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探究
2015-11-26汤进华陈志郝汉舟宋成舜韩冰华
汤进华 陈志 郝汉舟 宋成舜 韩冰华
摘要:耕地和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湖北省2003-2013年统计年鉴,选取了2002、2007和2012年年末的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据。通过年均变化率对湖北省耕地和农业劳动力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引入劳耕弹性系数和劳均耕地,然后以耕地增加区和耕地减少区分情况定义了增长型或衰退型的劳耕耦合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07年,除随州市和恩施自治州的劳耕耦合特征为衰退型以外,其他各地区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②2007-2012年,耕地减少区中除神农架林区劳耕耦合特征为衰退型外,其他各市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③2002-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研究结论对区域耕地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意义重大,对其他区域进行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耕地;农业劳动力;劳耕弹性系数;时空耦合关系;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1-5481-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70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Hubei Province
TANG Jin-hua, CHEN Zhi, HAO Han-zhou, SONG Cheng-shun, HAN Bing-hua
(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Hubei,China)
Abstract:Arable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re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e from 2003 to 2013 in Hubei province, choosing the data of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t the end of 2002,2007 and 2012, the change of farmland area and agricultural labor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by an average annual rate in Hubei province. By introducing 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 (LFEC) and each labor occupy cultivated land, this paper define the type of growth or recession about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2002-2007, the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izhou City and Enshi City are recessionary, but the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cities are growing. ②2007-2012, except Shennongjia forestry areas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is recessionary, the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cities are growing in the area of land decrease. ③2002-2012, the labor-farml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re growing of all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ormulating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polic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nd also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which also have a reference value for relevant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farmland;agricultural labor;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spatio-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Hubei province
耕地和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理应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1]。协调好二者之间的比例不仅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都意义重大。
现有研究侧重对耕地变化和农业劳动力单方面的研究。如关于耕地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研究[2-4]、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5-7]、耕地资源变化地域差异及对策研究[8]、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研究[9-10]、耕地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11];关于农业劳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时空变化[12]、转移因素和影响的探讨[13]、转移模式和模型方法的研究[14];应用时空耦合关系分析农业问题的研究还很少,有研究耕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15],也有相关研究单独探讨人地关系与时空耦合研究的新进展[1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耕地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的耦合关系[17-20]也成为研究新趋势。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常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析常利用RS、GIS、ArcGIS、 MapGIS、SuperMAP或AutoCAD等软件结合区域基础地图绘制空间格局图进行研究。在区域背景下,将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其时空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
