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伯捞化飘香福州

2015-11-27李玉林

饮食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猪血米粉福州

◎李玉林

土伯捞化飘香福州

◎李玉林

“捞化”其实应该叫捞米粉,那米粉是“兴化米粉”,很细很细的细米粉,一捞就熟,故俗称“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兴化(今莆田市)米粉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它是莆田的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米粉产地以莆田县黄石镇西洪和清江两村为主,下棣、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桥乡樟林、洋埕等村次之。米粉以上等黄尖米制作最好,制作须经过九道工序。兴化米粉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煮炒易熟,汤干均可,饮食便利,独具风味。

捞化,作为福州的大众美食,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吃的。吃捞化离不开牛杂和猪血。牛杂即牛内脏的总称,有牛肝、牛肺、牛肚、牛肠、牛腰等。牛的内脏混煮,五味调和。早年主要以上等虾油调味,汤中用虾油,吃时一块一块还要蘸虾油。与牛杂同时卖的还有牛滑,即把牛肉剁碎,和以地瓜粉,然后一撮一撮投入白汤中煮,吃时也是蘸虾油,细软滑嫩,味道荤,非常可口。猪血汤是猪血煮成的汤。《本草纲目》指出,猪血有“生血”之功,宜用于老年人、妇女和正在发育生长的儿童。吃猪血同样要靠上等虾油,与牛杂比,调料中多了香醋。香醋置于桌上,由食客任意自调。猪血汤装碗前,在碗中先放几粒“葱珠”,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不知是何原因,猪血汤多在汤房店(澡堂)附近设摊叫卖。人们洗温泉澡前后,吃一碗猪血汤,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吃牛杂和猪血汤主要是品味,不足以饱腹,因此就必须以捞化为底,配以牛杂汤、猪血汤,捞化也就更好吃了。

福州人有句老话,叫“七溜八溜莫离福州”。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如永和鱼丸、同利肉燕、英德元宵、木金肉丸、老卤酱鸭、台江没牙花生汤,当然还有捞化。

在福州的大街小巷,捞化店星罗棋布,然而能够叫人流连忘返的却是百年老店“土伯捞化”。一碗热气腾腾的土伯捞化,汤清粉白,色香味俱全,清爽中见憨厚,简单中寓饱满,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

土伯捞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创始人郑景枝,郑景枝清光绪11年(1885)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平民家庭,勤劳简朴的郑景枝为了养家糊口,很小就靠推车走街串巷贩卖捞化为生。颇有心计的郑景枝为了多卖一些捞化,就开始琢磨捞化煮法和配料的选择搭配,很快就在福州街坊小有名气。1914年5月23日,郑景枝生育了一个男孩名叫郑依土——这就是日后在榕城老百姓口中广为流传的“土伯”。随着“土伯”的流传,他的真名反倒被慢慢淡忘,街头巷尾大家都只习惯称他为“土伯”。郑依土传承父业后,于1942年创办了一家经营捞化的小吃店。在他精心经营下,很快在榕城众多捞化店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正当土伯的捞化事业有成之时,日寇侵占福州。不愿当亡国奴的土伯义愤填膺,毅然弃店从戎,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后,郑依土重操旧业,经营捞化。他在鼓楼区贤南路54号自家旧宅大院,开办了一家捞化店,并以自己的别名定为“土伯捞化”。他精心经营,不断提高捞化质量。虽地处僻街小巷,却常常宾客盈座,省城的达官显贵,周边乡村的平民百姓,都慕名来此店尝鲜。萨镇冰、陈绍宽、李良荣、朱绍良等名人,都光临过土伯捞化店;文化名人何振岱、林之夏等,也喜欢来此吃捞化,并留有诗文。

改革开放后,土伯捞化店恢复经营,由郑依土的高徒翁振城主理。他根据当代人口味的变化,推陈出新,使捞化的花色品种日益丰富。掌厨师傅经多年磨练,刀工、火候等祖传技法娴熟。主料选用莆仙地区手工制作的上等兴化粉,辅料牛百叶、牛肉滑、牛杂、猪腰、牛肉等更为讲究。牛肉滑选用300斤左右的幼年黄牛,屠宰后3小时内加工,保持牛肉的鲜嫩和弹性;牛百叶、牛腰、牛筋、牛肚、牛肾等,却要选用老一点儿的水牛肉——这样煮熟后才能脆硬。煮时剔除杂附泡沫,使汤汁清爽不油腻。猪杂、海鲜等也各有各的要求。由于土伯捞化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色香味俱佳,兴化粉滑溜松软有弹性,杂碎辅料细嫩爽口,成为福州著名的美食。

责任编辑/刘洋

猜你喜欢

猪血米粉福州
沙坊米粉香
兴安米粉趣谈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奶香蔓越莓米粉球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谎言:猪血能清肺去尘
猪血菠菜汤可缓解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