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自贸区破茧
2015-11-26贾天琼
贾天琼
6 月1日,中韩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贸协定),预计年底前生效实施。届时,中韩双方超过90%的贸易产品在过渡期后将实现零关税。
步入实施阶段
2004年中韩两国启动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2012年双方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历经两年半14轮谈判,中韩自贸协定终于尘埃落定。
根据商务部消息,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被称为涵盖范围最广、互惠力度最大的自贸协定。
中韩自贸协定内容广泛,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等“21世纪新议题”,并首次引入地方经济合作内容。两国还将在协定生效后两年内,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服务贸易和第二阶段投资谈判。
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以来,两国经贸往来集聚效应初显,相互间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每年达到20亿~30亿美元,同时中国企业赴韩投资规模也大幅攀升。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5月,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734亿元,占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1%。其中,出口贸易额2510亿元;进口贸易额4226亿元;贸易逆差1716亿元。韩国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中韩两国政府均认为,中韩自贸协定实施后,两国将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双边经贸将高度互补融合,从而为两国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中韩自贸协定将拉动中国实际GDP增长0.34个百分点,拉动韩国实际GDP增长0.97个百分点。
上海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李敦瑞在接受《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关注点是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20年内的关税减让,这将产生大量的贸易创造效应,届时大量质优价廉的韩国商品将涌入中国,中国也将扩大对韩国的出口。根据协定内容,所涉及行业主要有电子、化妆品、家电、服装和农产品等。
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有利于扩大中韩两国贸易往来,去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总值为2905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还有利于拉动两国出口型经济增长,对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中国而言,无疑可以起到一定的拉动增长作用。
此外,李敦瑞指出,中韩自贸协定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资料显示,去年12月1日,中韩银行间的韩元对人民币直接交易启动,这是韩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中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有助于降低货币兑换和交易成本,促进人民币在中韩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对接“一带一路”
去年,中国政府将“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并牵头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如今,“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借助既有的双多边机制进行区域合作的平台,被认为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作为地缘相近、文缘相通的中韩两国,更是在经济合作上具有极佳的基础和优势。
在李敦瑞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意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中韩自贸协定签订的目的是消除贸易壁垒,实现中韩两国市场的联通,中韩自贸区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都将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同时将促进双边领域承接产业转移。另外,中韩自贸协定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样本和示范。
李敦瑞还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指出,随着中韩之间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海运业也将获得更多机遇,尤其是中国主要港口与韩国主要港口之间的海运规模将不断扩大。韩国商品在中韩自贸区完全建成前普遍面临较大比例的关税,减免关税后,将大大推动韩国商品出口中国市场,作为主要贸易海港的韩国釜山港和仁川港的吞吐量将大幅增长;在中国方面,作为与韩国两港达成战略合作的青岛港,预期也将在吞吐量、集装箱业务以及未来的邮轮业务方面呈现大规模成长。
此外,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和连云港港等东北部沿海港口将在中韩自贸区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和发展机遇。从省份来看,天津、山东、江苏、辽宁、吉林等地理位置上与韩国相近的地区获益最大。
李敦瑞表示,同质化竞争是中国区域竞争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竞争将不可避免,这既需要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协调,更需要各地区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如同为山东省的城市,青岛应在新兴产业尤其是海洋、科技和人才上发挥优势;济南作为省会应注意市场辐射和金融服务能力;威海、烟台则在渔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去年10月,韩国提出“欧亚倡议”构想,并主张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相关人士表示,“欧亚倡议”不仅在提出时间上与“一带一路”战略相似,在发展目标、合作国家、合作领域等方面均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多处契合。7月14日,“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国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首次研究将“欧亚倡议”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联系的方案,韩国外交部双边经济外交局审议官金英俊在会上表达了韩国希望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的迫切愿望。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使两国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中韩企业共同谋划“一带一路”布局。7 月18日,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与韩国最大的金融集团——韩亚金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拓展亚洲市场。韩亚金融集团会长金正泰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亚洲,更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中韩两国、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繁荣,韩国企业与以中民投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将携手合作,相信韩国企业的国际运作经验能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提供帮助。
产能能否“走出去”
众所周知,当下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对外需求放缓,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剩,“走出去”成为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的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自贸协定的7个,涉及22个国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对外商谈的自贸协定“走出去”。
去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等亦给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输出提供强大助力。国务院多次强调称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然而,让什么“走出去”?企业、产品、资金、市场还是技术?
《航运交易公报》7月14日刊发《航运跟着产能“走出去”》一文指出:众所周知,当下在中国,人工、能源、水源、原料成本的优势正在全面失去,产业面临两个选项:一是保持目前的生产状况,并由于没有市场优势而逐渐萎缩;二是主动抛弃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产能。“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是一个重新为中国产能寻找低成本洼地,同时,寻找更优质市场的战略部署。坚持仅仅是产品“走出去”,而不是把产能“走出去”,成本问题就解决不了,资本就会渐渐地失去再生能力,不能增值的资本无法提供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产业走向衰落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航运业而言,产能输出去了,中国航运企业就会有机会跟着产能一起“走出去”,在新航线上获得新的增长。政府部署诸多自贸区建设,诸多行业在沉浸美好畅想之余,应更加理智地关注,中国过剩的产能能否“走出去”?如何“走出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