湖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耕地和农业劳动力的变化不仅关系着全省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本课题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ArcGIS制图软件探讨其市域范围内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并针对具体区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3-2013)》。鉴于湖北省市域行政区界的范围一再变更,截止到2002年才比较稳定,而本文研究的内容涉及市域范围,为了数据提取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年份起于2002年。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2002、2007和2012年年末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作为基础数据。分为两个五年阶段,对2002-2007年、2007-2012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湖北省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变化的空间差异。
1.2 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耕地数量、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方向及其相对速度,进而揭示耕地数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特征,本文采用劳耕弹性系数来阐释。劳耕弹性系数是指某段时期内农业劳动力年均变化率与耕地数量年均变化率的比值,可反映一个变量变幅对另一个关联变量变幅的依赖关系[1]。相关公式如下:
FCRi=(Fib-Fia)/(Fia·t) (1)
LCRi=(Lib-Lia)/(Lia·t) (2)
LFECi=LCRi /FCRi (3)
式(1)中,FCRi表示i区域耕地数量的年变化率,Fia、Fib分别表示i区域研究期期初、期末的耕地数量,t表示研究期期末期初间隔年数;式(2)中,LCRi表示i区域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年变化率,Lia、Lib分别表示i区域研究期期初、期末的劳动力数量;式(3)中,LFECi表示i区域劳耕弹性系数。
为了分析方便,并作如下定义:
1)耕地增加区:①FCRi>0,LFECi≤0,则表明农业劳动力减少,劳均耕地增加,城市发展为增长型,此为第Ⅰ类型区。②FCRi>0,0
2)耕地减少区:①FCRi<0,LFECi≤0,则表明农业劳动力增加,劳均耕地减少,城市发展为衰退型,此为第Ⅳ类型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此种模式也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城市化发展。②FCRi<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
湖北省2002-2012年耕地面积除2003年年内耕地面积净减少60 580 hm2以外,其他年份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2002-2012年间共增加296 030 hm2,年均耕地增长率为0.96%。耕地变化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明显(表1)。
1)2002-2007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净增加132 590 hm2,年均耕地增长率为0.86%。从空间分布来看,耕地减少区有武汉市、宜昌市、仙桃市、天门市、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其中恩施自治州减少最多。武汉市、宜昌市、仙桃市和天门市是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较多,而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主要是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减少。除上述六市区耕地面积减少外,其他市区耕地面积均有增加。其中荆州市耕地增加最多(39 520 hm2);其次是襄阳市(27 310 hm2);咸宁市和黄冈市增加的耕地面积均达20 000 hm2。因为这些市域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新开垦、复垦和经过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远大于建设占用的耕地。就耕地年均变化率来说,这一时期增长较快的是咸宁市(3.30%)和黄石市(3.25%),而减少幅度较大的是神农架林区(0.63%)。
2)2007-2012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净增加163 440 hm2,年均耕地增长率为1.01%。从空间分布来看,耕地减少区有:武汉市、鄂州市和神农架林区,其中武汉市减少最多(6 000 hm2)。武汉市和鄂州市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用了耕地,神农架林区耕地减少是因退耕还林所致。除上述三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外,其他地区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多的是襄阳市;其次是宜昌市和黄冈市。襄阳市、宜昌市和黄冈市面积都较大,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也都较丰富。就耕地年均变化率来说,这一时期增长较快的是宜昌市和十堰市,分别达到2.70%和2.05%,而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神农架林区,平均每年减少5.35%,是2002-2007年间耕地年均减少率的8.57倍。
3)比较2002-2007年、2007-2012年湖北省耕地年均变化率的空间分布(图1和图2)发现:①发展趋于不利的有:神农架林区耕地由较快减少到高速减少,鄂州市耕地由快速增加到缓慢减少,咸宁市和黄石市耕地都是由高速增加到较快增加,荆州市耕地由快速增加到缓慢增加。②发展趋好的有:宜昌市耕地由较快减少到快速增加,恩施州耕地由较快减少到较快增加,天门市和仙桃市耕地都由缓慢减少到缓慢增加,荆门市和孝感市耕地都由缓慢增加到快速增加,潜江市耕地由较快增加到快速增加。③发展继续保持的有: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黄冈市和武汉市。后一阶段整体比前一阶段耕地增加,发展趋好。
总的来说,2002-2012年,湖北省耕地增加的地区要远多于耕地减少的地区。仅考虑2002年和2012年耕地数量的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耕地减少区有:武汉市、恩施州、仙桃市和神农架林区,其中武汉市减少最多(11 010 hm2)。除上述四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外,其他地区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多的是襄阳市(60 310 hm2);其次是黄冈市和荆州市。就耕地年均变化率来说,整个时期耕地面积增长最快的是十堰市(2.18%),其次是咸宁市(1.93%)和黄石市(1.92%);而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神农架林区(2.91%)。
2.2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时空变化
