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与频率研究

2015-11-26胡超霞罗思明

现代语文 2015年30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历时构式

□胡超霞 罗思明

“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与频率研究

□胡超霞 罗思明

本文基于CCL语料库,从历时角度,聚焦考察“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与频率,并试图对此加以认知心理阐释。研究发现:首先,“N副A”表量构式始于元代,发展于清朝,成熟于民国,鼎盛于近现代,且“N+这XA”表量构式和“N+那XA”构式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N副A”表量构式中,“这/那”的使用上具有相对的不对称性,但总体上,对称性大于不对称性;“N副A”表量构式中,“那X”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这X”,整体构成如下等级阶:N那么A>N这么A>N那样A>N这样A>N那般A>N这般A。最后,文章认为,“N副A”表量构式是汉语信息表达需求和通俗化发展的产物,其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具有人类认知心理语义表达的基础。

“N副A” 表量构式 结构类型 使用频率 不对称性 认知心理

一、引言

汉语有一类“名词+这么/这样/这般/那么/那样/那般+维度形容词”表量构式(下文简称“N副A”表量构式),其中名词有时因语境明示而隐去,此类表量构式具有程度倾向(丁声树,1999),既可表示比拟的程度,有时也有强调的作用,旨在强调说话人的感叹语气(吕叔湘,1980)。如:

(1)a.有一大盘绳,绳有鸡蛋这么粗。

b.天也!偏生今日这样长。

当前学者对“这/那”的指称研究较多,而对“N副A”表量构式的系统研究较少。为集中研究问题,本文拟从历时演变角度剖析此表量构式的结构类型、使用频率及其生成缘由。

二、相关研究及本文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二)相关研究与不足

吕叔湘(1985)从历时比较角度,细致描写了“这么”“那么”的起源、嬗变,句法环境,并指出这些指代词“不跟任何人、物、施为、性状发生固定的联系,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指点不同的人、物、施为、性状。这类词数量不多而用法复杂”的特点,“同古代汉语比较,近代汉语里的指代词更加丰富些,也更加精密些,是语法中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部分”。

“这/那”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般/那般”等是近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典型的副词,其使用相当频繁。以“这”“那”为例,《汉语词汇的统计和分析》中的抽样统计表明,“这”的频率位次是12位,“那”为27位;《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了“这/那”类副词的使用频率——“这”9139例、“那”3264例。由于具有常用性和复杂性,“这/那”类指示代词的相关研究也成为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

前人对于“这/那”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来源、语法意义及语篇和语用功能上。如:吕叔湘(1985)从历时比较的角度详尽地研究了“这、那”来源和功能变化。王力(1985),刘月华(2001),黄伯荣、廖序东(2002)等从语义方面阐述了“这X”具有近指性,“那X”具有远指性。这种“远”和“近”不仅指空间距离上的“远”和“近”,也包括时间距离的“远”和“近”。胡壮麟(1994)则指出,“指称的意义只有在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中才具有生命力”。

文献显示,目前尚无“N副A”表量构式的系统研究,加强相关研究十分必要。首先,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N副A”表量构式的历时轨迹是什么?第二,“N副A”表量构式的使用频率有哪些差异?第三,“N副A”表量构式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现象该如何解释?鉴于此,本文将立足汉语系统演变宏观环境,基于CCL语料库(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 “大小”“长短”“粗细”“深浅”“高低”“宽窄”“厚薄”七组维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历时和频率角度对“N副A”表量构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其历史发展面貌。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依据以下方法和步骤选取研究对象,开展具体研究:

第一,借助CCL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对其所收录的“N副A”表量构式的语料利用Excel表格进行收集,对语料作细致分析,然后分类、归纳、整理。

第二,根据从CCL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合格语料,进一步对“这X”“那X”的对称性和使用频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具体异同。

第三,从认知功能角度,对“N副A”表量构式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现象进行阐释。

三、“N副A”表量构式的历时描述

(一)历时发展态势

基于CCL语料研究发现,各类“N副A”表量构式出现的年代存在差异,但其总体历时趋势为:始于元代,发展于清朝,成熟于民国,鼎盛于现当代。这显示,该类表量构式是近现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其中近代汉语语料中获得“N副A”表量构式107例,而现代汉语中获得“N副A”表量构式2257例。总体而言,“N+这XA”表量构式出现的年代要比“N+那XA”表量构式早,但结构类型少于后者,前者有31例次类,后者有37例次类。

