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教学仪器设备的恢复与发展
2015-11-25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口述史采访小组
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口述史采访小组
“文革”后教学仪器设备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口述史采访小组
访谈时间:2015年4月22日
访谈地点:《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
采访:赵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辑)
朱晓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少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曹莹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整理:朱晓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少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曹莹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指导:徐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
赵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辑)
王庚,1970年起在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供应社(现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物理仪器相关方面技术工作,1986年任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1999年退休。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我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教学仪器设备工作在被“砸烂”的困境中发出了新芽,在恢复发展中逐渐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新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王庚老师一直在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供应社(现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工作,作为那个阶段的亲历者见证了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涅槃重生”。在王庚老师的口述中,我们可以回顾并梳理出教学仪器设备工作尤其是自制教具的发展历程。
一、“文革”后期教学仪器设备的情况
采访者(以下简称“问”):“文革”后教学仪器设备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王庚(以下简称“答”):我刚到北京市教育局教学仪器供应社工作时,正处于旧的教学仪器生产、供应、管理体系已经“砸烂”,新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节点上,时间是1970年。旧的体系砸烂了,砸到什么程度呢?以北京教学仪器第四生产厂为例,厂房被别的单位占用了,设备变卖了,人员流散了,再也找不回来。
“复课闹革命”的口号提出来,学校的教学秩序刚开始恢复。教材、教具、教师,是人们常说的教育领域的三大基础建设,缺一不可。理科教材好办一些,数、理、化三科需要大改的不多。但是怎么上课呢?光有教材,没有教具,做不了实验,这课也上不好。到这时候,赶紧把教具的生产、供应恢复起来就成为当务之急,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20世纪70年代教学仪器设备的恢复工作
问:面对如此窘境,教学仪器设备又是怎么恢复的呢?
答:也许是天时、地利的机缘,全国各地中小学兴办的校办厂承担起恢复教学仪器设备的工作。北京地区,最多时有20多家校办厂生产教具。技术力量来自教师,生产主力是工人,学生有时也到工厂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这时,教育部“文革”前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生产、供应、分配的管理部门——教学仪器设备生产供应管理局,在教育部安徽凤阳“五七干校”结束后,回来两位干部:刘济昌、董绍武。是他们两位先把原先有教育部负责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恢复起来的,其中董绍武负责生产,刘济昌负责技术。刘济昌后来担任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所长,一直工作到退休,业内人士都尊称他为老所长。
问:自制教具是教学仪器设备中很有特色一部分,那么,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恢复的背景下自制教具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答:1972年,河北省衡水地区就传来了一个信息,他们组织了一个自制教具展览会。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制作这些自制教具和组织展览的是一群在“老五届”的北京大学学生,他们大概是在1963年前后入学,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书没念完,开始“插队”,先到部队锻炼,一年后再行分配,一部分学生就被分配到了河北省衡水地区。掀起自制教具的热潮正是这批北大的学生,此运动的发起者是北大物理系的何豫生(资料来源:奚学瑶、张从、孙兰芝主编的《告别未名湖》、李橦著《我的农村教师生活》)。
老所长刘济昌特别有眼光,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新事物,组织了全国规模的衡水地区自制教具观摩、学习现场会,我也忝陪末座,参加了这次活动。到现场发现,场面宏大、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这样的情景已经多年不见了。这莫说是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用时下时髦的话来说,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总体来说,自制教具在我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并形成自己体系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在老所长刘济昌提议下,全国开始搞自制教具评比,希望借此形成一个固定的制度。这一提议自从1987年开始被固定下来,每隔3年就搞一次全国的自制教具评比比赛。
问:在参与了观摩活动后,北京地区的自制教具工作有了哪些发展?