2002-2012年湖北省农业劳动力数量一直在减少,减少的趋势基本趋于稳定。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由2002年的1 130.97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863.49万人,年均减少2.37%。农业劳动力变化的空间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表2)。
1)2002-2007年,湖北省农业劳动力由2002年的1 130.97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 047.67万人,年均减少1.47%。从空间分布来看,孝感市减少了20.42万人,占全省减少数量的四分之一,为全省之最;其次是荆州市、宜昌市和武汉市。上述四市5年减少的农业劳动力总和占全省减少数量的66%以上。就年均减少幅度情况看来,神农架林区减幅最大(6.41%),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驱动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其次是孝感市(3.60%);而武汉市、十堰市、宜昌市和仙桃市的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也都在2.00%~3.00%之间。从全省来看,只有鄂州市、随州市和黄冈市在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其中鄂州市年均增长了2.00%,随州市为1.00%,而黄冈市仅为0.33%。
2)2007-2012年,湖北省农业劳动力由2007年的1 047.67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863.49万人,年均减少3.52%。从空间分布来看,农业劳动力除了神农架林区略有增加外,湖北省其他各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荆州市减少了26.38万人,为全省之最;其次是襄阳市、宜昌市、黄冈市、武汉市和荆门市,5市累计减少近100万人。上述六市5年内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总和占全省减少总额的69%以上。就农业劳动力的年均减少幅度情况看来,黄石市减少幅度最大(6.23%),其次是天门市、荆门市、宜昌市和武汉市,年均减少率均在5.00%~6.00%;此外,襄阳市、荆州市、随州市、仙桃市、鄂州市、黄冈市和十堰市的劳动力年均减少幅度也都在3.00%~5.00%之间。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率明显高于上一阶段。
3)比较2002-2007年、2007-2012年湖北省农业劳动力年均变化的空间分布情况(图3和图4),可见:①发展趋于不利的有:神农架林区农业劳动力由高速减少到缓慢增加,孝感市农业劳动力由快速减少到较快减少,咸宁市农业劳动力由较快减少到缓慢减少。②发展趋好的有:鄂州市农业劳动力由较快增加到快速减少,随州市和黄冈市农业劳动力都由缓慢增加到快速减少,荆门市农业劳动力由缓慢减少到高速减少,襄阳市、荆州市、天门市和黄石市农业劳动力都由较快减少到高速减少,武汉市和宜昌市农业劳动力都由快速减少到高速减少。③发展继续保持的有:十堰市、仙桃市、恩施自治州和潜江市。后一阶段整体比前一阶段农业劳动力减少,发展趋好。
总的来说,2002-2012年,湖北省农业劳动力10年间共减少267.48万人,从各个地区来看,荆州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农业劳动力减少较多,均在33万人以上;孝感市和武汉市次之,分别减少28.01万人和27.84万人;黄冈市、十堰市和荆门市减少的农业劳动力也均在15万人。上述8个市10年内农业劳动力减少总和占全省减少总额的81%以上。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力也有不同数量的减少。就农业劳动力的年均减少幅度来说,黄石市、武汉市、天门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和荆门市的减少幅度较大,均大于3%;此外,襄阳市、仙桃市、荆州市、十堰市和孝感市的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幅度也都在2%~3%。由上述11个市的劳动力年均减少率带动了全省的农业劳动率以年均2.37%的速度减少。
2.3 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借助劳耕弹性系数公式[3],结合劳动力和耕地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时空耦合关系。从全省范围来看,2002-2007年,由于耕地面积年均增长0.86%,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1.47%,劳耕弹性系数为-1.72,劳均耕地增加,全省发展势头较好。2007-2012年,耕地面积年均增长1.01%,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52%,劳耕弹性系数为-3.47,劳均耕地比上一阶段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省发展势头良好。2002-2012年,整个研究期内,由于耕地面积年均增长0.96%,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37%,劳耕弹性系数为-2.47,劳均耕地增加,全省发展势头依然较好。劳耕弹性系数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明显(表3)。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湖北省各地区具体情况作如下分析:
1)2002-2007年,湖北省耕地增加区:①FCRi>0,LFECi≤0的地区有黄石市、荆州市、咸宁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潜江市和孝感市,为第Ⅰ类型区。②FCRi>0,0
2)2007-2012年,湖北省耕地增加区只有Ⅰ类型区,即FCRi>0,LFECi≤0的地区有咸宁市、潜江市、荆门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孝感市、黄冈市、随州市、恩施州、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和天门市。耕地减少区:①FCRi<0,LFECi≤0的地区有神农架林区,为第Ⅳ类型区。②FCRi<0,LFECi>1的地区有鄂州市、武汉市,为第Ⅵ类型区。
3)2002-2012年,湖北省耕地增加区只有Ⅰ类型区,即:FCRi>0,LFECi≤0的地区有鄂州市、咸宁市、潜江市、黄冈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荆门市、孝感市、随州市、天门市。耕地减少区只有Ⅵ类型区,即:FCRi<0,LFECi>1的地区有神农架林区、武汉市、仙桃市、恩施州。
综上所述,湖北省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趋于优化。由图5可知,2002-2007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增加的地区中,仅随州市属于衰退型城市;而耕地面积减少的地区中也仅有恩施州为衰退型城市。2007-2012年,湖北省耕地减少的地区中只有神农架林区属于衰退型城市,其他各市包括所有耕地增加的地区都属于增长型城市(图6)。2002-2012年,全省17个地区均为增长型城市。所以从长期来看,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农业发展日益规模化和现代化(图7)。
