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2015-11-25陈桂华胡胜郭伟民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20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学校

文 陈桂华 胡胜 文 郭伟民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文 陈桂华 胡胜 文 郭伟民

一、学校概况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始建于1982年,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发展为现有95个教学班、近4 000名师生,在全国、市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完全中学,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办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初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与管理思想先进、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教师队伍,构建了规范、开放、多元和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多媒体被引入所有教室及会议室。早在2003年,我校就将所有教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配有计算机、电视、实物展台、投影、音箱等全套设备,并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维护。2010年将原来的投影改成52寸液晶电视,后在南校、北校和本校更换了102套多媒体触摸一体机,这些设备的改进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实效性。我校还拥有多功能会议室3个,现代化多媒体报告厅1个,能够满足日常各种会议需求。

学校建有高标准的计算机机房,除了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之外,还在此开设相关选修课,并用其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的不断尝试。校园的高速光纤网和无线网覆盖各教学楼及办公楼的高速宽带网络,在校内任何地方均可自由方便地上网。

学校建有四讯道专业级演播室1个,教师讲完课后就可以直接拿到已经采编好的光盘和录像带,这样专业级的演播室为拍摄各级各类公开课和举办各种活动提供了专业场地和便利条件。

图书馆也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些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查阅各种资料。而且,学校为所有一线教师及需要的职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装备,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一个地方无线上网,从而大大方便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及其他教学活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室外建有大型LED电子显示幕,有效地宣传了学校的形象,展现了学校的风采。校园电视台采录编设备齐全,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硬件保证。

为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高中新课标的实际需求,我校建成了多个数字化实验室,本校区建有理化生3个数字实验室和电子显微镜室,南北校区分别建成1个综合性数字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运用实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适合于中学理科新教材,能够完成新教材要求的数字化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实验。

2.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

(1)网站建设。学校的网站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建有自己的网站,内容日趋完善,功能日趋多样化,现分为校园外网和内网两个部分,外网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展示全校师生才能、加强对外联系的阵地,设有学校概况、学习园地、师资建设、对外交流、在线应聘等栏目,信息更新及时。各部门都分设管理员,负责稿件的收集和审阅。内网必须凭账号密码登录,涉及校务公告、教务管理、教师论文、常用信息等内容,方便本校教师及时了解学校各种信息。

(2)校园电视台。我校校园电视台建于1993年,每周播放20分钟,内容主要为校园新闻以及和学生相关的专题节目。电视台人员以学生为主,专业教师做指导,从前期策划到拍摄、采编、录音、特效等后期制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目前已经播出259期。随着电视台各种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学生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也日益精良,特别是在2007年我校演播室投入使用后,更有了让学生充分施展能力的舞台,借助于演播室的触摸屏等先进设备,特别增添了“读报知天下”栏目,节目形式新颖,让师生耳目一新。

(3)数字图书馆及电子期刊阅览室。我校为学生电子阅览室150台计算机安装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如图1所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适合学生浏览。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中关村中学电子期刊阅览室,既有配合各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期刊,又有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全员综合素质的课外阅读辅助期刊,为师生阅读提供了充足内容。

图1 学校中学网络阅览室

(4)校网VOD点播系统。我校VOD视频点播系统建于2008年初,VOD服务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源,并且为了促进教学交流,还随时将校内各科优秀的课堂实录上传至服务器,校内各类活动,校园新闻、多元文化艺术欣赏等校内自制的视频资源也随时上传,以供广大师生查看交流。

(5)资源库建设。我校于2003年购买了中央电教素材库,教师可以随时从校内网高速下载各种音频、视频、动画、文字等素材,还陆续购买了各学科优秀的课件光盘、教学光盘等,为教师制作优质课件、上出优质课提供了充足的软件资源。

(6)CMIS学籍管理系统。从2003年开始,我校教务处开始逐步使用CMIS学籍管理系统,随着该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教师操作技术的日益熟练,我校全部学生学籍实现无纸化管理,教务工作更加便捷轻松。

(7)高中课程管理系统。随着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条件的不断完善,从2007年秋季以来,我校师生借助于高中课程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复议、再认定等,基本实现了学生课程、学分的电子化管理。

(8)网上阅卷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依托,实现客观题自动阅卷,主观题网上评卷,让学生模拟中高考考试模式,与中高考零距离接轨。网上阅卷自动屏蔽考生信息,确保阅卷过程客观公正,自动登分、加分与统计分析,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误差,确保统计分析的质量。

(9)选修课选课系统。高中新课改以来,学校开设的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每个年级都有20多门,通过选课系统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报自己的课程,自动编班。

(10)信息发布系统。主要目的是推广新的教学改革,将本校优秀教师教学过程的高品质记录和学校现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以高可控、易管理的系统进行播放,达到对学校内各班级、办公室及相关区域的覆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11)数字校园系统。利用全方位的信息手段,如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发布信息、办公管理、处理日常事务等,可以极大提高办公效率,提高办事能力;多媒体教学移动终端是基于智能操作系统的平台,教师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与显示设备连接,进行交互多媒体教学和演示,可以取得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作品工作室。我校学生依托信息技术课堂创作的信息技术作品,在海淀区课堂作品评比中获得很多奖项,为了创造更好的学生自由创作的条件,特设立计算机作品工作室,配有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在这里利用网络,发挥特长,创作更好的作品,更好地提升信息素养。

3.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1)以各部门领导为主,负责相关管理监督工作。为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各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园信息化项目领导小组,人员分工清楚、责任明确,流程合理,监督控制有效,针对项目实施的不同环节制定不同的对策。

