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声乐教学
2015-11-25范勇冠
范勇冠
摘要:我国目前学习声乐的人群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到琴行或请私教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中小学都在逐渐开设声乐课。究其原因,随着歌唱类电视选秀节目充斥荧屏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助长了少儿和家长对歌唱及声乐学习的热情,另外对子女从小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已然是当今中国家长的普遍意识,其间不乏盲目跟风。据了解,让儿童学习声乐大部分是家长的意志,一方面因为家长自己喜欢唱歌而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喜欢唱歌;另一方面,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及从众心理作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声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但声乐的学习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嗓音条件,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在此背景下,探索少儿声乐教学方法尤显必要,但是少儿的声乐教学方法有别于成人,因为少儿的声乐教学要遵循少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把复杂的声乐理论用更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要善于用少儿听得懂且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力。另外,根据少儿的生理特点,要给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一定程度上保护发声器官不受损害,给变声期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基础。本文从少儿声乐学习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几点少儿声乐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少儿 声乐 教学
一、少儿声乐学习的特点
在生理方面,与变声期之后相比,此时的少儿音色上略显稚嫩,这与声带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少儿在变声期之前,声音比较清脆、纯净,因此在少儿变声期之前要多开发童声,多用自然的方法歌唱,有人把童声比作天籁,其美妙可见一斑。到了变声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变短、变薄,振动频率就高,男孩子此时喉腔变大,声带变宽变厚,所以声音较低沉。变声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发育成熟的必经阶段,变声期的少儿会出现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咽部有异物的感觉,此时更应当注意嗓音保健,因为此时的声带正处在一个生长的过程,异常娇嫩,发声不当就会造成声带充血、水肿,轻则发声嘶哑无力,重则演变成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很有可能直接断送少儿的歌唱生命。
在心理方面,少儿学习声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喜欢,二是父母喜欢。这两个原因表现出来的少儿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就会主动学习,迫于父母压力的则会被动学习。可想而知,最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当前少儿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儿专注力不足
少儿对事物的专注度不足,与成人相比,少儿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授课的趣味性和通俗性,最大程度上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二)专业师资欠缺
据调查,目前少儿声乐教师大部分为成人声乐教师,随着声乐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声乐教师也在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毕竟少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别于成人,但其中也不乏有些老师把教成人的方法用在少儿身上,因为目前还鲜有针对少儿声乐教学的体系,老师们也都是在不断摸索。因此,加大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对少儿声乐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忽略了声乐的美育作用
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发声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多引导少儿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提高少儿智育的同时也提高美育。调查发现,一些少儿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后,都会参加少儿声乐考级,一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是增强学习信心。但随着级数的增长,歌曲难度也随着加大,此时的少儿更多地只会去重视发声技术,而忽视了歌唱的情感。因此,少儿声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少儿声乐技术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少儿在声乐美育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一)注重真声的训练
因目前大部分少儿声乐教学师资来源于成人声乐教师,且关于少儿声乐教学方面的理论不完善,导致很多教师用教成人的方法在教少儿。当然,成人的声乐教学方法用在少儿身上不一定就全部是错的,比如对气息、共鸣、咬字的解释应该都是一样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尤其是女教师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会让儿童去模仿她们的声音,这就造成好多小朋友一开口就是假声。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声音特点,应该更大程度上开发真声,让声带自然振动才是保护嗓音的最好办法。
(二)选择适合少儿声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习
声乐学习中歌曲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少儿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少儿的嗓音及心理特点去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要从歌曲的音域及歌曲内容两个方面去衡量,当然每个人的嗓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歌曲的选择时也要区别对待。
(三)鼓励为主,引导为辅
在少儿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引导。很多的孩子因为自己学习的速度赶不上别人而感到气馁,也有些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在他们失去信心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如遇到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更加耐心地用比较有趣味性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有时候,鼓励一个人会让他产生巨大的能量。
关于少儿声乐教学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作为笔者的一点教学心得,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