不是符合大家的意愿。如果符合了,拿到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进行决议,由成员代表大会决定明年做哪十项实事,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居站分设”是文昌花园社区适应中央简政放权的一个重要做法。什么是“居站分设”呢?就是厘清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的职责权限,工作站承接政府职能,把行政事务承接好,把政策落实好,把工作对象服务好;居委会发挥自治主体职能,开民情恳谈会、听证会,走网格,了解民情,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居站分设后不仅解决了居民的一些问题,而且也承接好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老百姓参与社区建设,要上升到一定层次。”郑翔说。这个层次是什么呢?是组织化。比如过去反映事情都是个体,现在成立社会组织就能把人有序地组织起来。目前,文昌花园社区有36个社会组织,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家门口的饭碗”就是一项颇具特色的创新服务。为了让失业的人员重新捧上饭碗,社区延伸服务,组织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玩具、服装、包装等手工业务,帮助那些不能保证正常上班时间的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的饭碗”工程最后成立了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实现了自我管理。如今,“家门口的饭碗”已安排了百余名居民就业,他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每月最低挣到1500元,最高挣到3000元以上。社会组织发动起来了,大家也参与进来了,怎么样维持呢?文昌花园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帮助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项目。经过几年发展,一些社会组织特别是救助类社会组织,比如老年公寓、爱心超市等,通过发展项目创造了资金,反过来又为项目服务,推动社区发展。

在养老方面,2007年文昌花园在扬州市第一个创建了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早上来,晚上回去,中午提供一份中餐,同时还专门租了近300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建立了康复室、棋牌室、活动室、医疗中心、医疗站和休息室,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服务。但在运作过程中,又发现了问题,有人提出希望有日托、月托或者全托。为此,郑翔组建了老年公寓,100多个床位,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服务。这个老年公寓有个什么好处呢?“首先,老年公寓在小区里面,老年人看到的不全是老年人,有孩子、成年人,心情没压抑感。第二,我们社区就在主干道上,交通比较方便,儿女来看也比较方便。第三,社区的服务、活动资源可以共享,各方面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安置了智能看护系统,采取了一些智能化的服务。比如有一天晚上,一个老年人直到凌晨四点还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候工作人员就来了,问他怎么了,需不需要到医院。我们通过传感系统知道了他的身体情况,他感觉到很心安,儿女也非常放心。

“互动教育”是改善居民行为的好办法。比如到小河里洗拖把、乱种菜,做思想工作很难,怎么办?郑翔说:“我不做思想工作,请他来看戏,我们那边人喜欢看戏,说郑主任真好,还请我看戏。他越看越不对头,演的是我啊,从那以后,他不再明目张胆地洗,慢慢躲着洗,现在不洗了。”通过互动教育,把不良现象搬上舞台,在舞台宣传和倡导正能量,寓教于乐,教育非常深。

“敬老体验室”是一种尊老敬老的教育方式。文昌花园社区建立了敬老体验室,让居民穿上一套特殊衣服,戴上眼镜,变成老年人,感受到老年人的不容易,自觉尊老爱老。“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说一千道一万都重要。”郑翔说。

社区建设不仅要靠志愿、公益,而且还要市场,很多东西必须通过市场运作。在文昌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是无偿的,日间照料是微偿的,老年公寓是市场化运作的,从而形成了无偿、微偿和有偿服务的不同模式。为使慈善超市具备“造血”功能,文昌花园建立了慈善超市办超市,形成了四大平台:一是救助帮扶扶困平台;二是爱心人士捐赠平台;三是志愿者积分兑换平台;四是社区居民福利平台。志愿者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在超市里免费领取物品,而且居民也享受到实惠,达到了为困难群体服务、为志愿者服务、为爱心人士服务和为居民的服务的目的。慈善超市不仅得到了居民的好评,在2006年还赢得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女士的高度赞赏。

“实际上社区资源很丰富,把资源用好以后,就会把资源扩大,形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形成以后,就会源源不断地使整个社区资源更加丰富,为居民提供精心服务,凝聚民心。”郑翔说。

在文昌花园成立十年之际,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居民都表示满意。为什么文昌花园能够有如此大的变化,获得这么多成就,有什么诀窍?郑翔说,“文昌花园社区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诀窍,我想就是我一直坚持的‘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的服务理念和‘让每一个居民都幸福’的郑重承诺吧。”

猜你喜欢

文昌花园居民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石器时代的居民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