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
——基于五次评估标准的分析
2015-11-26邹金汇贾子文
邹金汇 柯 平 贾子文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
——基于五次评估标准的分析
邹金汇 柯 平 贾子文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分析以往五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梳理公共图书馆基础的文献资源评估标准演变情况,结合最新政策,提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评估,为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后续评估建设提供基础。表2。参考文献14。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评估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评估标准
1994年至今,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成功开展五次评估定级工作。伴随每四年一次图书馆评估工作,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切实带动公共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以评促建”使命获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分为公共图书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评估两个系列,涉及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定级必备条件,以及省、市、县三级少儿图书馆评估标准和定级必备条件。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核心支撑业务,是历次评估的关注重点,在前四次评估定级工作中主要集中于“基础业务建设”部分,第五次评估定级则直接使用了“文献资源”替代“基础业务建设”作为一级指标,分值也有所调整。本文正是以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五次评估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五次评估中对文献资源评估的分值设置、评估标准变动进行比较,梳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尝试为未来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1“文献资源”与“文献信息资源”
1.1 “文献资源”概念溯源
图书馆文献资源指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范围精心选取,并经加工整理、组织保管以提供读者利用的出版物的综合[1]。文献资源的概念及其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图书馆学刊物上出现,脱胎于“藏书建设”而来的“文献资源建设”代表着图书馆从藏到用的理念变革[2]。这一理念认识到文献作为资源的价值,并结合开架阅览等一系列举措,成为图书馆界普遍共识。实践来看,首次大规模文献资源调查始于1986年;随后而来的“全国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调查”于1989年列入国家“七五”社科基金项目[3]。早期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也是延续了这一理念,将文献资源作为“基础业务建设”一级指标下内容,主要考察内容还是以基础业务中的“藏书建设”为主,没有将资源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直到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一级指标定名为“文献资源”,以明确图书馆文献资源提供的核心考评内容。但除却传统意义上的纸本、电子书刊,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提供数字、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作为图书馆基础内容服务的一部分,文献资源一词显然不能包含这些内容。
1.2 从“文献资源”到“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资源”概念的普遍认可及随之而来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以丰富“藏书建设”理论之姿迅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人类记录、传播信息手段的突飞猛进,图书情报学人开始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研究,探索信息资源的价值,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取代文献资源。有学者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归纳为信息资源建设一级类目下的中观内容[4]。也有根据表示方式与载体的不同,将信息资源分为口语信息资源、体语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5]。即人力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信息资源为文献信息资源。
2008年10月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图书馆界的第一个宣言——《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宣言提出图书馆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提出承担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宣言使用“文献信息”一词,并在其后的具体目标中提倡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文献信息作为资源是图书馆传播知识信息的主体要素。
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6],虽然沿用文献资源这一概念,但仔细分析其下设类目:馆藏文献、呈缴本、政府出版物、文献购置经费,主要面向纸本文献,在文献购置经费中强调可根据馆藏结构和文献利用情况逐年提高或不断调整电子文献与印刷型文献购置经费的比例。因为文献资源概念并不能涵盖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问题,信息资源类规范只能放置到规范的服务效能中进行要求。同属于图书馆服务中的核心基础内容,文献资源与信息资源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图书馆内容服务的核心,因为概念问题而将两者进行分割没有明显价值。
《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采用了“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概念。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首次在“法”的层面上提出定义:“指由政府主办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对“文献信息资源”一词则界定为“以纸质、声像、胶片、数字、网络等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概念通过公共图书馆法更为明确,随后的地方性条例也多参考了这一概念。
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7]就明确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一词,定义公共图书馆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机构。称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缩微制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资源等,并将“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览、外借、查询、参考咨询等服务”列为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公众提供下列基本服务之首。该条例设定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应当高于国家标准。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到2020年应当达到下列要求:市级公共图书馆合计达到一册(件)以上;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达到二册(件)以上。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公共图书馆年人均入藏纸质信息资源应当达到下列要求:市级公共图书馆不少于0.06册(件);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不少于0.14册(件)。参考2014年6月提交的《关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的说明》[8],广州市的人均藏量还需增加1.43册,其中2020年前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均年新增量还需增加0.02册,区、街(镇)还需增加0.08册。
