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2015-11-26刘金荣
刘金荣
摘要:通过对加入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1+1+N”产学研联盟的湖州288家服务主体的调查,构建了湖州“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评价体系,从技术、经济、服务和满意度等4个维度来分析该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绩效。结果表明,当前服务主体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1+1+N”联盟的满意度较高,但还存在联盟整体运行绩效尚不理想、新农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率不高、专家指导/培训次数分布不均等问题,最后提出创新发展建议,以期更有效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关键词:“1+1+N”农技推广体系;绩效评价;湖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1-546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66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1+1+N”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in Huzhou
LIU Jin-rong
(Business Schoo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288 service principals that joined Zhejiang university modern agriculture "1+1+N" union of Huzhou cit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was conduct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chnique, economic, service and satisfaction. It concluded that, now the service principal have obtained certain effect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ncome, with high satisfaction to the “1+1+N” union. However there existed following problems, the union's overall operating performance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preading and applying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is not high,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rt guidance and training times is uneven, and so on, then som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o meet farmers' demand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uzhou city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湖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和湖州市人民政府考察并借鉴了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湖州市农技队伍现状和农业产业发展特色,于2009年共同研究制定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建设方案》,并于2010年5月正式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以该联盟为依托平台,形成了由1个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和N个农业经营主体组成的集农科教、产学研为一体的“1+1+N”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到2013年12月,联盟已经组建了湖州市10个主导产业联盟、41个区县产业分联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Sally等[1]认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该是“需求拉动型”而非“科学推动型”,如果缺乏来自农民的技术信息反馈情况,会使研究与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脆弱。因此,从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视角评价“1+1+N”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绩效,对进一步加快湖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湖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重要。
1 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评价测度范围较广。Bonaccorsi[2]认为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客观测度指标有新产品数量、研究者数量、出版物数量、专利数量等,配合客观测度还应该有主观的测度;Hellstrom等[3]认为评价产学研合作的绩效指标应包括生产力(Fertility)、范围(Reach)、财务效益(Financial success)、教育、出版物、专利;Santoro等[4]利用合作中产出的论文数、专利数以及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数量来衡量合作绩效;Zahra等[5]采用专利数、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数、研发中的新产品数和净利润率等4个度量指标来评价产学研合作的绩效。
国内学者主要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组织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张蕾等[6]基于农户的视角获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从农户的水稻产量、种稻知识技能提高以及推广服务满意度3个层面界定推广绩效,并实证分析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行为对推广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对于农户水稻产量增加、种稻知识技能提高以及农技服务满意度评价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孟令杰[7]从组织运行、经营活动、社员收益、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等5个维度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廖西元等[8]基于对中国14省42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所辖的566位农技人员及其对应指导的4 729位农民进行了广泛调研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以农户为评价主体对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推广行为和绩效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技人员个人特征、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的收入分配、工作安排、考核激励、机构发展等机制对农技员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均有显著影响;李新荣[9]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运用集对分析的方法对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及农技推广组织的绩效评价研究对选取“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产学研合作式的农机推广运行绩效评价研究涉及较少。因此,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评价高校参与型农技推广体系将更有针对性和理论及现实意义。
2 湖州“1+1+N”农技推广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适宜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和农技推广联盟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对湖州“1+1+N”联盟运行现状及农业经营主体真实需求的走访调查,主要从技术、经济、服务和满意度等4个方面构建湖州“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湖州“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014年4月,湖州“1+1+N”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研究课题组走访调查了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及蔬菜、畜禽、花苗等8个联盟服务主体,对经营主体普遍关心的问题及其加入联盟之后的感受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农技推广中心提供的十大联盟服务主体的联系方式,电话调研了855家服务主体,其中接受调研的有296家,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比例为97.3%。在接受调查的服务主体中,广泛分布有农业大户、农企、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基地(示范点),调查面也涉及各区县农业产业分联盟。因此,调查内容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当前湖州“1+1+N”体系的运行现状。在对855家服务主体的调查中,十大产业联盟接受调查的服务主体分布如图1所示。
