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内涵解析
2015-11-25周晶张一春
文 周晶 张一春
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内涵解析
文 周晶 张一春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创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新途径。探讨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解析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的内涵,剖析信息化的内容、介质、过程和载体,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创新变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为了能够深入细致的进一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和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态度,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运用技术的知识,三者整合起来,就构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TPACK。它是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TPACK代表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它涉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整合”(即“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
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内涵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知识工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工具,而且其本身就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基于技术的教学为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构建了丰富的教与学的平台,形成了广泛的信息化氛围和信息化环境。[2]
为了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笔者从信息化内容、介质、过程、载体等维度出发,解析信息化环境的内涵。笔者认为该信息化环境的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分别是:信息化政策、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课堂、信息化教研、信息化比赛、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图如下所示:
图1 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信息化环境模式图
1.信息化政策
(1)政府文件
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到2020 年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
(2)行业标准
面对现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国内外纷纷出台了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包括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以及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另外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14年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3],代表着我国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领域的最新推进战略。
2.信息化手段
(1)信息化平台(硬件环境)
①三通两平台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就今后信息化建设做了重要指示[4]:以云空间课堂为模式,做好“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三通两平台”指的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就是加快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软件开发与利用,挖掘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打造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②网络教学平台
实施网络教学时需要一套易用、高效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同时也为数字教学资源库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运行平台。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包括课程资源开发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使用帮助等方面。
③网络培训平台
运用网络开展培训最大的优势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在学习上最直接地体现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可以拥有大容量的网络课程,具有跨地域、大范围、资料更新快的显著特征。这些功能优势使网络成为当前许多地方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的首选。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是教师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中小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但因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繁重,时间并不富裕,所以开展了大量的远程继续教育,这些继续教育都是基于网络培训平台,让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碎片式学习时间,在网上在线学习,完成远程继续教育培训。
(2)信息化资源(软件环境)
信息化教学资源按照类别分为三类:内容类、生成类和工具类教学资源。
①内容类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主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库、教学视频、模拟演示软件、媒体素材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
②生成类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堂实录、远程协同教学/教研、虚拟社区、在线辅导、个体学案、学生作业等。
③工具类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信息搜索工具、可视化工具、协作交流工具、问题解决工具、虚拟体验工具、学习管理与评价工具、教学研究工具等。
3.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不等于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它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包括:
(1)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支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知识工具,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信息化教学中就要不断关注最新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手段,并将其迁移到教学设计中来,比如云技术、物联网、虚拟仿真、移动载体等。并将其融入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中来。
(2)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中心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3)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重点通过互动交流来完成教学信息的消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这也是顺应了国际最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
(4)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教学内容不能过分落后,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设计。信息化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5)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在传统教学中引用信息化手段,而成为传统教学的延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教学中,一定会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4.信息化课堂
信息化课堂并不是简单的在传统课堂上引入信息化手段,而是要把信息技术巧妙全面地融合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在课堂发展环节中扮演着信息获取工具、情境创设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工具、效能工具、评价工具的角色,与课堂共生,水乳交融。
(1)信息获取工具
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获取个性化、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而加工整理后,为课堂服务。
(2)情境创设工具
教师通过基于案例、问题或项目等教学活动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会解决有意义的现实的问题,并从中建构知识。
(3)认知工具
这类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计算机通信工具、超媒体工具、思维导图等一些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
(4)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也为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比如现在很流行的QQ群、微信群、朋友圈、博客、微博、SNS社交网站等。
(5)效能工具
效能工具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画图工具、数据处理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运用这些工具或软件,教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某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6)评价工具
信息化评价工具注重教与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且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这些工具包括电子绩效评估系统(EPSS)、电子学档(ELP)等。
5.信息化教研
信息化教研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和网络技术的功能,为教师提供一种网络学习和教研的环境,形成一种非面对面的研修形式。网络研修是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开展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教师自主研修的新的学习方式,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加深,对于网上教研的关注也已经从获取资源,到重视教师群体之间及与教育专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研修社区从最初的“资源发布站”,目前已经成为真正的“网络互动研修平台”,从资源的提供到活动的引领,在远程教研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研社区的建设包括学科社区和学习共同体即研修小组的组建,小组成员通过Web2.0的信息技术功能如论坛、在线即时通讯、互助问答、集体协作备课等多种方式与手段,进行学习、互动、合作与交流。[5]
在实践领域,中国目前面向基础教育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师研修社区是中国教师研修网。截至 2010年底,通过该网络社区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已超过42万人,创建的协作组1.285 万个,已发表专题讨论超过30万个,参与教师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6]
6.信息化比赛
自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为了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一系列信息化比赛应运而生,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比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等。
通过这些信息化比赛或活动,参与教师系统梳理了现代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着力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7.信息化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信息技术培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信息技术培训现在作为一项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已经纳入到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考试和认证制度,还有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也把信息化培训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8.信息化评价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为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式带来变革,产生新型的评价模式,有基于网络同伴互助教师评价模式、基于电子教学档案袋的教师评价模式,还有基于微格教学评价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这些新型的评价模式组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内容。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供了大量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知识工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可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为核心、以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营造的氛围为介质的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探究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笔者从信息化内容、介质、过程、载体等维度出发,把信息化环境的内涵解析为信息化政策、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课堂、信息化教研、信息化比赛、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评价,并给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模式图。这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创新变革,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曹建霞.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张一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创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8-16.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http://www. gpjh.cn/cms/sfxmtingwen/1692.htm.
[4] 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5] 袁利平,戴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6):87-89.
[6] 秦良娟,李斌,吴新杰.教师研修社区教师采纳行为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63-70.
作者信息
周晶,硕士,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0023/210019
张一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