答:回来以后,1973年咱们在北京厂桥也搞了一个展览会,配合着“复课闹革命”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展览会的主题就是学习衡水地区的先进经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对当时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仪器设备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
问:教学仪器设备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后,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校办厂恢复生产后,各地校办厂生产的教具无论品种和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不同地区各自生产着便于本地区适用的各类教具,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也就是说,教学仪器设备的发展,由原来国家的大一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对整个教学工作是不利的。因为,统一的教材,需要相对统一的教学仪器设备与之配套,这样才能便于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规范教学仪器设备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要有相关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起来。在刘济昌的运筹下,全国教学仪器设备工作走上了联合试制的道路。所谓联合试制,就是在教育部领导下,把生产同一品种教学仪器设备的厂家召集起来,经过讨论协商,就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型号、标准达成一致的意见,然后各厂家均按达成的统一标准进行生产。这项工作,就我曾参加过的活动来说,持续的进行了十年(由1970年直到1980年)。
1980年,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由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于1980年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教学仪器设展销会。此举意在通过市场的运作方式,满足各地各类学校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这场展销会盛况空前、气氛活跃。
经过了十年的联合试制,全国也涌现出了一些熟悉教学仪器设备,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教育部领导审时度势,决定成立能承担教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制定的专业队伍。自此以后,制订技术标准(简称“订标”)工作就有专业组承担,生产教学仪器设备的厂家退出,不再参与产品订标工作。我记得成立的专业组有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小幼组等。
这些专业组成员的来源有厂家的技术人员(但他们不代表厂家)、学校教师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
1981年,成立各种专业组,开始了紧张的订标工作,大约过了4年,到了1985年,在四川省乐山市,刘济昌主持召开了全国教学仪器订标工作总结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教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一波任务已经完成。会议的任务转向了新仪器设备的订标以及老旧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的修订。从数量上看,每年陆陆续续有些标准出台,不再出现大规模、集中订标的局面了。
从1970年到1985年,我国建立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新体系。与“文革”前的教学仪器设备工作相比,无论是在品种上、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是过去教学仪器设备工作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电学方面,生产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品种,如教学示波器、学生示波器,与这两种仪器配套的有教学信号源、学生信号源。还有三相感应电动机原理说明器、可拆卸感应电动机模型、无线电组合教具、晶体管超外差收音机示教板、逻辑电路示教板等。在光学方面,增加了物理光学方面的演示装置和学生分组实验装置,如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光的衍射实验装置等。在力学方面,新品种有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气泵等。在热学方面,研制开发的力度不够,气体三定律的演示、分组实验装置到1985年还有没生产出理想的产品。
问: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与配备是由学校提出来的,还是由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的呢?
答:教学仪器设备唯一的标准就是教材。教材规定了需要哪些教学仪器设备,我们就要求配备哪些。至于学校配置的数量,在1985年召开的乐山会议上,我们集中的讨论过一次。过去有“三类校”(一类、二类、三类)的提法,配备标准也分一类、二类、三类,我们觉得这样太不科学,在乐山会议上就提出要坚决地抛掉“三类校”的提法,并把配备标准和学校水平分离,标准是标准,学校是学校,这两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新制定的标准不叫“三类标准”,而是分为基础标准、一般标准、较高标准。这样的话,就跟学校就没关系了,学校有财力就按较高标准配,没有就按一般标准配。我们单位一直坚持这3个标准,但这也是根据学校的规模、实验室的条件决定的。这样影响和效果都特别好,从此“三类校”的名称就没了,1985年以后再没有人提。
四、对于现代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看法
问:据了解,您也参与了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引进工作,请结合具体实例跟我们谈谈这里面的故事。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兴起过电教热,书写投影仪、语言实验室大行其道,火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90年代,初级的计算机产品也引入国内。香港文汇公司的苹果型计算机,国产的中华学习机等,北京市都装备过。这些产品都作为师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练手的产品,很快就淘汰了。后来,能显示汉字的计算机及外设打印机的出现以及因特网的使用,才使计算机真正普及起来。
今天,是信息技术空前活跃的好时代,对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同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是大有可为的。美好的前景,正期待着年轻人开拓、创造。
问:在您看来,3D打印技术与设备在教育领域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学校师生可以如何应用?
答:我觉得3D打印做好了,经济效益是很高的。过去的心脏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它是由一些拼装在一起的铜模具灌注塑料成型的,早期还有石膏材质的。现在有了3D打印技术应该比较容易。3D打印是根据数据一层一层的制作模型,跟原来的不一样了,一会儿一个人的头像就能做好。那心脏能不能这么做呢?我想肯定是可以的。我认为这在今后教具的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3D其实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应用,3D技术为计算机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特别期望有群体或者机构钻研这方面的事情,也应该有相关方面的组织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
致谢
王庚老师亲切和善、言语幽默、做事严谨,为我们的采访精心准备了很多材料,在此次采访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我们对王老师在采访过程中以及在口述史文章编写与修改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