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弘扬沂蒙精神 深化双拥共建
2015-11-27高振凯
高振凯
临沂弘扬沂蒙精神 深化双拥共建
高振凯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真实写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临沂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大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在红色热土上续写了新的拥军篇章,临沂市连续三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并在2012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作为地方唯一代表作了发言。
一、“发动各方”,凝聚双拥工作强大力量。坚持“五个纳入”,即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强力予以推动。一是抓组织领导。市、县(区)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市156个乡镇(街道)、1671个城乡社区全部设立了双拥工作站,8000多个经济组织和1900多个社会组织设立了双拥工作机构。全市群众性双拥组织达到9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市县乡社区四级覆盖的双拥工作网络。二是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委议军会、国防动员会、军政座谈会、军地联席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会等制度,军地联系协调进入常态化、长效化轨道。三是抓宣传教育。加强烈士纪念工作,投入10亿余元,新建、改(扩)建沂蒙革命纪念馆、孟良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设施200余处,抢救保护散葬烈士墓19944座,5处纪念设施、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数量居全国首位。依托红色资源,对全市广大干部、中小学生、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累计受教育面达到200多万人次。创作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红色文艺作品。
二、“支援前方”,打造沂蒙拥军升级版。一是支持部队建设。帮助驻临部队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累计投入国防基础建设经费13亿元,划拨土地272亩,为临沂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建设了新营区、指挥中心、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帮助部队提高装备水平,投入5000余万元,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购置了防爆装甲车、远程供水系统等配备装备。二是定期走访慰问。在“八·一”建军节、春节等时间节点,由主要领导带队到驻鲁、驻临部队走访慰问。特别是自“沂蒙旅”“临沂舰”成功命名、入列,“沂蒙山舰”出坞下水以来,全市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累计赠送慰问金307万元。三是开展社会化拥军。成立市拥军优属协会,组织社会力量深入开展 “沂蒙精神进军营”“文化进军营”“爱心献功臣”等活动300余次,并到叶挺独立团、东方第一哨、北京军区钢八连等30多个部队单位走访慰问。涌现出“沂蒙新红嫂”戚洪桂、“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和“山东省十佳兵妈妈”朱呈镕、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孙永胜等一大批拥军先进人物。
三、“巩固后方”,让最可爱的人后顾无忧。一是提升优抚保障水平。建立优抚补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施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社会化发放制度,并对进疆进藏士兵实行加倍补助。今年全市共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5.5亿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2亿元。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市荣军医院综合病房楼,全国优抚医疗保障工作现场会议在临沂召开,市军供站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二是创新开展安置工作。大力实施以“把退役士兵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经济建设主力军,推向基层组织的前沿、成为群众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两推”工程,1368名退役士兵被选为村“两委”成员,14名退役士兵入选“全省百名优秀自主就业创业退役士兵”,数量居全省首位。“两推”工作经验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内参)》等媒体报道。三是推动军工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成立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会,搭建起军地产融对接、军民技术转化的平台。鲁光集团成功引入解放军某科研生产示范基地等一大批高新产业项目以实现“军转民”和“民参军”。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局长)
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走访慰问“钢八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