为了进一步探讨湖北省各地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为未来湖北省及其各地区制定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引导政策提供参考,综合上述研究,结合2002-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以及劳耕弹性系数,对湖北省空间劳耕耦合特征(图7)作如下分析:由于该时间段较长,能反映时空变化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从全省来看,各地区都表现为增长型的劳耕耦合特征,但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耕地减少区包括神农架林区、武汉市、恩施自治州和仙桃市。这4个地区劳耕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农业劳动力减少速度快于耕地减少速度,劳均耕地增加,城市发展为增长型,劳耕耦合特征为第Ⅵ类型区。①神农架林区的劳耕弹性系数仅为1.09,远低于刘彦随预测的2005-2015年的劳耕弹性系数值2.55。考虑到神农架林区主要以林业为主,耕地面积本身就少,加之近年来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所以本区应该制定保护耕地的措施,同时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发展林业和旅游业。②武汉市的劳耕弹性系数为6.93。耕地以年均0.52%的速度减少,农业劳动力以3.58%的速率减少,是耕地减少速度的6.93倍。武汉市经济、社会、科技各方面发展均居湖北省前列,又是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样的劳耕发展模式较优。③恩施自治州的耕地年均减少0.06%,劳动力年均减少0.45%,虽然劳动力减少幅度在湖北省各地区中最小,但却是耕地减少幅度的7.25倍,即劳耕弹性系数为7.25。恩施州城镇化水平不高,占用耕地较少,所以下一步应有计划地发展城市化,继续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④仙桃市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82%,而耕地年均减少率仅为0.08%,劳耕弹性系数高达36.8。仙桃市人多地少,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都较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迅速,耕地保护工作较好,并且经济发展较好可以反哺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多年来耕地面积起伏变动,但波动都很小。所以仙桃市在继续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同时增加农业投资。
除上述4个地区外,湖北省其他13个市均为耕地增加区,农业劳动力减少,劳耕弹性系数均小于0,劳均耕地增加,城市发展为增长型,劳耕耦合特征为第Ⅰ类型区。根据劳耕弹性系数的取值范围,又可将其分为4个小类:
第1类包括黄冈市、鄂州市、潜江市和咸宁市,劳耕弹性系数均在-1到0之间。①黄冈市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耕地面积以年均1.54%的速度增加,农业劳动力以年均1.51%的速度减少,劳均耕地增加,劳耕弹性系数为-0.98。今后发展应注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城镇化,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劳动力素质和质量的提高。②鄂州市在地域上临近武汉市,发展机会较多。鄂州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鄂州市10年间年均耕地增加率为0.95%,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0.86%,劳耕弹性系数为-0.91。鄂州市应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武汉市转移。③潜江市年均耕地增加0.80%,农业劳动力减少0.69%,劳耕弹性系数为-0.86。潜江市应转变发展模式,促进多种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④咸宁市耕地面积年均增加1.93%,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0.59%,劳耕弹性系数为-0.3。咸宁市多低山丘陵,生态环境较好,后备耕地资源亦十分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并不充分。今后一方面要保护耕地和生态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一大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第2类包括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和黄石市,频劳耕弹性系数均在-2到-1之间。①十堰市耕地年均增加2.18%,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64%,劳耕弹性系数为-1.21。十堰市山地较多,自然灾害频发,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尽管如此,近些年在保护耕地政策的引导下,耕地面积也有较快增加,下一步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同时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②襄阳市耕地年均增加1.76%,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83%,劳耕弹性系数为-1.61。襄阳市近年城镇化发展较快,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但襄阳市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新开垦、整理和复垦的耕地面积大于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下一步应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③随州市耕地年均增加0.81%,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1.41%,劳耕弹性系数为-1.74。随州市经济发展较慢,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较少,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富,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发展城镇化和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今后的重点。④黄石市耕地年均增加1.92%,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75%,劳耕弹性系数为-1.96。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耕地后备资源并不充沛,未来应控制耕地增加速度,保护生态和资源。
