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摄影路
2015-11-27吕亚娟
文/吕亚娟
怎样才能留住匆匆而逝的时光?对于父亲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相机定格。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生活在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个时代,周围人都在背朝黄土面朝天地忙于生计,拍照是一年都碰不上一次的稀罕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父亲对只见过几次的相机着了迷,出于对这个新鲜事物的强烈向往,他用辛苦积攒三四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海鸥120 相机。可这个奢侈品把母亲震怒了:我们住着村里人帮忙盖的土坯房,衣橱是在墙上挖的方格子,刚包产到户的地还需投入,院里喂的牛和鸡也需要饲料,父亲居然用钱买了一个手掌大小、看起来一无是处的铁盒子。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站在30 多年后的今天回眸,这个铁盒子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记忆,也开启了父亲对摄影的寻梦之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由于工作调动,我们搬到了乡里。自此,我的记忆进入了彩色时代。父亲对拍照依旧热爱,相机换成了青岛135。翻开老相册,模糊的记忆顿时鲜活,能看到小小的我在绿色田间穿粉色裙子的开心模样,能看到母亲骑着摩托车的英姿飒爽,能看到我们一家在院子里自己栽种的蜀葵下笑颜如花……
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举家搬到了县城,告别了土房土院,住进了红砖大瓦房。父亲的相机自然是更忙了,统建楼、影剧院、公园、交谊舞、露天电影、北京吉普车……这些从陌生到熟悉的事物都在相机里留下了影像,留下了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弹电子琴的照片、听大录音机的照片、第一次吃蛋糕吹蜡烛过生日的照片、院中葡萄树下其乐融融吃蜜瓜的照片,这些温馨又快乐的生活画面被一一定格,这成了在那个简单又内心富足的年代最美好的记忆。
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相机技术不断更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父亲买了一台日本的奥林巴斯,它见证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画面不再局限在家中院里,更多的是外出游玩的欢乐场面,北京大观园、北戴河海岸线、大连老虎滩……有限的出游留下无限的欢乐,成长的路上庆幸有父亲和他的相机作为最忠实的记录者。
进入21 世纪,谁都不曾想到的变化颠覆着我们的生活。从BP 机风靡一时到悄然落幕,从大哥大独树一帜到多功能手机人手一个,从电脑的巨型笨重到掌上电脑轻便快捷,从互联网的慢慢腾腾到随心所欲即时掌握世界各地的信息,从拥挤、劳累的逛街方式到足不出户一站式购物……科学技术“大爆炸”般地涌入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此时的相机也不再是奢侈品,而逐渐成为家庭必备。父亲以前出去拍照总担心带不够的柯达胶卷已成为过去式,不能进行选择只能整卷冲印的方式也不复存在。层出不穷的数码相机不仅小巧易携带,而且拍摄次数无限制,画质清晰,快门速度可调,后期在电脑上进行选择制作冲印,越来越好的设备条件使父亲的摄影技术不断提升,他追逐摄影梦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2005年,父亲购入了第一台佳能单反相机,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满足于拍照记录生活,而开始关注自然,寻找新的拍摄领域,悉心进行摄影创作。内蒙古有绝美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鸟类资源,他在拍摄各种鸟类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寒冬在齐膝深的雪中跋涉,酷夏在芦苇丛中蛰伏,年过半百的父亲充满热情,积极又执着。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能看到他拍摄到的绝美夕阳下的疣鼻天鹅、沼泽中的翩翩白鹭、湿地边的相恋遗鸥、山脚下的珍贵黑鹳;也因此,他发表了摄影作品、获得了诸多奖项、参加了多个摄影展览。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父亲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个人、家庭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孜孜不倦追求摄影梦想。父亲说,他会以高度的热忱和责任感,继续用相机关注爱护濒危的鸟类和自然,在摄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