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9]则明确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藏书总量、年新增藏书量和电子文献年入藏量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入藏。四川省与广州市虽不是同等级行政单位,但其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均强调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当兼顾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明确公共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享有自主采购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则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咨询制度,广泛征求用户、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对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类别、数量等方面的意见。
总体来看,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拟定时间较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服务能力,融入最新的图书馆法人治理理念也更充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满足图书馆具体服务人口的需求。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鼓励积极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作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提出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四川省、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条例反映出不同地区差异对图书馆标准的影响,借鉴不同地区的指标设定,未来公共图书馆评估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 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的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评估标准项目的设计、评审选择、给分标准的指导培训等从制定到执行评估都局限于图书馆事业从业者、研究者自查的视角,图书馆用户的参与程度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指标方面更是如此,图书馆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藏书建设、目录组织等典型的图书馆事业视角,虽然评价指标中逐步增加了藏书质量、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应对当今读者需求,但对图书馆资源的增幅是否满意、多种文献信息资源能否便捷获取等更贴近读者的指标还有待增加。
2.1 文献信息资源指标在五次评估标准中的变化
目前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一直作为业务重点获得较高关注。随图书馆事业发展,具体指标也不断演进。表1正是不同时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指标在评估标准的变化。一直以藏书建设为首要,逐步重视藏书质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等内容。
表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指标在评估标准中的变化
五次评估中,逐步增加完善的是数字化建设型指标,从书目数字化、数据库等基础建设到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评估,多数指标发生了变化。
技术的进步时刻影响着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就引入了数据库、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等指标。第三次评估时,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二级指标下第一次出现“图书馆网站(标号262)”这一指标,具体打分评估依据为图书馆网页是否有“网上导航”功能。第四次评估中图书馆网站就脱离基础业务建设被归入了“图书馆服务”一级指标下,以“数字资源服务”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图书馆网站(标号351)”网站结构、网站内容、网页美化、网站维护、管理及网站访问量等内容。第五次评估中同样归属于“图书馆服务”的“图书馆网站(标号461)”则重在考查增加了管理与更新方面。
图书馆作为内容服务单位,资源与服务的归属确实是具体评估标准层级指标分类的难点,第五次评估的“数字资源的发布和利用(标号465)”指标内的明确的“数字资源的发布情况(标号4651)”“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占数字资源发布总量的比例(标号4652)”“数据库使用情况(标号4653)”等第四级指标更符合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概念下的数字资源。归根到底图书馆的一切资源是为了服务,将传统纸本书刊、网络信息、数字资源、图书馆接入一体化整合平台进一步完善融合才是现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意图。将“图书馆网站”为代表的图书馆信息初始界面回归到文献信息资源评估中,评估其易用性,资源整合检索能力。
第三次评估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进入21世纪的第一次大规模评估定级工作。文献信息资源方面的评估标准变化很大。首要不同就在于在延续馆藏数量评估的同时,引入对馆藏质量的评估。如“文献采选方针与执行情况(标号221)”一直沿用到第五次评估,评估细则变动也不明显,主要考查采选方针文本、工作规定及其合理性;执行情况主要考查文献有否缺藏,工作程序是否规范、严格。实际上文献采选方针是否适宜关键是读者需要能否得到满足,配合服务模块的读者反馈,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选与推广直到送达读者手中才是执行情况的完整评价过程。对馆藏量的评估转变为馆藏内容质量方面的评估,可结合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等实现特色馆藏,探索特有主题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带动阅读推广活动的普及,推动阅读空间、城市会客厅等图书馆品牌服务模式的发展,达到借由图书馆评估引导图书馆发展的根本目的。
当今的文献信息资源编目重点是标准化,不再局限于纸本资源,更有元数据这一信息时代的通用性指标。原来的文献编目更多强调文献采选后的馆内编目,如今在网络环境下,多个数据源提供基础有元数据,更多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不需要自主编目,而是联网抓取已有目录结合本馆入藏书目进行调整。重在编目数据的规范标准,重在编目质量。那么市、县馆是否应压缩编目部分分值,转向套用编目数据是否规范等引导编目标准化的内容。这一部分我们将在随后的不同行政级别图书馆评估中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值变化中探讨。
从第一次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藏书建设(标号21)”指标的100分、第二次评估中“文献入藏(标号21)”指标的116分,到第五次评估中“文献入藏(标号33)”指标的40分。文献信息资源范围的扩展带来更多如数字资源、公共信息查询等新的信息评估切入点,馆藏质量等新指标也极大地削弱了文献数量的分值比重。从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从藏到用、从数量到质量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五次文献信息资源评估中评估标准与权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轨迹。
