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住区商业配套规划模式的绩效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
2015-11-26郭冷秀栾峰廖璇林文博
郭冷秀,栾峰,廖璇,林文博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1 研究背景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其中的配套商业作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配套商业的设置也越来越完善,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2]。但关于城市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绩效研究却很少,服务绩效是指小区内配套商业设施满足所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能力和便捷性。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空间句法对这一问题探索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简单化、模型化、数量化,此方法适用于一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2.2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理论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和朱利恩·汉森等人发明并首先运用。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3]。它以拓扑关系为基础,用数理量化的形式来模拟城市,将空间解析为不同空间关系的组合,以此来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如何逐步影响并形成空间的。本文主要涉及的参数为整合度,它是空间句法中定量描述构型的变量之一,体现了空间组构中某一空间单元相对于其他单元所具有的相对可达性和集成性优势,是描述空间可达性的直接变量[4]。它可以用来衡量某一空间在整个空间网络中的可达性,整合度越高的空间与居住区内部其他空间的联系程度就越密切。
3 研究对象
通过对合肥市内居住区的调研分析,将配套商业的空间分布形态总结为如下5种典型的模式[5]。
①商业综合体型:有大型商场或购物中心位于居住区内,典型小区为合肥绿地国际花都。
②商业内街贯穿型:商业主要分布在贯穿小区的主干道上,两端与城市道路相交接,典型小区为钢铁新村。
③商业内街尽端型[6]:商业主要分布于向小区内部延伸的商业内街,其尽端是小区内部,只有一端与城市道路相连,典型小区为金色池塘。
④沿街商业四周型[7]:小区的两面以上分布有连续的沿街商业裙房,典型小区为畅园新村。
⑤内部商业散点型:小区内部不规则分布有点状商业,内向性较强,典型小区为西园新村。
4 研究过程
4.1 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现状评价
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直接受众是小区居民,居民对其的使用评价是反映该住区配套商业服务的直接来源。本研究团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小区居民对小区配套商业的评价。为了使问卷调查的结果科学可信,本团队的调查问卷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设计问题,具体如下。
4.1.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本着全面、可操作、针对性强、有可比性的原则,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将影响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评价的因素分为两个层次、四项标准和十个指标[8]。层次结构模型图如图1。
4.1.2 权重值的计算
首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居民和专家。对每一层的因子进行两两相互比较,采取5分制,如A与B比较很重要得5分,相对重要得3分,一样重要得1分,相对不重要得1/3分,很不重要得1/5分。将所获表格中每项的人数乘以相应分值后求和,然后除以被调查人数,即得最终的评分值。即:评分值=∑人数×分值/总人数。
然后将评分结果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单一准则下各元素的相对权重与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计算与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计算,即可获得所有因子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经计算后各元素的权重值如表1。
表1
4.1.3 结果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就准则层而言,对于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评价的重要性依次为安全性>方便性>适用性>便于经营和管理。安全性超过方便性和适用性排在第一位说明配套商业使用的安全性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方便性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说明方便快捷仍然是居住区配套商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排在第三位的适用性主要指的是配套商业自身的规划设计、平面布局、规模结构等,这说明配套商服的规划对其服务效率的影响作用一般。便于经营和管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因此排在最后一位。
就指标层来看,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不穿越城市道路>有充足的室外场地>服务半径合理>符合出勤流线>平面布局灵活性强>停车位充足>相对集中设置>规模合理>区位性好>无障碍设计措施。随着居住区规模的扩大,临接城市道路的等级越来越高,城市道路上机动车数量增多、行驶速度增快都对居住区配套商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居住区配套商服主要以满足住户日常的基本需求为主,住户一般不会跨越城市主干道到对面去进行日常购物。充足的室外场地既能保证购物的舒适性又能满足防火抗震要求。服务半径合理要求商服最好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即配套商业到所有住户的距离总和最小,这样配套商业才能均衡地服务所有居民,保证服务绩效的总和最高。位于出勤流线上,居民就能在上下班的过程中完成购物过程,体现了商服的方便性。每个居住区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在规划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布局模式才能保证良好的服务效率[9]。
