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2015-11-26黄锡全朱安祥

中国钱币 2015年4期
关键词:钱币货币研究

黄锡全 朱安祥

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黄锡全 朱安祥

十余年来,中国先秦货币又有不少新的发现,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现就我们浏览所及与认识,选择性地摘要介绍,供学术界参考、研究①。

一 新的发现

任一民、艾亮主编 《缘聚三晋——山西私人收藏历代货币珍品集》,汇集了不少以前及近年发现的各种先秦货币,或文字特别、或质地精良、或近出稀见,很值得大家利用参考②。如下列所举:003页的工具铲,通高132mm,重226.8g;004页的原始空首布,通高126mm,重156.6g;006页的所谓 “半镈”,通高91mm,重112g,出自山西运城与河南交界一带,其性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008页的微耸肩早期尖足空首布,銎部六棱形,通高158mm,重56g;008页的特小型耸肩空首布,出于河南安阳一带,通高71mm,重6.9g;016页的 “剌人”耸肩尖足空首布;017页的多字耸肩空首布;019页的 “币文待考”平肩弧足空首布 (此字从氐从见,似可读视);022页小型平肩足微弧空首布,通高58mm,重7.5g;025页的所谓 “钱文待考”(此字应为从言或音,从兮)尖足布;029页的所谓“晋阳囗”(囗字待考)尖足布;057、067页的所谓 “钱文待考”尖足布和类圆足布;076、077页的所谓 “长安”方足布 (重5.6g)、“中都”省形方足布 (重6.2g);085页的合背“安阳”方足布;096页的合面方足布;099页的所谓 “且虑”燕布;100页的 “平阳”燕布;106页的 “安阳”方足布铜母范;114-125页的各种 “离石”、“蔺”字圆足布;126页的从日本回流的 “阳湔”三孔布,通高74mm,重16.3g;128页的 “分布”桥足布;130页的大型 “山阳”桥足布,通高60.6mm;131页的圆首 “垣釿”桥足布;137页介绍的2006年左右在山西原平地区发现一处小型尖首刀窖藏,数量约有几千枚,保存完好;162页的所谓 “卫釿”圜钱,等等。

赵梓凯、贾晖、董瑞主编 《续斋古稀寿泉集拓》,除收录上列 《缘聚三晋》006页的“无文半镈”外,还收录了所谓 “囗白釿”实首布 (04页)、新见的 “共金”锐角布 (面背垂直竖线与以往所见不同)、新见的 “椁”、“北行阳”三孔布及 “卫瞏”圜钱等拓图③。

黄锡全、董瑞编著 《先秦货币汇览·方足布卷》,著录方足布120余种,600余枚拓图,其中不少为泉界近期收藏,币文特点各异④。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选录了一些馆藏精品,有的清晰图片为首次披露,其中如25页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首部特长身部较短之耸肩尖足空首布;47页征集的 “分布”桥足布、圆首 “垣釿”桥足布;49页的楚小布,出自安徽固镇,面文 “桡比 四”,背文 “一傎三 傎”,通长52.7mm,重6.5g;127页的楚国 “郢称”金版;128页的楚国 “盐金”“鬲爯”金版等⑤。

孙永行编著的 《齐地贝币》,收录了山东地区发现的不同质地之各种贝330余枚,图片清晰,记录资料详细,对于研究贝币及齐鲁货币有参考价值⑥。

除上举比较集中披露有关材料之著作外,见于报道者还有下列发现与有关记述 (含上述著录欠详细者):

继河南嵩县发现特大空首布后,焦作地区又发现了6枚形制相同的特大空首布。其中一枚为目前所见形体最大者,通长160、身长105、肩距75、足距80、銎高60mm⑦。以往发现的特大型空首布数量不多,此次发现为研究早期大型空首布积累了材料。

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为配合新郑监狱新址的基本建设,对此处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制空首布范、芯范、熔炉块、浇包制范工具等,证明此处是春秋时期郑国一处专门铸造空首布的作坊遗址,是一次钱币考古的重大发现⑧。