第一,“N+这XA”表量构式的历时发展

1.总体上,“N+这样长”“N+这般大”和“N+这般高”出现最早,语料始见于元代。例如:

(2)a.“N+这样长”:天也!偏生今日这样长。 (《全元曲》)

b.“N+这般大”:如今有呵,也有官人这般大年纪。 (《全元曲》)

c.“N+这般高”:日头这般高了。 (《老乞大新释》)

2.“N+这么大”“N+这么大小”“N+这么高”“N+这样大”“N+这样高”“N+这样深”“N+这样粗”“N+这般大”出现稍晚,语料最早见于清代。

(3)a.“N+这么大”:今天你是真魂来了,怎么精神这么大呢? (《三侠剑》)

b.“N+这么大小”:像中国千总这么大小。 (《文明小史》)

c.“N+这么高”:他六七岁才赛我大腿这么高。 (《三侠剑》)

d.“N+这样大”:再如爹爹这样大的官做几年。 (《七剑十三侠》)

e.“N+这样高”:月亮这样高。 (《说岳全传》)

f.“N+这样深”:张奇善为何痛恨镖行这样深呢? (《三侠剑》)

g.“N+这样粗”:怎么美人手这样粗? (《济公全传》)h.“N+这般大”:这两个死囚,如何酒量这般大! (《施公案》)

3.“N+这么小”“N+这么深”“N+这么粗”和“N+这么宽”出现更晚,语料最早见于民国时期。例如:

(4)a.“N+这么小”:你食量这么小吗? (《留东外史》)

b.“N+这么深”:你终是不听我话,夜这么深了。 (《隋代宫闱史》)

c.“N+这么粗”:有一大盘绳,绳有鸡蛋这么粗。 (《雍正剑侠图》)

d.“N+这么宽”:八字儿就是这墙往里缩进一头去, (《雍正剑侠图》)

4.“N+这么长”“N+这么短”“N+这么低”“N+这么厚”“N+这么薄”“N+这么粗”“N+这么宽”“N+这样小”“N+这样大小”“N+这样短”“N+这样低”“N+这样厚”“N+这样粗细”“N+这样宽”和“N+这般小”出现最晚,语料最早见于当代。例如:

(5)a.“N+这么长”: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 (《佛法概要》)

b.“N+这么短”:我在北京这么短的时间。 (《1994年报刊精选》)

c.“N+这么低”:奔驰600怎么能价格这么低?

d.“N+这么厚”:知识论这么厚,到现在还看不懂。

e.“N+这么薄”: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邓小平文选》)

f.“N+这么粗”:咳,手指头这么粗。 (《红旗谱》)

g.“N+这么宽”:那个胡同儿也就有这屋子这么宽。 (《北京话调查资料》)

h.“N+这样小”:以这样大的质量聚集在银心这样小的空间中。

i.“N+这样大小”:体积尺度只有我们太阳系这样大小的天体。

j.“N+这样短”:中国会在一代人这样短的时间里发生历史性巨变。

k.“N+这样低”:生产力水平这样低,群众生活这样贫困。

l.“N+这样厚”:有平均三米到五米这样厚的一个冰层。 (《跨越两极》)

m.“N+这样粗细”:大概有手指这样粗细的一个机械手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n.“N+这样宽”:江面这样宽,水又这样深。

o.“N+这般小”:正效应如此多而附带的“阵痛”这般小。 (《1994年报刊精选》)

第二,“N那XA”表量构式的历时发展

1.总体上,“N+那么大”“N+那么大小”出现最早,语料开始见于清代,具体例示如下:

(6)a.“N+那么大”:那镜子的面积,才只有碗儿那么大。 (《八仙得道》)

b.“N+那么大小”:这药原不过豆子那么大小。 (《八仙得道》)

2.“N+那么小”“N+那么高”“N+那么粗”“N+那么细”“N+那样大”“N+那样高”出现更晚,语料最早见于民国时期。具体如下:

(7)a.“N+那么小”:被上点缀着灵粟之珠,珠子像米粒那么小。(《古今情海》)

b.“N+那么高”:够一筷子那么高儿。 (《雍正剑侠图》)

c.“N+那么粗”:单是刀把就有小腿肚子那么粗。 (《武宗逸史》)

d.“N+那么细”:可右膊好像麻秸杆,山核桃那么细。 (《雍正剑侠图》)

e.“N+那样大”:那道人将那只虱子吹成像猪那样大。 (《古今情海》)

f.“N+那样高”:足足有丘陵那样高。 (《上古秘史》)

3.“N+那么长”“N+那么短”“N+那么长短”“N+那么低”“N+那么厚”“N+那么薄”“N+那么深”“N+那么浅”“N+那么深浅”“N+那么粗细”“N+那么宽”“N+那么窄”“N+那样小”“N+那样大小”“N+那样短”“N+那样长短”“N+那样低”“N+那样厚”“N+那样薄”“N+那样深”“N+那样粗”“N+那样宽”“N+那样窄”“N+那般大”“N+那般小”“N+那般大小”“N+那般长”“N+那般粗”和“N+那般粗细”出现最晚,语料最早见于当代,具体如下:

(8)a.“N+那么长”:所以那个时候,这个说起来是一匹布那么长。 (《鲁豫有约》)

b.“N+那么短”:离升空前时间那么短,这还是第一次。 (《人民日报》)

c.“N+那么长短”:它至少有三百公里那么长短。 (《吹牛大王历险记》)

d.“N+那么低”:加班时间那么长,工资那么低。 (《1994年报刊精选》)

e.“N+那么厚”:春节前夕,山上雪那么厚。 (《1994年报刊精选》)

f.“N+那么薄”:打制成只有万分之一毫米那么薄的金箔。 (《人民日报》)

g.“N+那么深”:但与家乡联系较少,感情不如第一代那么深。 (《1994年报刊精选》)

h.“N+那么浅”:他资历那么浅,军衔原来也不高。 (《百家讲坛》)

i.“N+那么深浅”:尽管量了也有五百来克拉夫特那么深浅。 (《吹牛大王历险记》)

j.“N+那么粗细”:这根人参的参须没有了,却有拇指那么粗细。 (《人之窝》)

k.“N+那么宽”:刚抵得上一根头发丝那么宽。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l.“N+那么窄”:巷子那么窄,你的双手可以同时触到左右两面墙。(《读书》)

m.“N+那样小”:达蒙身材不像伯金斯那样小。 (《我的世界我的梦》)

n.“N+那样大小”:比如美国南方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 (《1994年报刊精选》)

o.“N+那样短”:把头发剪得简直像个小男孩那样短。 (《作家文摘》)

p.“N+那样长短”:只有火柴杆那样长短。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q.“N+那样低”:那天外边的气温那样低。 (《作家文摘》)

r.“N+那样厚”:但都没有我国黄土地那样厚、面积那么大! (《1994年报刊精选》)

s.“N+那样薄”:把牛肉去筋膜,洗净切成似纸那样薄。 (《菜谱大全(4577道菜) 》)

t.“N+那样深”:不象其他黑人作家那样深。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u.“N+那样粗”:只有一根头发丝那样粗。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v.“N+那样宽”:这段口子已经有一个城门洞那样宽。 (《 风云初记》)

w.“N+那样窄”:不能像西方一些国家的路那样窄。 (《1994年报刊精选》)

x.“N+那般大”:最大的字儿有蒲扇那般大。 (《刘心武选集》)

y.“N+那般小”:嫣然一笑时,芝麻那般小,很娇俏。 (《还你前生缘》)

z.“N+那般大小”:还是昔日那般大小的摊位。 (《人民日报》1994年)

a'.“N+那般长”:星子想我对亦文的感情,像哪一条水那般长呢? (《方方》)

b'.“N+那般粗”::它有五股大枝,都是盆子那般粗的。 (《秦腔》)

c'.“N+那般粗细”:像头发丝那般粗细的玻璃纤维丝。 (《1994年报刊精选》)