4.2 基于空间句法的配套商业空间分析
从层次分析法的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居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绩效与其空间布局存在很大关系,为了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本团队使用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分析对5种类型配套商服的居住区空间进行研究。
4.2.1 CAD模型建立
空间句法分析的第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CAD模型。模型中,所有建筑实体的外墙面以及超过人眼视线高度的墙体、实体构筑物均用实线示意,表示人的视线不可到达。人眼视线可达的范围为空白。居住区的边界依据规划设计原则及居民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临城市道路的一侧用道路中心线表示,与其他用地相邻的一侧用实际边界表示[10]。
4.2.2 分析精度确定
考虑计算机运算能够承受的能力,同时使分析结果尽量精确,经过反复的实验,最终确定Depth Map模型的计算单元为5m×5m。
4.2.3 计算结果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居住区相对中心的位置,且临近开放空间位置的整合度最高;而条状住宅楼之间,相对较封闭的空间的整合度最低。居住区外围空间的整合度一般较高,内部线形空间只有开敞尺度足够大时才会有较高的整合度。
绿地国际花都属于商业综合体型,配套商服位于整个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周围开放空间较大,是居住区内部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即可达性最好的地方。商业综合体规模大,面向人群广,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流支撑,而且紧邻小区道路,与城市交通衔接方便,能够吸引更多人流。
钢铁新村属于商业内街贯穿型,配套商业位于内部相对中心的街道,其空间尺度过小导致该地的整合度不高。但由于钢铁新村建设年代久远,历经时间的检验,内部的运营情况较为成熟,模式较为稳定。
金色池塘属于商业内街尽端型,由于是分期开发建设,其配套商服选在临近城市道路且靠近中心景观的地方。其室外空间尺度较钢铁新村大,因此其配套商业所在位置的整合度相对较高。
畅园新村属于沿街四周型,所有的配套商业位于居住区西南的临街一侧,对于本小区住户的可达性较差。畅园新村内部2条南北向的小区道路因尺度较宽,成为整个居住区中整合度最高的地方。
西园新村属于内部商业散点型,配套商服主要分布在周边沿城市道路一侧以及中心景观四周。内部散点型商服的位置相对居中,且紧邻中心景观水体,因此该地的可达性最高。
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商业营业面平均整合度的概念,即与居住区配套商业营业面紧邻或相切的所有计算单元数值的平均值,该数值反映了配套商业在整个居住空间中的可达性。计算结果如下:绿地国际花都>畅园新村>西园新村>金色池塘>钢铁新村。
绿地国际花都的商业营业面平均整合度最高,钢铁新村的商业营业面平均整合度最低。绿地国际花都和钢铁新村内部的配套商业均位于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位置,服务半径合理,这样配套商业设施的服务绩效总和最高。绿地国际花都的配套商服位于城市支路一侧,道路对面的住户需跨越城市道路才能到达商业综合体进行消费,安全性不高,且由于道路的隔绝,配套商业设施对道路对面的居民的服务绩效大打折扣。钢铁新村内部配套商业外围的室外空间过于狭小,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和创造舒适良好的购物空间。从平面布局来看,绿地国际花都采取集中的布置方式,与周围空间联系方便,而钢铁新村采取商业内街的形式,分布较分散。由此可见,空间句法整合度的分析对居住区配套商业的服务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区四周和中心开敞空间的整合度相对较高,在这些地方布置商业服务设施能够提高其服务绩效。沿街商业空间,包括内街和外街,贯通式和尽端式,街道空间的开敞程度均会影响其可达性和服务绩效。
5 结 论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市不同类型的居住区配套商服进行评价,然后借助空间句法对其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结果:
①居住区配套商业设施与内部公共空间一起布置,能够提高商业设施的服务绩效;
②沿居住区四周城市道路布置的配套商业对内部住户的可达性不高,服务绩效也不高,但对于整个城市的商业服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③沿道路呈线形布置的商业空间的尺度应与周边建筑实体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需,提高服务绩效。
[1] 吴珊.资源节约型人居视角下居住区商业配套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2] 徐强.经济转型期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1(1).
[3] 曲静.基于“ 空间句法”的城市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合肥市住区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4] 徐晓燕,曲静,叶鹏.基于空间句法的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研究[J].规划广角,2012(28).
[5] 丰志勇,何骏.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现状、定位和发展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
[6] 林川,裴燕.住区商业街的七种空间模式初探[J].建筑文化,2012(1).
[7] 鲁莉.对上海若干居住区商业设施的现状调查[D].上海:同济大学,2007.
[8] 朱坚鹏.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体系浅析[J].浙江建筑,2008(25).
[9] 杨震,赵民.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式[J].规划研究,2002(5).
[10] 比尔·希利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第三版)[M].杨滔,张佶,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