2007年,洛阳市邙山乡村民挖房基时,发现一批大型空首布。相关部门采集到其中的七枚,铭文有:十、土、木、井、山、排等六种。这批空首布现藏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⑨。

耸肩尖足空首布也有新的发现,如 “ 金”布, 作为地名,或可释读为狄或翟,其具体地望有待进一步确定⑩。

2005年,山西沁水县发现一枚所谓 “共金”锐角布,据云与一枚 “公”字锐角布是同坑出土。“共金”锐角布,裆呈∧形,文字在面部竖线之间,高50、宽34mm,重9.5g“公”字锐角布,裆呈∧形,高51、宽31mm,重8.2g。2006年,山西沁水县又发现一枚与2005年发现特点相同的 “公”字锐角布,据说是与 “少曲市半”(当为 “少曲市南”)弧足实首布同坑出土。“公”字锐角布高50、宽30mm,重8.4g。“少曲市南”弧足实首布高52宽32mm,重10.2g。这种锐角布与以往发现不同的是面背均为两条垂直竖线。2013年1月在华夏古泉举办的 “第二届北京钱币交流研讨会”上,见到一枚 “利民”实首布,据说出自山西夏县,与 “安邑”布同出。首残,平肩弧足,面背首部二线垂直向下接近足部文字在二线中间,修复后重12.5g,肩宽33、足宽34mm。2014年3月又见到一枚 “利民实首布,右足稍残,文字笔意与2013年所见小别。首宽11、首长17、肩宽33、通高55mm,修复后重12.9g。值得注意者,此枚首部上厚下薄,似为空首向实首过渡形态⑪。

2012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文字比较清晰的实首平肩平足布,据说几年前收藏者在钱币市场高价获得 (即上举 《续斋古稀寿泉集拓》04页实首布)。正面未见竖线,“ 白釿”三字分布左右,背面中间一竖线,首部中间有一小圆孔,身部上下宽度大体相当。通高54、首长16、首宽11、肩宽34、足宽35mm,重8.2g。2013年3月,笔者又见到两枚

实首平肩平足布,生坑绿锈,面文右边很可能是 “当百釿”三字。面部左面似有字,但不清晰。通高53、首长15、首宽10、肩宽32、足宽33mm。另一枚中部断裂,锈蚀较重,不知是否有字,通高54、首长16、首宽10、肩宽34、足宽34mm,重9.3g⑫。

2005年5月,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两枚 “分布”币,绿锈红斑,颜色自然古朴,分别重11.84和13.20g,据悉出自河南长葛、鄢陵一带,该地先后发现此类布币约有百枚。“分布”二字为阳文,首部皆有一孔,足尖趋于圆形,与一般布币形制上区别明显,“分布”二字写法独特,过去多持否定态度。这种布币在豫中南发现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分布”很可能与这一地带的地名有关,我们疑为郾城附近的 “汾陂”,战国时期曾经属魏⑬。

1974年春,开封通许县后城岗村发现一批魏国货币窖藏,出土桥足布507枚,包括梁正币百当寽、安邑一釿、安邑二釿、梁一釿等品种⑭。

三孔布因其形制奇特、涉及到的问题较多、存世量稀少而备受学术界与收藏界的关注。近十年来,先后面世了 “阳薦”、“阳湔”、“ ”、“ 与”、“建邑”、“罚”、“郭”、“北行昜”等新品种⑮,使得目前三孔布的品种达到了39种,这对于研究战国货币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是非常珍贵的材料。

方足布是先秦货币中出土数量较大的种类。山西黎城发现一批战国方足布,共计186枚⑯。2004年,郑韩故城发现一处东周钱窖,出土战国布币117枚,其中既包括三晋地区流行的桥足布、锐角布、方足布等,也发现了楚国的连布⑰。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原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场址内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其中绝大部分为方足布币。据报道者称,这批方足布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 “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⑱。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地区战国时曾是蓟丘南古道,也是北京城的起源地,这次出土了数量巨大的方足布币,对研究战国时期区域经济活动有重要意义。