(2)以信息技术教师和电教处教师为主,负责相关技术工作。我校班多人多,各种信息化设备繁多,任务繁杂,为保证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作,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我校现有以范国庆主任带头的信息技术教师及电教人员共14人,分别承担着信息技术教学、校园网管理维护、学校多媒体设备管理、机器维修、各种公开课及活动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多元文化欣赏节目制作、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和培养学生记者等工作,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为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

(3)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我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在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从1999年开始,坚持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为教师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从计算机操作到常用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应用,经过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现在我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熟练应用网络下载各种教学资源,独立制作教学课件。除了信息技术培训之外,也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提高。2008年,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何克抗教授为全校教师作了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专题报告,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打开了思路。利用继续教育工程推进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提高,2005年,全校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让教师不只是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更要让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且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2009年,我校利用3个信息技术教室和1个电子阅览室分批次为近400名教职员工完成了北京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让教师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4)以一线教师为主,将教育信息化有效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稳固根基,我校现有教职工337人,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达到10%,另外我校有特级教师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1人,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它已经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效益,切实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我校积极开展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等主题的校园公开课活动,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研讨以及对公开课的听课评课等环节,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和改变,探索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如何使教学更为高效。更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地理教师的《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北京市级公开课,已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该课正是利用网络教学的代表。还有师生共建主题网站,让信息化不仅服务于教育教学,更是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

三、学校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学校搭建媒体平台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培养学生的效率,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利用媒体平台的校本课程、学科教师的备课、授课、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等。立足学校实际,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课外活动建设等方面梳理了学校搭建的媒体平台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校教师积极探索提升媒体平台利用效率的途径,力争实现现有媒体平台合理、高效利用。

1.利用媒体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走向多极化,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也在冲突,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融合,文化生态系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希望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了解自己的文化,明白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信息技术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搭建了平台。

学校课程研发小组积极思考,结合学校媒体平台,提出利用媒体平台开设“多元文化欣赏”课程,通过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每天向全校师生播放5分钟的视频,至今已播出千余集,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与流行文化皆有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皆纳入视野,兼顾时效性与学科整合功能,紧贴学生的日常生活。

2.利用媒体平台促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校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在学校培训和教师自学的支撑下逐步提升,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教师而言,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在于:查阅资料方便备课、课堂中替代黑板做一些演示、教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从教学本质分析,多媒体技术起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受到时空限制时的实物再现、微观世界展示、宏观世界的微观化展示等其中重要作用。利用媒体技术做学科试验展示和进行学科试验,引导学生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理解学科知识本身,在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相关的思想、方法和精神等。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学校选修课程是开放的课程,其信息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选择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媒体平台能为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海量的资源,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试验和体验的场所,利用媒体平台的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用其独有的优势提升选修课程的教与学的效率。

图2 数字显微镜室

3.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

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我校的学生课外活动十分丰富,如机器人社团、天文社团等多个学生活动社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如天文知识、C语言等,并有创造性的制作自己的学生产品,积极参与到各类别各个等级的专项比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4.利用媒体平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学生管理,提供教学资源服务。为了方便各教育教学职能部门对学生的综合管理,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建立了学校管理集成平台,一是方便学生将相关信息上传到资源库中,二是方便教师进行相关管理。

(2)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教学处、教育处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管理邮箱,及时通过邮箱发布相关的教学要求和任务,同时及时回收教师需要上交的材料,这样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科研管理。学校教科研中心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科研信息,为教师提高科研成果推荐等服务,同时提供各种科研培训、交流信息,促进学校教师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管理。如在某次全校或全区测评后,如何通过比较肯定学生的优点、克服不足,媒体技术能给出直观形象的分析。

5.利用媒体平台实现“自我展现”

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为了搭建这个舞台,学校主要利用了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等媒体。如利用周四班会时间展示学生的达人秀、播放校园新闻;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如元旦晚会、体育文化节等展示学生才艺;利用专题片介绍学生中发生的热点;利用网络展示学生的各种成绩等等。

学校不但重视学生,而且十分重视教师的风采展示。学校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表现优异的教师,学校通过学校大屏幕、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如“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教师、区优秀教师等,同时及时报道学校教师在各个方面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如海淀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班主任培训会等。

四、问题与反思

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日益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模式,为学校实现高效管理提供了先进手段,但是在这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1.缺少高屋建瓴的长期建设规划

在学校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而学校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使用周期长,加上学校建设时间一般在假期为主,导致建设的后置性。加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团队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而缺少理论高的研究团队,对整个建设提出富有高屋建瓴性的中长期建设规划。

2.人员配备不足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辅以电教教师等,这些人员在学校中一般“地位尴尬”,要负责任教信息技术课程,更多的精力用来学校信息化方面的维护工作,而人员短编,导致这些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在教学方面,很难有精力研究;在信息化方面很难有时间学习,导致两方面都不是很精深,给相应的教师评职工作带来困难。信息化建设的团队没有时间参加高端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就没有一个高端理念的研究团队来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3.资源利用不充分

我校在硬件资源上使用较充分,但也无法避免部分硬件设备在项目立项之初是满足需求的,但是经过整个项目的前期立项到后期建设完成,则出现了硬件资源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情况,这里缺乏硬件厂商对硬件建设中的及时升级及应用指导。如何发挥设备资源的最大应用价值,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五、结束语

根据我校制定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不仅积极争取条件更新我们的信息化发展的硬件的设施,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培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升个人信息化设备硬、软件的使用水平。通过参与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不仅积极梳理了我校已有的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经验,同时我们也积极思考了其中的局限与不足,思考了改进的方案,并积极实施,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一些进步。我们坚信,根据课题组课题研究目标的设计,只要我们坚持研究下去,我们将取得更多更有效的经验,从而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有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信息

陈桂华,硕士,中教高级,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胡胜文,本科,中教一级,电教科技中心主任助理。郭伟民,本科,中教一级。北京市中关村中学,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学校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