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永山:此生最忆是阿里

2015-11-26杜玉

中华儿女 2015年17期
关键词:藏族阿里西藏

杜玉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西藏,在我们眼中是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群羊、淳朴的笑脸,是接近人间天堂的地方。然而,对于援藏干部来说,在美景之外,西藏带给他们更多的是高寒、缺氧、孤独、寂寞、思念等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还有那甘于奉献之后的历练与成长。对于连续两次援藏的“老西藏”——杨永山来讲,个中滋味更是深有体会。“西藏,是真正意义上令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杨永山,现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他作为河北省首批援藏干部之一,奔赴西藏阿里地区,担任札达县委书记;1998年5月至2001年11月,作为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担任阿里地委副书记。连续两次援藏经历,不但使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充实、提高、锤炼了自己,也让他把对第二故乡的怀念永远留在了心底。

首批援藏,初到阿里

20年前的援藏源起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是唐山一名年轻的副县级干部,组织上经过遴选,就派我上了高原,踏着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光辉足迹,开始了光荣的援藏工作。”“原来没有去过西藏,但在知道援藏这件事儿之后,自己也做了些有限的功课,作为一个之前从未有过高海拔生活经历的内地人,我对到了西藏将要面临什么困难有了一点了解。”但是,对于当年36岁的杨永山来说,年轻干部响应组织号召、接受组织安排是义不容辞的,这也是“天职”。“实事求是地讲,那时候家里困难也同样不少,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但既然党组织决定了,那我当然就要个人服从组织、小家服从大家,处处以大局和工作任务为第一位。”

“我们是先飞去的成都,然后又坐飞机到拉萨,在拉萨停留两天多后,就直接奔赴阿里了。一路走过去,自然风光确实很好,天是湛蓝湛蓝的,云是洁白洁白的。但我们是从平原直驱‘世界屋脊,许多人一下子很难适应,高原反应特别严重。一路开车,几乎是风餐露宿,确实非常艰苦,遇到很多之前预想不到的事儿。记得我们到一个叫桑桑的地方时,时间已经很晚了,周边没有饭店,我们于是煮点面条,面条是用高压锅煮的,外面看着好像熟了,但其实没有熟或都煮烂了,而且什么菜也没有,就这么凑活着吃了点白水夹生面。”

阿里地区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自然环境恶劣,边境线比较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被视为生命禁区。而这里正是河北和陕西对口支援的地区,“对口支援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的。当时组织决定河北省对口支援阿里两个县:一个是日土县,一个是札达县。唐山、廊坊、秦皇岛三个市支援札达县。”据杨永山讲,在西藏工作的好多同志,工作很多年,都没有到过阿里。那里不仅是山高路远,而且是高山峡谷,真是“视觉上的天堂,身体上的炼狱。”

做人民的“贴心好书记”

“刚去札达县时,因急缺内地那样的生活必备物品,没有集贸市场,连吃饭都成问题,严寒酷冷的冬天,取暖就靠简陋的铁炉子烧牛羊粪。”但是,杨永山怀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党组织争光”的信念,带领当地的干部群众努力开创札达县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朴实淳厚的藏族同胞也让杨永山从心里感受到温暖和动力。“藏族人民不但勤劳智慧善良,而且待人非常热情真诚,这让我们感动。开展工作时,我们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精神,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了解全县的情况,再结合札达县的实际,提出一整套改革发展稳定的富民强县思路,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为了摸清真实情况,杨永山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下乡村入户搞调研。“有一次我们骑马去楚鲁松杰乡调研,离札达县400多公里,骑马走10天才到。当时老百姓啊,像欢迎亲人一样,拿出哈达和酥油茶来欢迎我们,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说札达县解放那么久以来,第一次有县委书记去,而且是汉族的书记。虽然骑马那么多天,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的,但这些场景使我们特别受感动,更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更激发了我们奋发有为的工作斗志、热情和干劲。”

几经调研论证,杨永山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率先实施了新县城和各乡政府所在地改造提升工程,在县城盖起排排楼房和宽敞的新平房,居民户户告别了没有自来水、生活用电的历史,城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当然,任何改革想要成功都要有一个过程。”在杨永山回忆中,原来在札达县一个街道上只有两三口水井,六七个自来水的取水点。最开始在修自来水管道的时候,有个别农户觉得要修东西,需要一些工程建设,是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修好了以后,大家都觉得很方便、水质也好。通上自来水解决了老百姓急需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在通自来水方面需要协调沟通,做当地群众的工作。在解决用水发电的问题上,杨永山也是尽心尽力为当地群众谋福利。“当时搞用水发电的设计时,曾有一些百姓认为搞不成。但是,我们积极对接跑办,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不仅使项目立了项,而且很快进入了实施阶段。在之后的建设当中,开始有顾虑的那些老百姓也都非常积极地支持了。因为有电之后,确实解决了当地很多实际问题、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藏族人民是非常好的,他们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也看到了只有经过改革创新,各个方面才能有所发展。”

杨永山还针对当地每亩土地单产比较低的情况,实施了实用科技推广工程、良种工程、沃土工程、菜篮子工程等,使海拔稍低点儿的农田粮食(青稞)平均亩产由200斤左右增加到600斤左右。蔬菜不仅从无到有,还搞起了蔬菜大棚,且品种较全,数量质量俱佳,除了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成为阿里地区菜篮子基地,使广大干部群众获益匪浅。