燕国本来是通行刀币的国家,到了战国中晚期,由于各诸侯国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燕国币制中出现了新的货币形态——布币。新发现的燕布 “坪昜”可能是属于燕国早期仿照三晋国家的地名铸造的方足布币,而新发现的 “昜安”方足布似可印证燕国有阳安这一地名⑲。

浙江湖州地区近些年陆续发现有楚国货币。2010年3月,该地区出土一批 “四比当”连布;2002年10月,城内又发现一批 “桡比当”大布,其中伴随出土一枚 “陕一釿”桥足布。楚国货币与魏国桥足布共出,值得关注⑳。2007年,江苏省大丰市出土楚国金版21枚,绝大部分为 “郢爯”㉑。1998年,安徽太和地区首次发现了楚金版,面文为 “郢爯”㉒。河南商水地区新见一枚面文 “阳”字蚁鼻钱㉓。

楚国故地发现一枚面文 “一两”的圜钱,直径27mm,重11.7g,据云 “该币出土于楚国故地,其 ‘两’字的写法与秦国圜钱及 ‘半两’钱上的 ‘两’字写法迥然不同”㉔。2008年,陕西华阴地区发现一枚 “襄阴二”圜钱㉕。近些年,河南地区新出土一种所谓 “衛釿”圜钱,不见以往著录㉖。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高价拍卖一枚二字珍稀环钱,戎畋松

《珍泉集萃》文中曾予以介绍,据说早年出于河南封丘一带,目前收藏界一般将这枚钱文释读为 “巉环”或 “燕环”㉗。

近些年,山西、山东、河北一带陆续发现数枚削刀与原始刀币,对于研究刀币早期的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㉘。2006年,河北涞水宽城一带发现多枚早期长形圆首大刀,对于重新认识刀币的种类与演变、探索其起源与归属均有帮助㉙;辽西地区也发现了原始大型尖首刀,通长193mm,重46.9g,形制与燕国尖首刀极为相似㉚。

河北灵寿故城发现一批直刀币,体型较长,平均长度在142mm,重量大都在15g左右,刀币正面仅有一条竖线,似为中山国早期铸造的刀币㉛。

2006年上半年,北京门头沟马刨泉一建筑工地发现10余枚弧背宽短式尖首刀㉜;200年,山西原平地区发现一批体型瘦长的刀币,这批刀币保存较好,铭文丰富,不见于以往著录㉝。

新近披露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于河北张家口地区的针首刀,文字丰富、保存完整,对于研究针首刀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㉞。

1994年,山东临淄附近出土了13枚齐明刀㉟;2009年,此地区又发现了齐国刀币陶范56块,通过实地考察,确定此地为一处齐国的铸币遗址㊱。2004年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国刀币陶范9块,这是首次在考古墓葬中发现齐刀币范㊲。2005年,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出土齐国三字刀一千余把,这是济南地区出土该种刀规模最大的一次㊳。

二 有关研究

《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是吴良宝对东周时期金属铸币进行较为全面梳理研究的成果,根据货币出土地资料,在文字考释、国别判定与地理考证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㊴。吴良宝所编 《先秦货币文字编》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材料、新观点,较前著 《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等编)、《古币文编》(张颔编)增加了不少新字形,纠正了以往的误释,便于读者使用㊵。

《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收录了黄锡全所撰写的有关古文字与先秦货币研究论文八十余篇,其中收录其著 《先秦货币研究》出版之后撰写的有关货币文章19篇,多为新见材料与最新研究成果㊶。

黄锡全、董瑞编著的 《先秦货币汇览》,由文字、图片两部分组成,重新审视所见材料及研究成果,对同种货币的文字变化做了比较仔细的比对与分析,对以往的意见做了不少调整与修正,归纳小方足布为120余种,所选图片清晰并具有代表性,便于收藏者、研究者参考利用㊷。

陶霞波 《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对983枚先秦货币上的7136个货币文字原形进行全面梳理,运用已有的考释研究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并与相关文字类型进行比较,归纳出货币文字形体变异的若干特征,选取 “直线化”、“轮廓化”、“借用”、“十以上数字文字表示法”、“传形”等方面作专题研究,从书写的材质、方式、心理等角度对货币

