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2015-11-26李明月宋文瀚
□韩 冰 李明月 宋文瀚
“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
□韩 冰 李明月 宋文瀚
通过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部分语料,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调查“而已”在句法、语义方面的演变轨迹,探讨其中的规律,并将调查结果和《汉语大词典》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的相关阐释加以对比,指出其不足,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而已 语法化 语义 词典
一、引言
“而已”是现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虚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关于“而已”的解释是:助词。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常与“不过、无非、只、仅仅”等呼应。多用于书面语,口语多用“罢了”。但是“而已”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比如方绪军(2006)主要探讨语气词“罢了”和“而已”在句法环境和表达语义上的倾向性;李小军(2010)主要探讨“已”的语法化历程及机制和“而已”的词汇化。这几篇文章都没有对“而已”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演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和现代汉语部分的相关语料,从历时角度详细分析“而已”在句法、语义方面的演变轨迹,探讨其中的规律,并将调查结果和《汉语大词典》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相关义项的解释加以对比,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基于语料库的“而已”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国家语委语料库是除北大语料库以外,较为全面的汉语语料库,收录语料一亿字左右。语料来源涵盖数十种不同学科,保证了词语语境的全面性。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选用国家语委语料库网络版古代汉语部分,以历时的角度,对从商朝到清朝及现代“而已”的各种用法进行语料分析,归纳出可能的义项。由于各个时期的语料很难实现均衡化,本文将选用每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且每个时段不少于两本书,每本书的语料不少于50条,确保归纳的义项准确完整。下文将由古及今依次给出“而已”义项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背景:“而”和“已”的本义探讨
1.“而”,《说文解字》解释为:“颊毛也。象毛之形。”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即面颊两侧的胡须,是象形字。例如:
(1)作其鳞之而。(《周礼》)
后来,“而”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同“尔”,为“你”义。例如:
(2)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已”,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在早期的文献中常用为动词。在周朝,是“停止、结束”义。例如: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
(4)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周易》)
3.“已”还有“治愈”的动词义,根据国家语委语料库所收录的例子,这种用法都来自《山海经》。例如:
(5)佩之可以已疠。(《山海经》)
(6)食之已痈。(《山海经》)
(二)上古汉语时期:“而已”出现及其成词
“已”在春秋战国开始出现语气助词义,同“矣”或“也”。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后面接其他语气词,还可以接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例如:
(7)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墨子》)
(8)年四十而见恶焉,其中也已。(《论语》)
同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已”开始出现,并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1.多与“矣”连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语气助词义。例如:
(9)然后处乎台上引弹而弹之,已趋而辟丸,是乐而已矣。(《公羊传》)
(10)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
2.与表示限制的词相呼应,如“惟,徒”等,可译为“只要做……就可以了”。例如:
(11)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孙子兵法》)
(12)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公羊传》)
3.与被数词修饰的词连用,表示数量少或者程度低,可译为“仅仅,只是”。例如:
(13)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左传》)
(14)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左传》)
例(13)“楚军的精良部队,只是中军的王室亲兵”,表示精良部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例(14)是说“如今三个强敌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了”,表示数量小。
(三)中古汉语时期:“而已”语义的确定
“已”和“而已”所表语气义起初大致相当,即都表示限制。到汉代以后,语气词“已”的用法减少,基本消失,但是“而已”却沿用了下来,并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中。本文认为,这是受制于汉语韵律构词的结果,因为音步必须同时支配两个成分,其结果则构成节奏,即轻重抑扬,汉语的标准音步是双音节。在语义方面,“已”的限制语气逐渐减弱,一部分被“矣”和“也”取代,因而最后被淘汰。到了汉代,“而已”加“矣”的使用减少,开始独立运用在陈述句句末,作语气助词。另外,还出现了以下两种将“而已”进行拆分的用法。
其一,将“而已”拆分为连词“而”加动词“已”的形式,表示停止、结束。例如:
(15)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史记》)
(16)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史记》)
其二,将“而已”拆分为连词“而”加副词“已”的形式,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例如:
(17)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史记》)
以上两种用法并不多见。到了汉代,“而已”的词义基本确定,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只要做某事就可以了”和“只是,仅仅”的用法。
(四)近现代汉语时期:“而已”语气义的形成
在近现代汉语时期,“而已”的使用进入活跃期,但基本都遵循了以上用法,在表示限制语气的词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从元明到清代,“而已”的义项有所拓展,并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分别叙述如下:
其一,表示“不过如此,仅仅”,常与“只,只是,不过,只不过”相呼应。例如:
(18)不过看书着棋而已。(《红楼梦》
(19)比如说:“我和胡风分子确是来往很多,但绝没有其他关系,只是某些看法上一致,气味相投而已。”(《绝不能让反革命分子滑过去》,1955)
其二,与表示限制的词相呼应,如“惟,只”等,表示“只有做……就可以了”或者“只能做……”。例如:
(20)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红楼梦》)
(21)《西厢记》在当时是受歧视的,喜欢它的人也只能暗地喜欢而已。(《试论王实甫的〈西厢记〉》,1965)
其三,与数词或被数词修饰的词连用,表示数量少或者程度低。例如:
(22)此本朝以来,一人而已。(《金史》)
(23)伴奏的乐器非常简单:一架钢琴、一套鼓、一把低音提琴而已,但是音响丰满效果多变,说明作曲家的功力不浅。(《天涯处处芳草》,198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阶段,“而已”大多用于陈述句末尾,但也有位于句首或者句中的情况,即将“而已”拆分为连词“而”加副词“已”的形式,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例如:
(24)然时出游,辄昏夜始归,扃闭俨然,不闻款叩而已在室中矣。(《聊斋志异》)
(25)帝善其言,而已赐者仍不问。(《明史》)
(2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研究也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已是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活动的对象。(《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1953)
例(24)中的“而已”译为“然而已经在房间中了”;例(25)中的“而已”译为“然而已经赏赐的就不再追究了”。以上3例中的“而已”是两个单音节词:转折连词“而”和副词“已”。
下面将上述所有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1:基于历时语料库“而已”的调查结果
三、《汉语大词典》和《古今汉语词典》中“而已”的对比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作为编纂原则的《汉语大词典》关于“而已”的解释只有一条;而以“立足现代,贯通古今,古为今用”为指导思想的《古今汉语词典》所引书证相当丰富,以历时的角度,上起先秦,下至当代,引书达三千种,但其关于“而已”的解释却更为精简。
表2:《汉语大词典》和《古今汉语词典》中“而已”的用法及义项
对比语料库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大词典》以及《古今汉语词典》对“而已”的阐释存在诸多缺陷,分别论述如下:1.词典义项归纳不全面。对照表1和表2,这两部词典漏收的历时义项数量惊人。2.词典释义不准确。根据我们的研究,“而已”并不等同于“罢了”。“罢了”是元代产生的一个新的表限制的语气词,但是其与“而已”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与数词或被数词修饰的词连用,表示数量少或者等级、程度低时,人们的语感倾向于使用“而已”,而不用“罢了”;虽然两者都含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但在表义倾向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罢了”常含有“纯粹或完全属于某种情况,而非其他”的意味,甚至还表达说话人对某种情况的不满、轻视或否定的主观态度。两部词典中简单地将两个词同义替换,忽略了两者在语气和用法上的不同,容易误导使用者。3.词典的词义阐释采用近义词循环定义。在词义的同一层面对词义进行解释,不利于学习者对该词词义及用法的理解。应该增加对词语的描述性释义,让学习者了解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及其常用搭配组合。如调查结果中包含“而已”的搭配词以及例句。
四、结语
“而已”是现代汉语里极为重要的一个虚词,其词汇化、语法化过程相伴而行。上古汉语时期,“而已”开始出现,并在句法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进入中古汉语时期,该词的基本语义与用法业已确定;进入近现代汉语以来,其义项有所引申和扩展。
本文将上述调查结果和两部词典中的相关阐释加以对比,发现其释义存在不全面、不准确、循环定义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编纂者历时材料占有不充分,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用法来以偏概全。同时,编纂者习惯性地使用循环定义。据此,就这类词典的编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手段收集词典编撰的必需语料,在此基础之上,详细归纳出词语的用法和义项。另外,在释义时尽量采纳描述说明,而不是简单重复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循环定义。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焕池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1]国家语委语料库[DB].http://www.cncorpus.org/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J].语言科学,2006,(3).
[6]李小军.语气词“已”“而已”的形成、发展及有关问题[J].汉语史学报,2010,(9).
[7]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韩冰 李明月 宋文瀚 江苏镇江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2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