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班的“读帖”式语文教学
2015-11-26李海清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054000
李海清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 054000)
高中体育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课往往被他们看作是“副业”,而近几年高考文化分的提高,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意识到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是他们在高考中“提分”的把手。但由于体育特长生基础薄弱,再加上平时专业训练时间紧,所以针对体育班的语文教学,教师不能走“寻常路”,应该结合体育特长生的特点,摸索一条“短、平、快”的语文教学之路。笔者在教学中受中国书法的启发,摸索出一套“读帖”式教学方法,从而逐渐改变了字不是写的而是“画”的,课文不是读的而是“嚎”的,课堂不是“听”的而是“倾倒一片”,作文不是作的而是“凑”的局面。
所谓“读帖”式教学,是从古人练习书法中得到的启示,古人学习书法,要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读“读帖”。不少学习书法者的经验证明: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练好书法的第一步是“读帖”,只有先知道了什么是“好字”才能走好“描红”“临摹”以至于“脱贴”,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体育班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从“印象”入手,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认知形象,掌握模式,理解套路,感悟提高。
一、读“好字”的诱惑
体育特长生比普通学生更具有好奇心。抓住这个特点,第一步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字”,尤其是要让他们了解高考网上阅卷中什么字才是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好字”,于是我把今年在参加省高考作文阅卷中高分作文的照片让他们欣赏,并告诉他们,要想在高考中语文成绩达到100分以上,必须保证高考作文得分在42分以上,这虽然较难,但只要把字写好、写漂亮了,即使有点偏题,阅卷老师也会酌情考虑给高分的。在“高分”的榜样示范下,在“可以得高分”的诱惑下,他们开始寻找自己比较喜欢的字体,找来了庞中华、徐静蕾等人的字帖,开始每天坚持200字正楷的集训,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体育班的特长生逐渐摆脱了“画”字的过程,写出了既有个性又比较规范的字体。
二、诗歌鉴赏的“读帖”式接触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体育生来说,更是“一头雾水”,如何让体育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的得分点呢?在日常教学中,我以“读帖”教学法为把手,浅入浅出,精讲为辅,多练为主,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和得分点。
如在讲授诗歌形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骆宾王的《鹅》入手,让他们感受这首诗中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鹅”这一形象的。因为这首诗,他们倒背如流,所以异常活跃,纷纷回答,有的说从颜色,有的说从姿态,有的说从动作……基本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得分点,但没有人注意到“鹅、鹅、鹅”这三个字是在写什么。于是我启发大家,“听过鹅的叫声吗?”他们纷纷说:“听过。”我接着启发,“是不是像“鹅——鹅——鹅”啊?”学生恍然大悟,我告诉他们,这三个字是描摹鹅的叫声的,接着又让他们分析了毛泽东的七律《娃》,让他们初步掌握了事物形象的描写特点。循序渐渐,让他们以这两首诗中很常见的形象入手,“按葫芦画瓢”,进行“读帖”式学习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此外,为了让他们比较快速地尝到提高诗歌鉴赏分数的甜头,我也让他们走一些捷径:熟记得分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术语,后解释”,先找修辞手法等。
三、作文从“填空”开始
体育班学生的作文大多连800字都凑不到,标点符号也经常是“一逗到底”。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我每周从结构上或者从内容上精选一篇优秀作文,示范读,让他们用规范的高考作文纸写,在抄写的过程中不断启发他们下一个句子或者下一个词,逐渐训练他们的作文思维。
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我适时点拨和点评,让他们在被动抄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感悟语文的魅力,提高了对作文的兴趣。比如,在抄一篇名为《掌好心灵之舵》的作文时,我故意板书“掌好心灵______”,让学生填空。经过启发,有的学生说:“掌好心灵的方向盘。”我说:“有没有比‘方向盘’更‘雅’点的说法呢?”一个学生说填“的舵”,我在夸他聪明之时,让大家再换一个更有点文采的词语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把“的”换成“之”,我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通过“读帖式”的抄写作文,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把抄作文变成一堂笔尖上的盛宴,顺利地掌握了“并列式”“正反对比式”等结构,较熟练地掌握了过渡段的写法,写出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通顺的800字作文。
经过近一年的“读帖”式教学,体育班的学生尝到了语文成绩提高的甜头,语文单科优秀率逐月提高,平均分与普通班的成绩逐渐拉近。我也在教学中得到了有益的尝试,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体育班的教学实验可以适时渗透到普通班的日常教学之中,相得益彰。其实,我知道,从“读帖”而描红、临摹,达到“脱贴”的最终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读帖”,毕竟只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得已的“快餐”,如何全面提高体育特长生甚至其他特长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他们在高考中的竞争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仍是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者面临的不可逃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