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业发展分析研究——以某市建筑业发展调研为例
2015-11-26薛守贵马鞍山市建筑管理处安徽马鞍山243011
薛守贵 (马鞍山市建筑管理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0 前 言
近年来,受国家宏观经济与房地产业下行等因素影响,建筑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据初步统计,2014 年该市建筑业总产值为408 亿元,较去年增长仅5.9%,增速明显放缓。 为此,该市建筑业协会组织了行业发展调查研究,笔者参加调研。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分析行业发展遇到瓶颈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从行业发展政策层面与外地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稳定该市建筑业发展措施与建议,供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决策参考,以期达到稳定建筑业发展之目的。
1 该市建筑业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至2014 年底,该市建筑业企业计530 余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56 家,专业承包企业186 家,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60 家,劳务企业128 家,从业人员近16 万人;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约408 亿元,增加值近82 亿元,在GDP 中比重约6%,利税总额约25 亿元,系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该市总承包企业中特级、一级企业24 家,二级企业38 家;一级专业承包企业5 家,二级企业27 家。基本涵盖现行国家资质序列中主要专业门类,形成有一定规模、有较强竞争力且产业链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表1 为该市企业资质情况统计数据,表2 为近年来建筑业发展情况统计数据。
2 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正值全面深化建筑业改革、加大工程质量治理行动的关键期,建筑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既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又要积极稳妥谋发展,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该市建筑业企业资质情况汇总与分布 表1
2.1 依托国家“三大战略”实施,抢抓发展新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布置和落实2015 年及今后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1]。该市地处长江经济带腹地,也是“一带一路”布局的辐射区和融合区。对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要有新认识、新思考,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行动上要找准切入点,积极融入和抢抓机遇。在房地产业步入低潮期后,建筑业企业要积极寻找发展新落脚点。
2.2 新型城镇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天地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今后国家经济社会长久发展战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1]:推进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这为城镇化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大战略”的实施,也必将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建筑业企业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果敢摒弃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技术优势和资本运营的方式,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尽快适应PPP 或BOT 等现代建设项目运营管理的模式,占领市场制高点,在抢抓机遇中扩大先发优势,从而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3 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从建筑业发展规律看,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向产业附加值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的领域拓展是长久之策[2]。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市无论是产值利润率、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品牌知名度、综合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坚定不移地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先发优势,在推进科技进步中递增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建筑业的高效、长效发展。
该市近年来建筑业主要指标汇总表 表2
2.4 建筑产业化,迫切需要培育新型建筑业龙头企业
新型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2,3]。不论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都出台相应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制订推进发展线路图和促进发展保障机制。新型建筑产业化既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又要有技术和标准的支撑;既要积极培育市场,更要培育优势企业。该市应依托国有大型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钢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市场,并快速壮大龙头企业,在装配化住宅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应用率先取得突破,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的作用。
3 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1 政策支持不足,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2009 年该市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带来2011 年前后建筑业空前繁荣(见表2),推动该市建筑业高速发展,产业集中度、外向度、人均产值与利税等指标均与省内建筑强市相媲美。其后,周边省内外地市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相比之下,该市建筑业发展政策效应释放后,没有后续政策跟进,发展优势渐失,到2013 年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2014 年出现颓势。政策支持不足是该市建筑业发展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骨干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
从2014 年建筑业统计数据来看, 总产值过100 亿只有1家,20~100 亿元空缺,10~20 亿元也仅有4 家。2013 年前10名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4.21 亿元, 同期省内建筑强市前10 名企业建筑业总产值达819 亿元,江苏南通市前10 名企业建筑业总产值高达2380 亿元。可见该市龙头企业实力与省内外建筑强市相比差距巨大,骨干企业规模较小。
3.3 “外向度”逐年走低,“走出去”步伐受阻
从表2 看出,近年来,该市建筑业省外完成的总产值逐年下降,2013 年度下降到15.9%,2014 年度有所回升,但“外向度”仍在20%上下。该市企业的“外向度”不仅远远低于浙江绍兴市的71%、江苏南通市的55%,也低于“ 外向型”经济体其外向度30%的低限[4]。这不仅说明该市建筑业骨干企业总体市场开拓、竞争能力、技术装备水平等综合实力不强,也反映出该市建筑业产业政策导向存在较大偏差。
3.4 经营粗放,企业结构不合理
