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寓于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思想中
2015-11-26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强勇
文/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强勇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关于什么是实践?列宁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范畴作了科学解释:“人类的实践不仅具有(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所谓的)现象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一)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理论是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理论的研究需要立足于实践,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立足国情,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群众的需求,树立责任意识,肩负着历史使命,牢记艰苦奋斗精神,吹响时代号角。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如果你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三)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理论是认识,是经验在实践中升华所得。“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成功经验与失败经验都是财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都是理论的来源部分,甚至还要不断把理论在实践中革新。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看得高,走得远。感性认识上升于理性认识。在思考中,把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再现事物本质和规律。“只有这项工作完成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四)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只能依靠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决定着认知的更新。一方面,实践的工具不断更新,获取的经验不断丰富,人们在其中获得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经验和实践工具在一定阶段是有限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二、当代中国政治决策
(一)当代中国政治决策现状。
1.内涵。政治决策是指执政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定及其实施过程。政治决策思想包含:决策主体、性质、体制、方式、方法、原则等。
2.政治决策的体制、方式和方法。政治决策体制是指用制度加以固定的承担政治决策任务的主体和人员的职权、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称,按影响大小或普及程度可分为民主集中制、议会制和独裁制三种;政治决策方式是政治决策的具体行为方式,按最后决断和对实施后果负责的人数多少可分为个人和集体决策两种。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政治决策体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我国的政治决策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国政治决策的方法。
(二)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思想。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思想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决策。社会主义性质的决策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196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执了政、掌了权,就要担负起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去和进行建设的艰巨任务”,1980年指出:“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政治决策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要“使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特别是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开展批评和争论的讲坛”。
2.政治决策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主导作用。因为:一是它有好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敢于正视和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好的党中央,有大批好的骨干,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有好的信赖党的人民。二是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能反映并组织、帮助人民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其主张是正确的。三是它已是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处于总揽社会矛盾的地位,是其他决策体系的决策源泉。四是它始终具有信心和勇气,去纠正缺点、错误,战胜困难、危险,并在各方面已积累了经验。
3.“摸石头过河”政治决策模式及原则。我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决策模式,即在确定了总目标的情况下,走小步,不停步,注意探索,稳步前进。政治决策模式遵循的原则:一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二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三要遵循稳定性原则;四要遵循灵活性和弹性原则;五要遵循协调性原则;六要遵循动力和前馈性原则。
三、树立实践的政治决策思想
(一)实践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在于树立了法制权威,法制意识来源于与宗教势力斗争的觉悟中。社会的进步在于不断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树立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矛盾分析法,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意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际境况瞬息万变,除了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应该要解放思想,适应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决策包含人的主观行为,只有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个人主观认识,只唯变化的实际。
(二)实事求是的法制程序。西方文明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按法制程序办事。东方个人修身曾经文明于世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逐渐文明远离人治。以史为鉴,当今政治决策要结合德治与法治,既要修养个人素质,也要约束不良行为,切不可有“无为”思想。决策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故需要严格按照法制程序。一定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在一个单位里,大多数群众有意见的事,就可能有问题,就要求领导根据群众的意见去决策,去解决问题。二是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要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领导干部在确定目标时,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三是提出方案。提出的方案是根据目标要求和现实可能,选出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方案可多提几个,通过比较、评价、权衡利弊,然后选择一个优质方案。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一定要增强按程序决策的意识,逐步学会按程序决策,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三)决策人员树立实践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决策通常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的部分环境或条件往往是不可知、不可控的,决策具有难以预测的风险性。决策通常要综合政治、经济、科技、人员、文化等多种可变因素,决策具有不可避免的复杂性。由于人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会受客观过程发展的影响,原先定下的决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决策人员要不断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要不断了解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拓宽视野,提高大局意识;要不断关心国内,特别是本地的各种新闻和事件,使工作决策能围绕本国、本地的情况,为科学决策打下基础。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观。鉴于我国决策的特殊机制——执政党决策,故而需要思想上的一致,从中央到地方,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时刻铭记党的建党方针及建国政策。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辉煌与思想上的统一密不可分,但是凡事有利则有弊,也造成了某些阶段的专制、独裁等不民主现象。总的来说,中国之所以形成现今广大疆域及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之心理状态,与思想上的集中息息相关。现今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借鉴,让人民意志成为国家意志,才能摈弃不足,取长补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58.
【4】博登海默[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
【5】李勇军.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模式初探: 构成、优势与不足[R].云南: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61.
【6】蔡明干.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决策思想的内涵[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