文字构形无理性趋向的因果展开多维探讨㊸。

先秦时期的货币铭文大都为地名,因此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特别关注。陈隆文认为先秦货币地名与历史地理学各个组成部分 (如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政治地理和交通地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先秦货币地名资料研究历史地理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㊹。该作者又进一步对历史货币地理的研究对象、具体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开创历史货币地理的建议㊺。《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与 《先秦货币地理研究》是陈隆文所撰写的两部主要从历史地理角度去研究先秦货币的著作,读者可参阅㊻。马保春对北京地区建国以来出土的先秦货币进行地理学考察,讨论了北京地区当时的政治经济区域格局㊼。张文芳、吴良宝对战国货币上的地名用字情况进行详细地整理,讨论了地名字中的省体、讹变、通假等现象㊽。

贝是否为商代之货币,关涉到中国货币的起源,以及对商代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等问题,是商代经济史、货币史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杨升南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对贝币的记载,从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与贮藏职能等几个方面考察了商代使用贝作为货币的情况,认为贝在商代已经成为货币㊾。耿曙生利用考古材料考察了商代经济发展情况,认为商代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商品贸易较为发达,赞同贝成为货币的年代应在商代这一观点㊿。孙敬明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对滕州薛国晚商到西周早期墓地随葬贝币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薛国墓葬几乎皆出贝币,墓主人口中含贝,手中握贝均很常见。在边疆地区早期货币的研究方面,艾斯卡尔·阿巴斯依据80年代新疆各地发现的海贝以及其他质地贝币的考古资料,认为新疆地区的海贝与贝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用于对外贸易。

胡金华对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所出土的耸肩空首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一批空首布属于晋国铸造,“极可能与晋对此地的征伐或占领有关”。吴良宝以山西寿阳县出土的一批空首布入手,考察了耸肩布的形制与来源等诸问题。

实首布一直是钱币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意见。黄锡全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结合,对实首布的国属、铸造时间,以及与其他类型布币的形制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考证了铭文清晰的 “当百釿”实首布,进而肯定以往著录之实首布真实可靠,认为其演变关系为: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弧足实首布→平肩平足实首布。并考证“少曲”实首布应当属于韩;考证新见面背各有两条垂直竖线之 “共金”、所谓 “公”字锐角布,认为应当属于韩铸,新披露的 “利民”实首布之 “利民”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地名,属韩。陈隆文认为锐角布 “公”、“垂”的具体位置在今河南境内,属于战国时期韩国铸币。锐角布“亳百浧”之 “亳”,唐虞根据有关陶文及清华楚简 《系年》“京师”之 “京”作 “”,结合有关研究,认为其字本为 “亭”字,读为 “京”,战国早期京属郑,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陈剑将魏国釿布中过去多释读为 “夸”或 “重”的字释读为 “亢”,意为 “衡”。周波进一步分析桥足布所谓 “垂”字字形主张释读为魏,并认为魏邑不在晋南,而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南魏城。

何琳仪、徐在国认为 《古钱大辞典》793号著录的一枚平肩空首布,其铭文从穴从土是为 “塞”之古字?。吴良宝对四种平肩空首布的文字及地望进行了考证,指出 “鬲”即“栎”、“非”为 “析”、“良”为南梁,是周王室的铸币,“行”所指为 “杏”地;该作者又根据出土楚简材料,考释出平肩空首布中的 “卬”字。陈治军对 “竹”、“角”、“示”“白”四种平肩空首布的地望进行了考证。李家浩读战国 “ 阳”布为 “軹阳”,其地在西汉中期魏郡属县,可能属赵。何琳仪对 “中亭”、“珏”、“王成”三种方足布进行了研究认为三者均为西周国货币。秦晓华认为尖足布的 “百 (伯)阳”可从旧释 “阳金”,读为“汤阴”。黄锡全根据新见 “宅阳四 ”铜牌,结合过去著录之 “皮氏六 ”、“露十命铜牌,提出 “ ”可能相当于 “铨”或 “秤”字,再根据相关方足布的重量,认为这些是称量流通货币的权钱 (砝码钱)。陈剑则认为 “ ”可以读为钱,所谓 “布权”可以改称为 “钱权”。吴良宝以考古新材料 “十四年成咎令”铜鼎的铭文入手,对方足布 “咎奴进行了研究,认为 “咎奴”很有可能读为 “皋如”;又对三晋地区广泛流行的方足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推断三晋方足大布的始铸年代不得晚于公元前308年,而方足小布的始铸时间至少为战国中期晚段。