第3类包括荆门市、宜昌市、孝感市和荆州市,劳耕弹性系数均在-7到-2之间。①荆门市耕地年均增加0.68%,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08%,劳耕弹性系数为-4.52。②宜昌市耕地年均增加1.07%,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53%,劳耕弹性系数为-3.29。③孝感市耕地年均增加0.83%,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47%,劳耕弹性系数为-2.96。④荆州市耕地年均增加1.07%,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2.74%,劳耕弹性系数为-2.56。这四市的劳耕耦合类型都属于良性增长型城市,今后在保持现有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注意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第4类包括天门市。耕地年均增加0.06%,而农业劳动力年均减少3.56%,劳耕弹性系数为-57.2,劳均耕地显著增加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近年来天门市一方面进行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使耕地面积由减少变为增加,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天门市未来发展需要注意在促进农业劳动力快速非农化的同时,要加快农用地的合理有效流转,同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耕地年均变化率和农业劳动力年均变化率,结合劳耕弹性系数这一指标建立了关于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湖北省耕地面积总体一直在增加,增加的幅度起伏不定。2002-2012年,除武汉市、恩施自治州、仙桃市和神农架林区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市耕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业劳动力数量一直在减少,减少的幅度由小到大再到中等水平的较为稳定。2002-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农业劳动力都有减少。与2002-2007年这一阶段相比,在2007-2012年期间,湖北省大多数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年均减少幅度都有增加。
2)劳耕弹性系数反映了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本文以耕地增加区和耕地减少区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结合各地区各阶段劳耕弹性系数,以劳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作为评判该区劳耕耦合特征是属于增长型或是衰退型。2002-2007年,耕地增加区中除随州市劳耕耦合特征为衰退型,耕地减少区中除恩施自治州劳耕耦合特征为衰退型的以外,其他各市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2007-2012年,耕地减少区中除神农架林区劳耕耦合特征为衰退型的以外,其他各市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2002-2012年,湖北省各市的劳耕耦合特征均为增长型。这也体现了区域发展表现出的短期的衰退性和长期的增长性。
为协调湖北省耕地和农业劳动力的关系,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农用地合理流转,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农地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兴修水利,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最后,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湖北省多低山丘陵,在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过程中应重视土地复垦和整理,应减少以牺牲生态换取耕地的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李裕瑞.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0,65(12):1602-1612.
[2] 王 鑫.基于GIS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 朝,朱明栋,苗东丽,等.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2006(4):64-65.
[4] CHANG Y L, LIU C W.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for the last 60 year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2(3):435-438,455.
[5] 王 丰,潘 奕.湖北省耕地变化特点与驱动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6):34-37.
[6] 王雨濛,吴 娟,张安录.湖北省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107-111.
[7] LI C H, LI N, SHI P J. Apath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3):234-248.
[8] 罗志军,郑红波.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差异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6(4):526-529.
[9] 闵 敏,郝汉舟,周贤锋,等.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安全响应研究[J].绿色科技,2009(11):1-4.
[10] 何蒲明,王雅鹏,黎东升.湖北省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52-57.
[11] 李春华,李 宁,张 飞,等.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协调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235-240.
[12] 贾丽丽,朱俊林,冯 娟.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09,29(3):101-105.
[13] WEN L.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r force flow on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 method based on vec model[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 2(7): 25-29.
[14] ZHANG X C, PAN Q, WANG Z Y, et al.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research of land-use change in urban fringe district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8, 20(4): 186-194.
[15] 孙友然,贾 愚,江 游.江苏省耕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6):156-158.
[16] 刘 芳,翟有龙.人地关系与时空耦合研究的新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32(4):357-361.
[17] 周 滔,陈 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03-206.
[18] 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的耦合协调研究[J].暨南学报,2013,177(10):150-155.
[19] 胡继魁,焦建军.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耕地规模化的过程耦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6-18798.
[20] 葛菁华.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耦合性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