“交通方面,我们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札达县2.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说从县城到每一个乡,比如说到楚鲁松杰乡、什布奇乡等乡镇路程很远。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阿里地委行署、河北省委省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搞了一些公路建设。这使得老百姓多年的愿望变为现实,受益很多。”虽然按照内地的标准,这些公路都称不上“等级”,但从骑马走山路到开车行公路,百姓的喜悦还是写在脸上。路通了,杨永山又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推动发展的相关具体政策尤其是促进边贸发展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于是在札达的县城里,第一次有了成规模的贸易市场,在中印边境的什布奇乡(札达县距离中印边界最近的乡)开办了较大规模的边贸市场,贸易量连年翻番,成为阿里地区重要的边贸市场和中印边贸口岸,极大地改善了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1997年12月,他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优秀县委书记。同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宣传了他的援藏先进事迹。

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更加衬托出了杨永山甘于奉献、谦虚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可贵品格,“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总是这么说,把自己藏在功劳簿的后面。他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次援藏: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1998年5月,第一批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结束,本应回到河北的杨永山,因为表现出色、成绩突出,经阿里地委、西藏自治区党委的挽留,再次服从组织安排,第二次援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面对又一个三年,“当时心里也是有思想斗争的,自己头发都白了,又瘦又黑,身体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当时就是担心再来个三年,身体适应不了了,给我撂了挑子,不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但既然组织决定了,那就要无条件服从,这是应尽的职责。”就这样,他又走过了第二段闪光的援藏历程。

第二次援藏,担任阿里地委副书记和河北领队的杨永山除了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忘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新一批援藏干部,使大家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这些援藏新同志,都是非常优秀的,但他们毕竟没有去西藏工作过,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比他们了解情况多。一方面我得把我了解的东西如实给大家讲清楚,希望大家工作起来切入点找得更准,工作起来更加适应;另外一个方面,还希望大家不能给河北省抹黑,援藏干部得为河北党组织和人民争光、为藏族人民谋福利。援藏干部还要起到表率作用。”

1998年5月,杨永山任阿里地委副书记,分管党建、统战民族宗教、农牧区经济建设和城市经济、办公室等工作,“我的想法和做法就是按照地委的统一要求,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找准位置、奋发有为、创新务实、勤政担当、任劳任怨、多干少说、保持低调、到位而不越位,尽心尽力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抓出成效,切实让当地老百姓看到援藏干部所发挥的应有作用。”

杨永山特别注重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努力与当地藏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搞好团结,推动工作事半功倍、做得更好。“这也是之前三年工作经验积累下来的。”

他还讲起了在西藏到基层群众家里时的风俗民情,藏族人民喝青稞酒是很多人使用特色明显的碗来喝的,有时也可以轮流用碗喝,这表示对人的尊重;他还会在藏历年的时候跟藏族人民一起去寺庙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去了解他们的具体活动内容和宗教信仰有关情况。由于实绩突出,他所分管工作被自治区党委政府、阿里地委行署多次评为先进。

西藏,永远的第二故乡

连续六年的援藏经历,对杨永山来讲,不仅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带给他的,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虽然离开14年了,但我始终关注西藏自治区、特别是阿里地区的发展变化,心里头总是装着并情系那难以忘怀的、曾给自己人生留下永恒闪光美好记忆的这片美丽的热土,也总是感觉我们联系还是很紧密的,那儿真的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2006年7月1日收看了青藏铁路开通仪式电视直播后,杨永山激动地说:“我衷心地为我的第二故乡感到骄傲自豪。”他说,青藏铁路通车,不仅仅是修成了一条通向西藏、拉萨的铁路,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西藏人民的极大关怀,真正的镶嵌在了藏族人民的心里。道路建成对于西藏人民及广大援藏干部的意义,杨永山感同身受。1997年他任札达县委书记时,在赴拉萨开会途中,所乘汽车从5500多米的高山滑下,所幸的是他和司机及乘车藏族同志都幸免于难。前后的对比,使他不禁由衷地感叹:“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真的强大了;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杨永山一直强调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能有机会为藏族人民服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觉得非常光荣。“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永远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虽然困难不少,受苦不少,但是收获更多,经过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工作、共同奋斗,学习践行‘老西藏精神,不但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思想境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还收获了与当地藏族人民割舍不断的乡情、友情、亲情。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001年11月回到河北继续任唐山市委副书记之后,他仍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始终以认真、负责、担当、务实、奉献、积极、创新、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开创着新的业绩。

2014年8月25日,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表彰了中央组织部、国家人社部等评选出的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杨永山荣获“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称号。这个称号或许无法完全体现他对西藏所做的贡献,但却是对他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最好证明。

西藏,也永存他记忆的最深处,他永远无法忘记走进牧民家的帐篷时,藏族人民为走村串户调研的他,拿出上好的牛羊肉,捧上飘香的酥油茶和藏粑;他永远无法忘记藏历年去老百姓家里慰问时,藏族人民用欢迎至亲好友的礼节热情款待他,一起拉家常,共话当地发展的美好前景;他也永远无法忘记,他的第二故乡——西藏。“相信西藏这块祖国的宝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会发展的更快更好。”他满怀期待,也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藏族阿里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The Light Inside
云上阿里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辰辰带你游阿里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阿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