叶世昌认为铲形铜币在战国时期已经称为 “布”。高婉瑜从战国时期的交通情况、矿产发掘、国势消长、区域经济与刀布合流的角度,对先秦货币上的地名进行了探索,构建出布币资料的历史解释。刘余力利用出土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古代文献对平首布的货币单位与购买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战国时期韩、赵、魏、两周、燕等国的平首布币的购买力为 “石三十钱”,合今天三十公斤。吴良宝通过实测三晋货币自重得到的 “釿”值,对比三晋铜器铭文中所换算出的 “釿”值,认为三晋货币中的 “釿”只是一个虚化单位。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楚国货币的相关问题关注较多。陈剑认为楚大布背面的铭文第二字应为 “ ”,可读为 “锤”,是一种重量单位,一 约为5克左右。王强认为楚大布铭文中的第一个字应隶定为 “枋”,可破读为 “衡”。单育辰认为楚大布正面第四个字应该为“十”字,“桡币当十”表示这种货币可兑换十枚蚁鼻钱。楚铜贝 “ 朱”过去有不同意见或推测,现在根据湖北荆门严仓楚墓出土遣策,知尺寸 “才”与 “ ”表示不同长度。根据清华大学藏楚简 《算表》确知 “才”为四分之一。陈治军则认为以往隶定为 “ 朱”的蚁鼻钱应该改为 “釮朱”,即 “锱铢”。“釮”的含义为四分之一,因此这一类蚁鼻钱所代表的就是一种重量微小的货币。根据这一思路,他将战国时期秦国货币 “两甾”读为 “甾两”,表示四分之一两,与秦半两并行。刘刚根据有关研究,则认为 “ 朱”应当读为“锤铢”,其意为三分之一铢金的价值。

学术界对楚国大布面文 “桡比当 ”的 “ ”字有不同看法,近年根据楚简的发现多数学者倾向读为 “慎”,但具体解释则各有不同。李学勤认为:“ 字有时可通读为慎”布文读为釿,并进一步论述大布、连布、小布相当于魏币的二釿、一釿、半釿。我们主张此字可能一字多读,仍可读为釿。为从斤,丨 (古本切)声,读为釿。楚 重与三晋铜器铭文釿重相当。楚大布、连布、小布相当于魏国货币二釿、一釿、半釿,反映的只是楚魏

货币标度不同。

何琳仪对一种铭文为 “广陵”的楚金币进行考证,认为其地望在今江苏省境内。吴振武认为 “盐金”可能是 “用于食盐买卖的专款”。袁常奇通过对湖南地区考古出土的天平秤实物进行考察,认为 “天平秤是楚国黄金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产物”,“长沙地区使用黄金货币非常广泛”。吴兴汉对楚国地区出土金币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金币主要为称量货币,与铜贝是主币与辅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并对楚金币的币材产地、冶炼技术与铸造年代等问题进行研究。陈治军据以 “贤子之官环”入手,对楚国的衡制问题进行了探讨。艾俊川对史料中有关楚国之 “三钱之府”的记载进行整理,认为 “三钱之府”在货币史上的意义主要是告诉我们当时楚国使用青铜铸币为 “钱”,并有用钱来缴纳的赋税。邹志谅揭示了苏州地区为何频繁发现楚国货币的原因,据此进一步对楚国晚期货币结构进行了探讨。赵平安从楚币铸记出发,上推商周金文,结合传世文献,指出商周称量货币先后用“”、“徵”、“爯”等字来表示。华洪对楚国货币制度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讨论。赵德馨以货币文化为视角,考察了楚国与黄河流域其他国家货币的异同。