(二)结构类型历时详考

近代汉语中,这14组“N副A”的类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但各次类的最初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历史上,所考察的14组“N副A”的表量构式类型存在复杂程度的差异:类型最复杂的是“N+这X大小大小”和“N+那X大小大小”,各10类;其次是“N+这X长短长短”共计9类;再次是“N+那X长短长短”共计8类;之后是“N+这X宽窄宽窄”“N+那X高低高低”“N+那X深浅深浅” 和“N+那X粗细粗细”各7类;之后是“N+那X厚薄厚薄”共计5类;之后是“N+这X高低高低”“N+这X深浅深浅”“N+这X粗细粗细”和“N+那X宽窄宽窄”,各4类;最后是“N+这X厚薄厚薄”,仅有3类。

为了直观反映问题,特将14组“N副A”的类型和其最早出现朝代分呈为表1和表2。

从类型上看,尽管总体上“这X”比“那X”的出现年代更早,但“那X”结构在古汉语中的多样性却比“这X”更为丰富。从最早出现朝代与结构类型的相关性看,元代汉语的“N副A”结构类型较少,尚处于形成初期,仅有2个次类(“普通光杆名词+副A”和“副词+名词+副A”),清代新增1个次类(“代词+普通光杆名词+副A”),民国又添4个次类(“介词+普通光杆名词+副A”“代词+助词+名词+副A”“数名+副A”“数量名+副A”和“修饰+名词+副A”),当代再添2个次类(“代词+量+普通光杆名词+副A”和“数量+副A”),也就是说,元、清、民国与当代分别有2、3、7、9个次类。

表1:14组“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描述

表2:14组“N副A”表量构式的各类型初现年代

(三)“N副A”表量构式的对称性考察

徐丹(1988)曾指出,汉语中的“这/那”的使用具有不对称性,来自CCL的“N副A表量构式”语料证明了这一论断的基本正确性,但具体就“N副A表量构式”而言,其对称性要大于不对称性。在63组“这XA”与“那XA”表量构式中仅14组呈现出不对称性。具体如下:

“这么/那么+大/小/大小”“这么/那么+高/低/高低”“这么/那么+厚/薄/厚薄”“这么/那么+宽/窄/宽窄”“这样/那样+大/小/大小”“这样/那样+高/低/高低”“这样/那样+深/浅/深浅”“这般/那般+厚/薄/厚薄”“这般/那般+深/浅/深浅”“这般/那般+宽/窄/宽窄”“这么/那么+长/短”“这么/那么+深”“这么/那么+粗/细”“这样/那样+ 长/短”“这样/那样+厚/厚薄”“这样/那样+粗/细”“这样/那样+宽/宽窄”“这般/那般+大/小”“这般/那般+短/长短”“这般/那般+低/高低”和“这般/那般+细”均为“这X”对称于“那X”,共21组。

“这么/那么+长短”“这么/那么+浅/深浅”“这么/那么+细”这样/那样+长/长短”“这样/那样+薄”“这样/那样+粗细”“这样/那样+窄”“这般/那般+大小”“这般/那般+长”“这般/那般+高”和“这般/那般+粗/粗细”,则“这X”不对称于“那X”,共11组。

为了清晰地反映问题,特将“这XA”与“那XA”的对称性用图表呈现如下。(“有”用“√”代替,“没有”用“×”代替)

深入研究发现:第一,“这么/那么+积极形容词”和“这般/那般+消极形容词”结构为完全对称。第二,尽管徐丹(1988)、曹秀玲(2000)、梁敬美(2002)等学者认为“这”及其派生形式的使用远远多于“那”及其派生形式,但语料显示,“N副A表量构式”中“那”及其派生形式的使用多于“这”及其派生形式。

表3:“N副A”表量构式各次类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三)“N副A”表量构式的频率考察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共有“N副A”表量构式语料2364例。根据所得语料分析发现,“这XA”和“那XA”的使用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来说,“那XA”的使用远多于“这XA”。各个结构的具体使用频率呈现出如下等级阶:N那么A>N这么A>N那样A>N这样A>N那般A>N这般A。如下表所示:

表4:“N副A”表量构式的频率

从表中不难发现,“这X”一共有967例,“那X”一共有1397例,两项共为2364例。其中,“这X”约占41%,“那X”约占59%。通过数据对比,总体上看,“N那XA”在书面上的使用多于“N这XA”。但古代和现代的“N副A”表量构式的使用频率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N这么A>N那么A>N这样A>N这般A>N那样A>N那般A。另外,此类表量构式是近现代才开始频繁使用的一类汉语表量构式。

四、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N副A”表量构式是近现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始于元代,发展于清朝,成熟于民国,鼎盛于近现代,是汉语通俗化的结果,“这X”和“那X”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二,“N副A”表量构式中,“这/那”的使用上具有相对的不对称性,但总体而言,对称性要大于不对称性。第三,“N副A”表量构式在使用频率方面,“那X”的使用远多于“这X”,整体构成一个等级阶:N那么A>N这么A>N那样A>N这样A>N那般A>N这般A。

下面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

首先,“N副A”表量构式的发展实属大势所趋。“N 副A”表量构式始于元代,它的出现是前代的汉语系统发展的成果,是汉语通俗化发展的产物。吕叔湘(1980)指出,“早期近代汉语里用的最多的是恁”,“这X”和“那X”是后来出现的形式。与前代相比,元代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社会变迁,并由此引发了汉语的系统调整和结构演变,最典型的莫过于文言的统治地位日益受到通俗化口语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巨变,同时出现了“N副A”表量构式。清代和民国,则是“N副A”表量构式发展的增补完善阶段。有相当一部分“N副A”表量构式的类型初现于清代和民国,并获得了巨大发展,使其趋于完整。所得“N副A”表量构式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源自小说和散曲,正是汉语通俗化趋势催生了“N副A”表量构式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在产生此类表量构式初期,“这”的指代能力强于“那”,所以它比“那”发展得更快且更具多样性,而“那”由于指代能力弱于“这”,因此,在最初的发展速度上比“这”慢,尚处于结构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从而导致“N+这XA”表量构式和“N+那X”表量构式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宋玉琨(1992)曾列出一系列“这”可以用“那”来替换的例子。由于远近本身具有模糊性,有时用“这、那”是没有远近区别的。因此,“这、那”的对称性可以得以解释。“N副A”表量构式中“这/那”的使用上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由情感性与客观性决定。叙述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会在多种制约条件之间作出取舍,这就是叙述者的选择策略。叙述者的选择策略不同,“这、那”的选择也就会不同。因此,“这、那”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

最后,在语义上,“这X”表示近指,“那X”表示远指。“那X”的使用频率远多于“这X”,可见在实际应用方面,人们更常使用远指来阐述“N副A”表量构式语义,这种使用频率差异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解释。第一,“那”相较于“这”更为客观,尽管“这、那”都能表达情感和描述客观事实,但相比较而言,“这”倾向于情感的表达,而“那”更着重对客观的叙述(许余龙,2012)。在谈及“N副A”表量构式语义时,人的心理更倾向于使其客观理性。第二,用“那”来指称事物,可以使对方更具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N+那X”表量构式和“N+这XA”表量构式就使用频率构成如下等级阶:N那么A>N这么A>N那样A>N这样A>N那般A>N。第三,两者与积极形容词组配时,往往形成符合心理期待的“正面意义”,使得原有的“这X”和“那X”心理期待差异得以“中和”而转向“趋同”,形成“N+这XA”表量构式,“N+那XA”表量构式之间的对称关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名形表量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13BYY013]的阶段性成果。)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Langacker,Ronald W.Raising and transparency[J].Language,1995,(71):1-62.

[3]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86.

[5]Vogel,A.Swedish Dimensional Adjectives[D].Stockholm: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2004.

[6]北京语言学院教学研究所编.汉语词汇的统计和分析[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7]北京语言学院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8]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4).

[9]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梁敬美.“这-”“那-”的语用及话语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

[1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罗思明.“测估AA”表量构式的结构类型与句法功能:历时与认知视野[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

[1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0.

[16]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7]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8]宋玉琨.指别词“这”“那”的分析[J].语文建设通讯,1992,(2).

[1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0]徐丹.浅谈“这/那”的不对称[J].中国语文,1988,(2).

[2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胡超霞 罗思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212)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历时构式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当前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对比研究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