3.2 评价指标修正和评价矩阵构建
考虑电话调查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农业服务主体收入的隐私性、不同产业类型统计数据量纲的复杂性以及农业服务主体对二级指标理解的模糊性和偏差性,在实际评价中,只选取表2所示的能从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视角最直接反映农技推广体系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以简化评价过程。根据调查的实际统计数据及常用的绩效评价等级,对每个指标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5个等级进行评价区间的划分。
根据表2统计“1+1+N”联盟总体运行情况在各个评价区段的数据,如表3所示。
对表3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联盟总体评价矩阵R:
R=0.542 0.302 0.115 0.035 0.0070.372 0.313 0.184 0.090 0.0420.378 0.274 0.194 0.118 0.0350.035 0.622 0.149 0.094 0.101 0.000 0.007 0.104 0.826 0.063
同理也可分别得到10个主导产业联盟的评价矩阵Ri。
3.3 模糊综合评价
3.3.1 专家经验法构建权重向量 设指标的权重集为W,则其与一、二级指标权重之间有如式(1)所示的关系。
W=[w1,w2(w21,w22),w3,w4] (1)
式中,w21+w22=1,w1+w2+w3+w4=1,通过当面问卷调查的形式,给湖州师范学院涉农研究的专家教授发放10份问卷,回收10份;通过E-mail调查的形式,给校外涉农研究的专家教授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发放10份问卷,回收6份。将16位专家对每个指标的评分取平均值,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W=[0.198,0.400(0.590,0.410),0.204,0.198]。
3.3.2 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产业联盟总体运行情况的评价矩阵R和权重向量W,可以求得“1+1+N”农技推广联盟的运行绩效P。
P=W·R=(0.264 0.307 0.149 0.230 0.050)
同理可得,十大主导产业联盟的运行绩效为:
P花苗=W·R花苗=(0.100 0.364 0.210 0.269 0.057)
P茶叶=W·R茶叶=(0.232 0.334 0.180 0.245 0.008)
P水产=W·R水产=(0.120 0.361 0.208 0.240 0.071)
P蚕桑=W·R蚕桑=(0.104 0.345 0.204 0.190 0.158)
P水果=W·R水果=(0.340 0.272 0.125 0.199 0.065)
P畜禽=W·R畜禽=(0.429 0.168 0.069 0.270 0.063)
P休闲=W·R休闲=(0.256 0.402 0.080 0.238 0.023)
P笋竹=W·R笋竹=(0.374 0.325 0.139 0.158 0.004)
P蔬菜=W·R蔬菜=(0.239 0.379 0.150 0.231 0.000)
P粮油=W·R粮油=(0.110 0.379 0.179 0.283 0.049)
若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5个等级分别对应95、85、75、65和55分,计算联盟整体绩效得分为:S=70.0。
10个主导联盟绩效得分分别为:S花苗=73.2、 S茶叶=69.6、S水产=72.8、S蚕桑=75.5、S水果=68.9、S畜禽=68.7、S休闲=68.7、S笋竹=66.0、S蔬菜=68.7、S粮油=72.8。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服务主体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60%以上的农业服务主体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但也有近40%服务主体没有实现增产增收。经济绩效最好的是粮油产业联盟,100%实现了增产增收,而且增产增收比例较高;水产和桑蚕产业联盟增产增收效果次之,近90%的主体实现了增产增收;花卉苗木、蔬菜产业增产增收尚可,其他则欠佳。
2)联盟整体满意度较高。88.9%的服务主体都对联盟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感觉一般的占比10.4%,仅有0.7%的主体感觉不满意。十大主导产业联盟中花卉和蔬菜联盟的满意率为100%,水果、笋竹和休闲观光三大联盟的农业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70%。
3)联盟整体运行绩效尚不理想。联盟总体绩效得分只有70.0分,属于中等偏下;在10个主导产业联盟中只有桑蚕、花卉苗木、粮油和水产4个联盟的运行绩效相对较好,接近中等,其他6个联盟也属于及格偏上。其中,满意度较低的主导产业联盟相应的运行绩效得分也较低。
4)新农技推广应用转化率不高。接受调查的288家联盟服务主体中54.2%的主体都没有接受过新农技的推广应用,30.2%的农业主体只接受了1~2项。除了花卉苗木产业联盟农技推广应用的数量比较多外,其他各大主导产业联盟服务主体均存在怕改变有风险而不愿意去尝试、农技成果价格高、农技成果不太满足服务主体需求等现象。
5)联盟专家指导/培训次数分布不均。有62.2%的服务主体接受了专家1~5次的技术指导或培训,更有10.0%以上的主体接受了20次以上的培训指导,只有3.5%的主体没有接受过联盟专家的指导培训。但对绩效欠佳的休闲观光和笋竹产业,联盟专家指导和培训次数很少,绝大多数一年指导和培训次数不超过5次,分布不太均匀,这说明有的联盟专家很认真负责的对自己联系的服务主体进行指导培训,但也有少数专家没有对联系的服务主体进行指导或者指导次数太少。
4.2 发展建议
1)引进和研发适销对路的新农技成果,提高农技推广应用转化比例。以政府奖励、补贴的形式降低和分担农业主体应用新农技成果的风险,发挥新农技应用示范效应,先试点后推广,逐步提升农技推广转化效果;根据需求调查定期开展农业新机具研发项目的招投标,鼓励农业专家与农业机具厂家合作,研发个性化的、适应性强的现代农业机具。
2)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主体的经济收益。联盟应基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农业主体种养之初就为其谋划农产品销售方面难题。如通过O2O方式积极拓展产-超(超市)对接、产-馆(饭馆/宾馆)对接、产-区(社区)[10]对接等现代线上线下直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和时间。
3)健全联盟服务机制,提升联盟服务能力。扩充联盟专家领域,按照十大主导产业在采购、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决策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需求,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教人才组成科技推广应用的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设置各主导产业分联盟专家组对服务主体多对多的联系卡,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建立政府考核与服务主体评价相结合的联盟或专家组考评体系,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以选拔更优秀的专家,更好地为农业主体服务。
参考文献:
[1] SALLY P, MARSH, DAVID P. Agricultural extension policy in Australia: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misguide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12):605-627.
[2] BONNACCORSI.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R & D, 1994(24):229-247.
[3] HELLSTROM T,JACOB M.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J].Evaluation,1999(5):330-339.
[4] SANTORO M D,CHAKRABARTI A. Why collaborate exploring industrys strategic objective for establishing industry-university technology relationship[R]. Portl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ICMET, 2000.
[5] 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 张 蕾,陈 超,朱建军.基层农技员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4-20.
[7] 孟令杰.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1(3):70-75.
[8] 廖西元,申红芳,朱述斌,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推广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14省42县的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1-137.
[9] 李新荣.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85-88.
[10] 杨群义,杜东方.“农社对接”:合作社产品进社区的新渠道[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