蚁鼻钱铸造工艺研究课题组在考古调查、技术工艺研究的基础上,从冶铸史角度对蚁鼻钱的铸造工艺作了充分的剖析,并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作了验证,成功研制了蚁鼻钱的铜范,铸造了蚁鼻钱。金爽、周卫荣等对蚁鼻钱铜范上的油脂类隔离层进行化学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对三孔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属与地望两个方面。程燕对旧读为 “阳原”的三孔布进行了考释,认为此二字可隶定为 “阳”,读为阳晋,地望在今山东郓城县西二十余里。秦晓华有类同的看法。徐俊杰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认为三孔布 “上尃”在今山东泰山博县。张润泽认为汉代毛城即为三孔布 “”的确切位置,在今河北涉县以西的毛岭底村一带。黄锡全对新见 “建邑”、“罚”、“郭”、“北行阳”等三孔布进行了研究,读者可参考。朱安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文献记载入手对赵国与中山国的疆域范围进行了考察,结合考古出土古文字材料,进一步认定三孔布为战国晚期赵国铸币。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齐国货币的研究也相当活跃。周卫荣对 “齐法化铜范母”进行了辨伪考证,认为所谓的战国时期齐刀铜母范系伪作,我国古代叠铸法铸钱工艺也不可能产生于战国时期。王辉认为六字刀大约铸行于太公和立为诸侯之年,即公元前386年。陈隆文则认为六字刀的铸行年代不太可能在战国末期,而有可能在齐桓公之时。陈旭通过对临淄地区所出土的齐刀范进行研究,认为细字齐刀为乐毅伐齐之前铸造,粗字齐刀则为战国晚期铸造。陈长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近年相关发现对莒刀的出土情况、铸造国属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孙敬明对 “安阳”齐刀的地名进行了新的考证,指出其地望在今青岛市灵山卫,初名为 “安”。并推测安国在春秋时期为莒国所有,齐国占领此地后,在此铸造 “安阳之法化”刀币。吕茂东认为齐国以刀形为币,是齐国徽识 “齐刀”在货币上的演化与展示,是齐国国家意识的选择和齐文化的体现。

敬明结合出土的齐国 “賹”字陶文资料,认为齐国圜钱中的 “賹”字为地名,在今寿光北境的益都侯城遗址,此城在商代至西周早期为纪国都邑,战国时期齐国占领后以此铸钱陈剑考虑到 “益”与 “易”在形音义方面均有密切联系,颇疑圆钱 “賹”字就是作为 “交易 (财务)”之 “易”的专字来使用的,“‘賹 (易)若干(刀)’记录的是一枚圆钱可‘交易’即兑换若干枚刀币”。刘兴林比较了齐燕两国的圜钱,认为燕国圜钱铸造晚于齐国,在币值的分等和铸造技术方面均不如齐国进步。黄锡全根据清华大学藏楚简材料,考证前列所谓读为 “巉环”的珍稀圜钱铭文应该释读为 “環泽”即荧泽,在河南滑县西北属卫,认为是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货币文字互证之佳例。又考证新见所谓 “卫釿”圜钱铭文应该释为 “卫”,可读 “卫锤”,平均重在5克左右,与八铢接近。目前仅见的一枚“卫瞏”圜钱,重3.6克,与六铢接近。由此推测这两种很可能是卫国重八铢、六铢的圜钱。

“襄阴二”属于新面世的圜钱品种,党顺民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铸造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此钱属于秦国某一封君铸造。黄锡全认为当属战国晚期赵国,为定襄郡属县,地点不详,大致位于今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部一带。冯括对燕国圜钱的种类进行整理,分析了前人的观点,对燕国圜钱产生的年代进行研究,认为一刀与明刀圜钱均产生于战国末期。

