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的自我救赎
2015-11-26贾怀东
■ 连 威 贾怀东
美国制造业的自我救赎
■ 连 威 贾怀东
如今,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之下,美国重新祭起制造业大旗,希望以此为美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然而,制造业回流和全球化分工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是一条“逆全球化”的不归之路,奥巴马如此不遗余力地拯救就业市场,暴露了美国经济的尴尬和无奈。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人因此陷入严重的生活困境。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走出阴影,美国人发现,失业率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向全球经济低成本地区大量转移的结果。为此,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复兴制造业的提振政策,号召全球的制造业企业回归美国,力图重塑美国制造业的辉煌。
奥巴马的成绩单
让美国制造业回归,是奥巴马扩大再就业计划的重大决策。奥巴马在其竞选纲领中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通过“再工业化”计划,为美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为此,美国自2009年开始,便陆续出台了“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和“购买美国货”及“内保就业促进”等相关支持政策。
几年下来,奥巴马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8月美国制造业活动增长加速,增幅为近三年半以来最高。另外,新订单分项指数触及10年高位”。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因飞机和汽车需求强劲,制造业异常活跃,截至2014年6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保持了60个月的扩张态势。在过去3年里,制造业为美国创造了52万个工作岗位。
在此背景下,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对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公司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其中,“67%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企业、42%的机械制造企业、41%的电子制造企业、40%的计算机制造企业、35%的金属制品企业”,希望把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
新工厂的运营,给能源及相关行业带来了商机。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从2016年开始,美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将迅速增长,到2019年其出口额将达370亿美元左右,至2020年,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可以创造200万至500万个新就业岗位。这相当于美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所损失掉的就业岗位的1/3至3/4。
另外,为鼓励制造业回归,2014年沃尔玛向全球的美国制造业公布了一项采购计划,承诺在未来10年里,购买250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受此影响,许多企业决定重回美国市场,为本国带来更多的工业岗位。
是什么成全了美国?
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十分明显,这样的变化来自于劳动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术开发、制造业的研发创新以及有利的税收和金融支持。
首先,随着近年来中国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攀升,美国的工资水平正在逐步趋于稳定,换言之,中美之间的工资差距正在缩小。美国工会说服工人以“灵活的态度”接受现有的工资待遇,从而把就业岗位留在美国。数据显示,10年以来,中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只增加了4%。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由原来的55%骤减至39%。如果综合考虑货物运输和仓储库存及其他成本因素,在美国制造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在中国生产已经相差不多,正如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不久前发布报告所指出的:“到2015年,多数面向北美市场的商品,在美国部分地区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因为是这些行业的运输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如果在更加接近北美市场的美国生产更加有利可图。
其次,能源领域发生的变化也帮助美国压低了制造业成本。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受到能源成本及工业用地成本的严重侵蚀,在最近10年里,“中国工业用电成本上升了66%,天然气成本上升了140%左右”。但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仰仗其独有的水力压裂法及其他技术突破,不仅大幅提高了页岩气产量,而且推低了能源价格,为美国制造业的回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能源成本优势和新的投资热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工业用户所支付的电费要比其美国的竞争对手高出2.4倍”。
再次,技术创新为美国高端制造业注入了新动力。奥巴马在第二次国情咨文中,誓言继续把高端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对纳米、新型材料、3D打印、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为了保持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生产“可以节约劳动力的新科技制造的、更为精密的产品”,提高美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工人就业数量,从而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基础。
最后,有力的宏观就业政策和税收金融支持,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了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为美国制造业带来了46亿美元的产业增加值和将近9万个工作岗位。紧接着,又在《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中提出,终止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受的税收减免,为回迁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扩大国内制造业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把移往海外的公司业务迁回美国。2013年美国政府还在预算方案中提高了对制造业研发的拨款额度,使国内制造商从政府提供的补贴中获益。另外,长达6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美元”,使“美国制造”在北美及其他国际市场大行其道。
不归之路
美国凭借钢铁、汽车和房地产等领先地位,在制造业大国的宝座上称雄了一百年,进入21世纪以后,驱离和淘汰传统制造业成为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标志。如今,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之下,美国重新祭起制造业大旗,希望以此为美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然而,制造业回流和全球化分工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是一条“逆全球化”的不归之路,奥巴马如此不遗余力地拯救就业市场,暴露了美国经济的尴尬和无奈。
美工厂场景
第一,人工成本是中美制造业无法消弭的差距。美国制造业回流,得益于中国工人工资的连续上涨。但不等于说中美工人工资差距就不复存在了,有关资料表明,如果用劳动力平价计算,美国人工成本仍是中国的6倍。这样一来,在美国的人工成本仍远高于中国的情况下,除了机械化程度高的计算机、家电和电气设备、汽车装备、金属制品、机械设备以及橡胶制品等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不超过25%的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外,一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可能迁到美国。因此,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短期内不会发生动摇。
第二,能源价格走低不会给美国制造业带来实质性推动。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全面突破和商业开发,有力地压低了天然气价格,为美国本土制造业复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但是,天然气价格走低,只能为美国制造业带来短期的收获,却不能改变税收、工资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和监管规则等长期制约。即使中国成本上升,美国制造业也会将生产转移至越南、印尼或墨西哥等其他地方,不必大举回归美国。
第三,制造业大规模回流只是一个传说。也许制造业回流在美国还会继续,但大规模回归显然不会成为主流。美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领先于中国,但这些企业能为美国新增多少就业机会,却是一个未知数。据美国智库最新报告:“尽管美国连续四年实现了就业增长,过去三年创造了52万制造业工作。但美国2007年至2009年流失了250万个制造业工作”。“美国近几年创造的制造业工作仅仅为金融危机及随后衰退期间流失工作的五分之一,制造业复苏根本不存在”。因此,制造商不会为奥巴马美好愿景所蛊惑,相反还会对供应链及全球市场进行全面评估,最终作出理性判断。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创新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