2.2 省、市、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评估的权值侧重
90年代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刚刚展开,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领域在内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重在资源建设与普查,随后的评估过程中逐渐增加资源质量、服务、管理类标准比重、文献入藏、采编、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逐步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行政级别间的差异。
表2 历次评估定级中文献资源(基础业务建设)部分分值
表2反映的是五次评估定级中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评估方面的分值差异。历次评估都展现出对基层(县级)图书馆更多的文献资源建设支持,但幅度并不明显。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基层图书馆需要更多基础性指标保障其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横向比较五次图书馆评估中对不同行政级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估标准,省级馆与县级馆的不同主要反映为评估数据数量上的区别,实则省级馆的设施、经费、人员与县级馆区别不仅是数量上的,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采取更明确的指标区分将更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价值。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县市级标准中,“报刊年入藏量(标号212)”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为100种/年,远超出青海(31.1种/年)、河北(49.4 种/年)、山西(74.6种/年)等多地的当年平均入藏量[10]。随后的第五次评估中,县级图书馆“报刊年入藏量(标号332)”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为30种/年,最高得分要求为240种/年,与省级图书馆最低1000种/年、最高要求4000种/年形成鲜明差异,标准的降低使县级图书馆都会得到基础分,但30 种/年这种普遍都能达线的最低要求是否会降低图书馆增加报刊入藏的动机?基层图书馆经费有限,报刊是最稳定的及时更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基层评估指标设计确实不能脱离实际,但同时更要注重评估标准对基层图书馆的引导作用,加强对读者更为关心的、更新频率高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建设。
相类似的还有“数字资源总量”这一指标的变化,第四次评估时省级评估标准中“数字资源总量(标号2723)”指标最低分值要求为400GB,第五次评估中县级“数字资源总量(标号371)”指标最低分值要求为1TB,看似有了显著提升,但评估细则中“含有关数字文化工程资源量,含自建和外购并存储在本地的数字资源量”,极大地降低标准达成成本,这类指标可能因取值过低降低其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评估标准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根据省、地市和县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此前公共图书馆一、二级定级必备条件中,相比于省、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对现代化技术条件、数字资源服务两项得分没有进行硬性定级要求,评估过程中也对具体的分值分配进行了差异化处理。作为发展重心在于基层服务的县级图书馆,直接向读者提供及时、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其核心业务。
前文提到的2012年开始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要求:省、地、县级馆年人均新增藏量分别应达0.017、0.01、0.006册以上。今年1月14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要求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照标准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保障当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各地的图书馆条例也强调满足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图书馆评估应当引入人均标准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发达省、市级图书馆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特色数字、深度文献信息资源推送等服务;欠发达县级馆尽其所能的努力做好基本文献保障也值得表彰。作为引导公共图书馆走向的重要力量,图书馆评估应充分考虑不同级别图书馆的特点,落实读者需求,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此外,一、二、三级馆分布情况的变化,也反映了评估标准有一定的提升空间。1994年第一次评估的上等级馆中,一、二、三级馆所占比例分别为5.9%、39.4%、54.6%;2013年第五次评估时,一、二、三级馆所占比例分别为38.5%、28.7%、32.8%。评估标准是引导图书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努力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评估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3 文献信息资源评估建议
3.1 文献信息资源评估常态化
历次图书馆评估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图书馆自查、评估前专家培训、细则解读、大规模定性评估必然结果就是费时费力。文献信息资源部分评估,随着信息资源数据的联网核查机制,可以通过设计常态化的网络工作端口,连接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编目系统等直接提取数据进行文献信息资源评估,辅以一定的专家复核,即时调用数据,降低重复工作量,将评估时间更多地投入到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等方面。
常态化、网络化的文献信息资源评估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为评估而评估”,防止为应付评估短时集中补充文献资源等问题,保证评估定级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初衷不被官僚敷衍作风所影响。常态化的评估要求,将会使公共图书馆在采选书刊、加强经费管理、满足部分读者的需求等方面时刻保持高水平,系统逐步完善后还可以考虑部分向公众开放共同监督,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的同时,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采购政策、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之中。
3.2 读者参与评估
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主要机制有三种,一种是自我评估,其二是侧重绩效的管理评估,第三类就是读者从用户实际使用与需求这个角度进行评估。
现行的公共图书馆评估运行机制读者的参与度不高,虽然从第三次评估开始增设了“读者满意率”指标,要求在评估期间进行不少于200份的读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设置在服务评估模块中,以重点考评服务类问题。但所占分值仅有20分,问卷在评估时段集中发放认定,容易出现急就章与弄虚作假情况。读者是对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最有权做出评估的真实用户,缺乏用户参与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丧失了借由大规模评估宣传图书馆价值的机会,降低了社会效益。