关于刀币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意见不一。我们曾根据有关发现与研究,提出我们限定的尖首刀可能大多属于 “狄人”铸行的观点。推断燕国统一铸行刀币可能始于 “类明刀”其前燕国是否铸行过我们限定的 “大尖首刀”还需要由 “类明刀”往前追朔。陈隆文对春秋时期戎狄所铸尖首刀在先秦货币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了评价。周祥披露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尖首刀币,并对这些刀币进行分型、分式,据此对尖首刀的起源与国别提出了一些相关见解。冯括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辨析,利用本人构建的逻辑模型进行推理,认为刀币的起源是多源头的。朱华对新见 “西”字刀币进行考证,认为“西”为赵国之城邑,极有可能是西阿城。卢岩认为燕国刀币上的 “明”字应该改释为“郾”,与匽互为通用,其本意为安。孙建刚对赵国 “王刀”进行分析,指出其铸邑应在赵国境内与鲜虞中山国交界处。

另外,戴志强、戴越在出版 《古钱文字》的同时,又在 《中国钱币》杂志上连载数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时有所见,读者可留意。

通过罗列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先秦货币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涉及到的内容亦十分广泛。这些成果必然会对后续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先秦货币的研究将逐渐受到更多学科的重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先秦货币亦成为学界的趋势。

近些年,国内不少高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择了先秦货币研究,论文选题新颖,考证翔实,着眼细微,大都能自觉地运用地下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货币史等学科的已有成果,对先秦货币进行分析、考述,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期待学术界有更多成果出现。

本文只是有选择性地介绍了有关发现与研究,很可能漏掉了一些重要发现与值得肯定

的研究成果,望有关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附:近十余年出版的著作与高校硕博论文

著作:

山东省淄博市钱币学会:《齐国货币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

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陶霞波:《古币文新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

白秦川:《先秦秦汉货币史资料汇编》,燕山出版社,2006年。

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陈隆文:《先秦货币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黄锡全:《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孟光耀、赵建国、姜苑:《赵国货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昭迈:《东周货币史》,河北科技出版社,2011年。

黄锡全、董瑞:《先秦货币汇览·方足布卷》,北京出版社,2012年。

戴志强、戴越:《古钱文字》,文物出版社,2014年。

孙永行编著:《齐地贝币》,齐鲁书社,2014年9月。

硕博论文: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李俊宪:《战国秦汉货币文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张志锋:《战国货币列国间流通初探》,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冯晓明:《夏商周时期货币起源与发展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华洪:《浅析楚国货币制度的特征及其成因》,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李丽:《河北省出土的先秦货币文字整理与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朱安祥:《赵国货币与相关地名整理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注释:

① 文中涉及的材料主要是2002—2014年这十余年间中国大陆的发现与学者的研究成果,个别方面或有超出。之前对先秦货币研究的相关评述文章可参考黄锡全:《近些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1995—2001年),载 《跋涉续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收入黄锡全 《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张文芳、吴良宝:《二十世纪先秦货币研究述评》,载 《中国钱币论文

集》第四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② 任一民、艾亮:《缘聚三晋—山西私人收藏历代货币珍品集》,三晋出版社,2014年。

③ 赵梓凯、贾晖、董瑞:《续斋古稀寿泉集拓》,北京出版社,2013年9月。

④ 黄锡全、董瑞:《先秦货币汇览·方足布卷》,北京出版社,2012年12月。

⑤ 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⑥ 孙永行:《齐地贝币》,齐鲁书社,2014年9月。

⑦ 刘征、王东升:《河南焦作发现特大空首布》,《中国钱币》2008年2期。

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监狱春秋铸钱遗址发掘简报》,《中国钱币》2012年4期。

