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例探析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
2015-11-26杨振华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
□杨振华(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
人类文明发源于河流流域,出于生存发展的考虑,人们逐渐认识到河流的价值,并对其加以改造,使其兼具农业灌溉、水上运输、水产养殖等多项功能,而水电站建设就是人们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的主要体现。水电站建设一方面可以凭借其多种功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其兴建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全面综合评价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促进水电站各项效益高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应着力对其加以探究。
1 水电站建设基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水电站建设对于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电站建设本质上看就是对河流水文状况加以干预,通过引起水文情势的变化,从而使水文状况更加符合开发利用的条件。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变化上,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 水电站建设可以对河流下游的水文状况构成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借助水电站的蓄水、控水功能得以实现,通过水量调控,可使河流下游出现水位、水量、流速等方面的变化。
1.1.2 水电站建设可以对河流区域的水文资源加以合理调配
通过水电站,可平衡河流上游及下游区域的水源分布,使河流干枯两季的水量都可满足农业灌溉、河道运输等方面的需求。
1.1.3 水电站建设可以通过水流拦截,对河流的含砂率加以改善
水电站能够有效调节河流中的泥沙淤积状况,保护河流下游区域的生态系统。
1.1.4 水电站建设能够对河流区域水文情势构成影响
例如,江西赣江井冈山水电站位于万安水电站及石虎塘水电站之间,能够对河流水文生态系统加以进一步隔离,在此过程必然会导致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经过测算,井冈山水电站在建设前,此河流区域的流速处于0.60~2.80 m/s之间,而水电站建设运行后,相应水域的流速在0.12~0.61 m/s范围内。
1.1.5 水电站建设能够对气温、降雨等因素产生影响
在气温方面,由于水电站建设后,库区空间面由陆地成为水面,由此使得库区能量在交换方式及强度上出现变化,进而导致气温的浮动变化。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水深超过8 m的水库,其在冬季时节的平均温度可以超出陆地平均温度约2~3℃。在降雨方面,水电站建设能够对水面、气流构成影响,可带来水汽的变化,由此引起降雨量的增减变化。
1.2 水电站建设对于河流地质地貌的影响
水电站建设可以对河流的河道构成产生影响,而河道是否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又关系到水电站本身及河流区域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如前所述,水电站能够对河流水流的流量、流速造成影响,作为河道生态系统及河床形成的主要动力,水流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河道的生态特征发生变化,使其在河道深度及河道宽度上有所改变,最终造成河流地质状况的变化。一般而言,水电站建设通过对水流加以控制,可以促进河道稳定性的提高,但河流河道状况的差异化,也会使水电站对河流地质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水电站对生态环境构成的负面影响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水电站对生态环境构成的负面影响因果关系示意图
1.3 水电站建设对于河流水质状况的影响
水电站对于河流水质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河流水沙状况及污染物的稀释及扩散调节得以实现,一方面,水电站能够对水流的滞留周期加以调控,在此过程中可以稀释水流中的污染物质,从而带来水质的改善;另一方面,如水电站河流区域遭受到外来污染物的侵袭,水电站在水量调配时,也能够将附着于泥沙上的重金属污染物扩散到水体,从而造成水体污染的扩大。
1.4 水电站建设对于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通过相关实验研究证实,水电站建设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如洄游鱼类,其活动区域如受到水电站设施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会急剧锐减,严重时可导致鱼群面临生存危机。此外,水电站建设还能够通过对河道水温、水质的影响,造成河流水生物体系的变化。但从另一方面看,井冈山水电站建设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和系统的介入,营造适宜草滩、灌丛、水沟等动物物种生存的栖息环境。要缓解水电站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建设部门可以建立并适度调整生物自然保护区范围,以此减小水电站建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具体保护区规划调整可参考长江流域水电站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如图2所示。
图2 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调整示意图
水电站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能够体现于植物物种上,这种影响往往趋于消极,如由于水电站建设,可能造成一些稀有及特种植物类型的消失,加快了植物物种演变的进程衡。
2 基于水电站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主要侧重评估项目建设中各种外力因素对生态环境体系构成的影响。作为水电站建设项目来讲,其能够多方面制约影响到河流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工程投入施工建设前,有必要对其可能对河流生态环境施加影响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从而针对水电站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发展不利的各项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达到既保障水电站各项效益功能的发挥,又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电站基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1 评价标准
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应遵循相应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水电站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应由国家、各级政府及水利建设行业共同制定。如在对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指数进行评价时,可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为标准。如涉及到无法计量的要素,相应的标准又不齐全,一方面应选取保存工程本底值,待工程实施后对其加以比对,从而大致评估水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科研院所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对水电工程进行评价。
2.2 评价原则
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众多因素,要确保评价环节的真实合理,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按照以下原则创建:
2.2.1 完整性
完整性强调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对水电站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影响加以统筹。
2.2.2 层次性
层次性指的是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在全面统筹各类影响要素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加以归纳分类,形成层次分明的评价内容。
2.2.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侧重评价体系既能体现水电站建设基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系统抵御外部因素侵扰的能力水平。
3 评价指标
水电站建设产生的影响波及面较广,在探究其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体现在具体细致的计量指标上,此外,还应着重考虑到水电站施工建设的具体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下,在水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上,要涵盖水电站的规模、等级、性质、建设环境、影响波及面大小等诸多因素。
其中,水电站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环节的评估指标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生态系统是否完整。例如,水电站河流生态其景观结构状况如何、是否具有异质性、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类别是否属于稀有品种、河流生态物种多样性是否丰富等。第二,生态系统的弹性状况,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也即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大小。例如,水电站建设区域及周边地区水土状况如何、当地气候环境变化规律是否稳定、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等。第三,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质量状况。例如,水电站河流区域洪峰参数数值、水体的酸碱度大小、水体的含沙量大小、BOD(生物需氧量)指数等。
4 结语
水电站建设在建国及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施加了一系列影响。水电站在建设开发时,应正确认识其利弊,既确保水电站各项功能效益的最优化发挥,又要全面对其基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以分析评价,形成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局面。
[1]庞祥洪.水电站建设的环境影响与补偿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1):61.
[2]宋靖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J].北方环境,2011(9):214.
[3]杨贵春.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796.
[4]姜伟华,齐继贺.水利发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9):24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