读者参与评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明确读者切实需求,可以让图书馆评估彻底走出图书馆从业领域闭环评估的尴尬,从用户的实际使用角度评估公共图书馆价值,响应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大发展的如今,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争取最充分的资源覆盖成为新的课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不仅需要总量上的考评,更重要的是关注辖区人均馆藏供给与年入藏数是否符合辖区民众增幅与文化需求。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有效的推广、扩大读者入馆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增加读者小组焦点访谈式评估等方式,可获取更多对图书馆实际使用中的真实评价。未来的图书馆评估可以引入更多社会化评估机制,考察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口碑与品牌评价,借鉴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深入其中觅得公众最真实的评价,帮助图书馆不断提高完善。
3.3 更具指引性的资源评估标准
五次评估标准不断完善对文献资源的评估要求,藏书政策、总藏量、藏书质量均在不断完善之中,结合前文各地市不断推进的公共文化建设标准,未来的图书馆评估指标可以尝试从更为关注标准化、均等化问题。如考虑图书馆辐射面积、服务人口、人均拥有馆藏文献量、人均数字资源占用量、人均馆藏增量等综合考虑图书馆与所服务区域人口之比,将评估定级落到具体的地市公众资源占用比例上去。但也要注意,市、县公共馆服务人口可以辐射所在辖区人口;省馆的日常服务对象主要还是所在城市公众,可考虑省馆对下级图书馆的文献互助等服务范围。
文献资源类型方面,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以视听文献为代表的部分传统资源形态式微,图书馆入藏量也随之逐步减少。除部分特色图书馆如天津图书馆等建有音乐主题馆外,视听文献入藏在经济欠发达省份图书馆、多数市县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可适当减少或转为特色馆藏加分项。原标准中对市县图书馆、少儿馆也有地方呈缴文献等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负有依法接受所在省(市)出版机构呈缴出版物和保存地方文献版本的职能。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呈缴本征集的品种、数量应达到地方正式出版物的70%以上。实际工作中省级图书馆没有执法权,呈缴制度很难落实;各级少儿馆、市县公共图书馆没有接收呈缴权,这类评估标准很难落实,容易滋生假造档案等不良情况。
资源质量方面,随着信息社会发展,资源类型的不断丰富与图书馆入藏质量的提高,多卷书、连续出版物入藏完整率较为稳定,评价引导意义降低,原有的评估标准也可适当调整分值。文献编目质量、套入数据数量可使用图书馆编目管理平台直接提取,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数字资源方面,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是突显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宣传图书馆价值的重要契机。省级图书馆、可以结合品牌活动,将馆内讲座、读者作品等内容整合推出,既完成了对现有特色自制资源的整合,又推广了图书馆品牌;基层图书馆则可重在资源引导,展现本馆可用资源的同时推介联盟馆、省级馆及网络资源,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数字资源质量则可通过将统一资源整合检索平台、导航栏目等设置为加分项推广数字资源服务。
4 结语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图书馆服务不仅是执证读者,辖区所有公众都应是图书馆努力发展的潜在读者。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都具有前沿性的导向作用,第五次评估标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图书馆评估工作的相关经验,将部分绝对值指标替代为人均指标,如“人均年到馆次数”“每万人年参与活动次数”等,以适应我国各省、市、县经济发展不均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实际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既是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评估,更应结合最新政策、标准及即将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建议今后的文献信息资源评估标准更多引入人均指标,以真正落实图书馆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1〕李祯臣,韩子军,宿英德.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2
〔2〕刘省泉,曹臻.中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5):61-65
〔3〕杨沛超,肖自立,李修宇.中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1(5):16-20+32
〔4〕高波,吴慰慈.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24-27
〔5〕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6
〔6〕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20-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7〕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EB/OL].http://www.rd.gz.cn/page.do? pa=2c9ec0233a0016bd013a00366ab30059&guid=9d110388bab 7415592a4e28aa29051aa&og=ff8080813f79425b013fd0f2dacd07 11.[2015.02.22]
〔8〕关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的说明[EB/OL].http: //www.rd.gz.cn/page.do?pa=2c9ec0233a0016bd013a00366ab3005 9&guid=65327d18b8454a2ebf7d5d280c8c0a56&og=2c9ec0b128c bf2620128ef21ea7e0fa3.[2015.02.22]
〔9〕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EB/OL].http://sichuandaily.scol.com. cn/2013/07/31/20130731700194089325.htm.[2015.02.16]
〔10〕李丹,申晓娟,王秀香,韩超.新起点 新视野 新任务——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成人馆部分)评估定级标准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4-17
Literature Resources 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Based on Quintic Evaluation Criteria
Zou JinhuiKe Ping Jia Ziw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five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 criteria,the pap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The paper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public libraries are facing currently,and propos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evalu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Table2,Reference 14.
Public library;Library evaluation;Literature resources;Evaluation criteria
G258.2:G253
A
邹金汇(1989~),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4篇。柯平(1962~),男,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MLIS)中心主任,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文献目录学。贾子文(1992~),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A05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