⑨ 刘余力:《洛阳新发现一批大型空首布及其相关问题》,《华夏考古》2010年1期。

⑩ 晓沐、晋源:《新见 “襄阴”圜钱与 “金”尖足空首布》,《中国钱币》2005年2期。

⑪ 黄锡全:《谈谈新见锐角布与 “利民”实首布》,《中国钱币》2014年6期。

⑫ 黄锡全:《新见实首布及有关问题》,《中国钱币》2014年4期。

⑬ 黄锡全:《新见 “分布”及有关问题》,《中国钱币》2007年2期。

⑭ 李合群:《河南通许出土一批魏国布币》,《文物》2010年7期。

⑮ 程燕:《释三孔布 “阳薦”》,《中国钱币》2006年2期。黄锡全:《新见三孔布简释》,《中国钱币2005年2期。黄锡全:《介绍一枚新品三孔布 “建邑”》,《中国钱币》2010年1期。黄锡全:《介绍一枚 “罚”字三孔布》,《中国钱币》2012年4期。黄锡全:《介绍一枚新见 “郭”字三孔布》《中国钱币》2013年2期。北行昜拓片见赵梓凯、贾晖、董瑞主编:《续斋古稀寿泉集拓》,北京出版社,2013年,第10页。黄锡全:《新见 “北行昜”三孔布简析》,载杜勇主编 《叩问三代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上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⑯ 陶正刚、赵满芳:《山西黎城发现战国小方足布》,《中国钱币》2003年2期。

⑰ 樊温泉:《郑韩故城发现东周钱窖》,《中国钱币》2006年2期。

⑱ 程纪中、梁学义:《北京广安门内燕蓟古城遗址出土数万枚战国刀币布币》,《中国钱币》2009年2期。

⑲ 朱安祥、孙辉:《两枚方足布新品》,《中国钱币》2013年5期。

⑳ 刘健平、沈棣华:《湖州发现的战国货币》,《中国钱币》2004年2期;高勇勇:《湖州发现楚 “四布当釿”大布》,《中国钱币》2010年第1期。

㉑ 熊涵东等:《浅谈大丰市刘庄镇出土的战国楚金版》,《中国钱币》2009年2期。

㉒ 杨少哲:《安徽太和发现郢爰》,《中国钱币》2002年2期。

㉓ 杨凤翔:《前所未见的 “阳”字蚁鼻钱》,《文物》2001年9期。

㉔ 李良宁:《近见 “一两”圜钱》,《中国钱币》2005年2期。

㉕ 党顺民:《陕西出土发现二则》,《中国钱币》2010年1期。

㉖ 戎畋松:《金泉藏珍之卫釿》,《收藏》2003年1期。

㉗ 见中国收藏网·中国嘉德国家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金泉古韵·燕環钱。黄锡全:《解析一枚珍稀环钱》,清华大学 《文献研究》第四辑,中西书局,2013年。

㉘ 田光、 赵志鹏:《记新见数枚削刀和原始刀币》,《中国钱币》2005年2期。

㉙ 田光、赵志鹏:《涞水宽城一带新见早期长形圆首大刀》,《中国钱币》2007年2期

㉚ 姜力华:《辽西发现原始尖首刀》,《中国钱币》2010年1期。

㉛ 黄锡全、赵志鹏:《灵寿故城附近发现早期直刀币》,《中国钱币》2006年2期。

㉜ 黄锡全、赵志鹏:《记近期发现的尖首刀针首刀》,《中国钱币》2008年2期。

㉝ 朱安祥、孙辉:《记山西原平发现的刀币》,《中国钱币》2014年4期。

㉞ 黄锡全:《介绍近见三十年代发现的针首刀》,《中国钱币》2011年1期。

㉟ 万泉:《山东临淄发现齐明刀》,《中国钱币》2002年2期。

㊱ 陈旭:《山东临淄新发现齐刀币铸钱遗址》,《中国钱币》2011年1期。

㊲ 庄明军、辛建立:《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中国钱币》2010年1期。

㊳ 陈旭:《山东济南出土齐国刀币》,《中国钱币》2007年2期。

㊴ 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㊶ 黄锡全:《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㊷ 见 《中国钱币》2013年5期介绍。

㊸ 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㊹ 陈隆文:《先秦货币地名与历史地理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2期。

㊺ 陈隆文:《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刍议》,《史学月刊》2005年6期。

㊻ 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先秦货币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㊼ 马保春、秦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出土先秦货币的地理学考察》,《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2011年。

㊽ 张文芳、吴良宝:《战国货币地名用字考察及相关问题讨论》,《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2006年。

㊾ 杨升南:《贝是商代的货币》,《中国史研究》2003年1期。

新见 “北行昜”三孔布》,2013年天津师大先秦史会议论文。

猜你喜欢

钱币货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