该市建筑业企业数量主要集中在三级及劳务企业的范畴,经营规模小,产出附加值低,科技进步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2014 年底, 该市总承包与专业承包企业计342 家,特级1 家,一级28 家,而绍兴2010 年541 家总承包与专业分包企业中,特级17 家,一级81 家。与建筑强市相比,高等级企业比重小,低级别企业比重大。此外,该市高级别企业集中在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冶炼工程等传统饱和限产专业领域,而国家积极鼓励发展或技术密集行业,如水利、港口航运、轨道交通等有发展前景行业还是空白。
3.5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暴露出经营管理机制的僵化
股权合理流转,股权激励等做法是南通、绍兴等建筑业企业规模经营普遍做法,也是建筑业企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有效模式,能有效防止企业运行机制老化与活力不足的弊端。但这些做法在该市并不多见,企业经营管理不适应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新常态下,建筑业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期,建筑市场的竞争,将是技术、人才与资本运作的竞争,僵化的体制机制就意味着明天被淘汰出局。
4 建筑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新常态下, 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和靠规模求效益将成为历史。今后建筑业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努力实现经营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与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建筑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资源型的转变。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转型阵痛期和新兴市场培育期,政策导向与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就显得更为重要。
4.1 强化建筑业发展保障机制,统领行业健康发展
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大建设、大发展经过高速运转后,进入转型稳定期。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标杆。除建筑企业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外,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更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作为,提早谋划,抢抓先机,制订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筑业今后发展主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明确该市建筑业“ 十三五”努力的方向,统领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
4.2 采取新举措,稳定建筑业的发展
为扭转建筑业发展颓势,稳固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推动该市经济稳健发展,应采取新举措,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借鉴外地经验,拓展扶持政策面,加大引导扶持力度。①突出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支持总承包企业拓展企业功能,发展成集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工程集团。重点扶持企业向国家主导发展的行业,如水利、轨道交通、机电安装、环保、钢结构等重点领域及高端行业发展,向项目融资、投资开发、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建筑部件、节能环保等密切相关的产业集成发展。②大力倡导“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援外成套项目资格;对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的企业,在境外、省外承揽工程业务并带动劳务输出及相关设备输出的,在金融信贷、财税、资质升级、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③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如对资信良好的建筑业企业降低开具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的条件,适当降低保证金比例,提高授信额度等;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应避免双重征缴所得税。
4.3 成立建筑科技发展指导中心,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为培育孵化新兴产业,抢占新兴市场的制高点,该市应尽快组织成立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产业指导发展中心,并成立建筑科技专家委员会。 主持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制订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激励政策,培育现代建筑业龙头企业,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和科研等单位建立产业联盟。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重点推广应用下列新技术,带动该市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①推广应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与轻钢结构等多类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
②推广应用成套部品部件,如非承重类的建筑部件、成套的成品建筑设备等;
③推广整体厨卫成套技术、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成套技术、空气源和地源热泵应用成套技术、水资源利用成套技术、生化垃圾处理成套技术、智能化管理成套技术等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
④推进成品(精装修)住宅建设;
⑤推广信息化、工业化施工组织技术等。
4.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业队伍的建设
增加科技专项资金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支持大型、优质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参与“四新”的开发、工程建设标准(工法)的编制和各类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的研发,支持科研成果在工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鼓励和扶持建筑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提升职业技能,经核实后,可税前列支企业工资总额2.5%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以加强产业队伍的建设。①从政策层面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项目经理、执业资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②支持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具备条件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组建相应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并在职称评审、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予以支持;③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企业开展一、二级建造师、设计师、注册师和各类上岗人员执业资格考前培训。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解读[EB/OL].
[2]叶明.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大机遇[N].中国建设报,2014.
[3]建市[2014]9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S].
[4]龚曙明.湖南经济外向度的测量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