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链遇冷

2015-11-25单素敏王辉辉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冷链全程物流

单素敏+王辉辉

工人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搬运水果

2015年10月20日凌晨4点,天还没有大亮,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是人声鼎沸、车马喧嚣。

作为北京市著名的“菜篮子”,据称,这里日均车流量超过3万辆次,每天有3.2万吨蔬菜水果、3000多头生猪、3000多只羊、500多头牛以及1800多吨水产品在往来交易。

然而,本刊记者在新发地市场发现,一些理应被冷藏的生鲜产品,却并没有被妥善对待。

无论是蔬菜水果露天交易处,还是肉类、冻品交易厅前的停车场,目力所及,停放或进出的全是盖着棉被的高栏卡车、厢货车、面包车甚至三轮车等普通车辆,几乎看不到什么冷藏车。

卸掉了座椅的面包车内,生肉与熟食用不同的塑料袋包装着,同蔬菜、水果堆放在一起。

在猪肉交易大厅内,上百个摊位的猪前排、猪臀尖被码放在柜台,和厅门口被放在地面上等待分割的肉一起,散发着并不清新的气味——即便是在北京深秋,气温低至10℃以下的早晨。

而大抵相似的场景,在全国大大小小共计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农产品从新发地出库之后,可能直接进入超市或餐馆,但多数时候都会被拉往北京其他区域甚至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等更远的地方,然后经过二级、三级,乃至更多层级的批发市场,才会进入当地的终端销售环节,待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已不知转了多少手。

长途运输加上多次装卸,以及消费者的揉捏、挑拣,一些易腐的果、蔬、肉、蛋等食品不仅新鲜度会打折扣,卫生状况也会打折扣。

其实,谁都知道,采用全程冷链是保障食品品质,降低产品损耗的最佳方式。可是在中国现有的客观条件之下,很难达到。

“要不要全程冷链、怎么做全程冷链,在很多时候是个既要算经济账、也要讲究技巧的事情。”北京众德物流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链专家李万秋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冷”现实

根据《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8577-2012),冷链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肉类、水产品、冷冻饮品、乳品、果蔬花卉、谷物、速冻食品、药品及其他特殊物品如胶卷、化妆品、生化制剂等。

其中,由于食品种类众多,相应的温度要求又各不相同,冷链流程复杂,再加上脱冷的后果一般不像药品等特殊商品那么严重,监管相对不严格,因此在中国,食品冷链需求最大却又最容易出现断链。

由于不同食品对于温度变化敏感程度不同,冷链物流又可以分为超低温、冷冻、冷藏等几种形式。

比如要想保持金枪鱼肉的良好品质,储运、销售过程应始终保持在-55℃的完整冷链中;冰淇淋在-22℃库温下保存才不会变质,种类不同,要求的温度也会相应变化。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会汇总的一份《2014中国冷链物流标准目录手册》显示,现行与冷链物流相关的各类标准共有近200个。

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曾公开评论称“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目前对于冷链物流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还是空白”。

实际上,如前所述,本刊记者在新发地所见的一些肉类的运输、存放均不符合《鲜、冻肉运输条件》(GB/T 20799-2014)这一国家标准。

距离新发地6公里远的北京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友谊)西南郊食品冷冻厂,情况也大致相同。上世纪80年代创建时,东方友谊仅被作为国家储备肉与北京市储备肉定点储备冷库,并没有交易功能,因此,尽管如今已是北京最大的水产品、肉制品批发市场,这里成箱的冻肉、水产也只能在露天环境下完成出入库的装卸,无论寒冬酷暑。

这些不按规范装卸、运输的冻鱼冻肉路上化了怎么办呢?

一个正在进货的面包车主认为这个担忧有些多余。“不会化的,两天都化不了!化了也没事,反正回去肯定还要再冻上的,看不出来。”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然而,细心的消费者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比如,在超市里买到的速冻水饺出现了裂缝、冰淇淋有明显奶油析出后二次冰冻变形的痕迹、肉制品在保质期内却已变质等,这些现象几乎都与食品在冷链配送过程中断链、脱冷有关。

而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的蔬菜水果,因为普遍缺乏冷藏设备和相关技术处理,损耗非常惊人——中国目前果、蔬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每年的腐损率高达20%~30%,同样也居世界第一。这个损耗量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果蔬基本需求,折算成经济损失大约上千亿元。

全程如何冷链

消费群体对优质、健康食品的需求量在增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加大,农产品、生鲜电商崛起等种种因素叠加,使得2014年以来,冷链物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生鲜电商公司也越来越注重“全程冷链”的打造与宣传。

只是,由于类似蔬果批发这样的分销模式,食品从产地到餐桌要经过众多环节,其间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规范,“全程冷链”就极有可能变成“伪冷链”。

理想状态下的全程冷链是什么样的?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水果市场,蕉农在搬运香蕉。广西通过采取拉长香蕉成熟期、发展冷链物流等多种举措,推动香蕉流通,保障蕉农利益

2015年10月2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跟随生鲜电商沱沱工社的物流车辆,近距离观察了一次全程冷链的演示。

上午10点,沱沱工社位于北京平谷区马昌营镇的有机农场里,负责采摘的农场工人将两箱大葱搬进了预冷车间,并开始做第一步的产品检查和筛选。

因为准备装货,为保证敞开车门的厢内温度也能达到0℃左右,停放在门口的冷藏车温度被调至-5℃。

100多箱冬瓜、油菜等包装好的蔬菜装车完毕之后,就被拉往顺义的仓储配送物流中心。在这里,它们将和其他肉禽蛋奶、海鲜水产、粮油副食一样,经过一系列到货验收流程,然后根据各自温度要求被放置在不同温区。

接下来,工作人员会按照系统自动拆分的客户订单,从各个温区内拣选货品,一一扫描出库,在封闭环境下完成装车,然后载往分拨中心。

接下来,多温联运的中转车会将产品送至配备冷链设施的各个配送站点,等待生鲜配送员取货,完成最后的送货上门。

“为了保证产品在最后的配送环节不脱冷,我们自己改装设计了一款冷藏三轮车。”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位于北土城附近的安贞西里小区配送站,本刊记者看到,这款特制的电动车厢体内壁可放置最多9个蓄冷剂。

刘宇说,借助车辆本身的保温效果和产品包装内的冰袋或蓄冷剂,希望能为“最后一公里”上个双保险。

高昂的成本

在沱沱工社位于北京顺义的仓储中心,有冷冻、冷藏、恒温、常温4个不同温区,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8~-23℃(存放冻肉、水产)、0~4℃(存放水果、蔬菜、乳制品)、5~10℃(存放蛋类、巧克力等)和25℃以下(粮、油等预包装食品)。

此外,沱沱工社还即将上马“全程新鲜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商品的在途状态及在途温度。

刘宇告诉本刊记者,全程冷链及其背后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使得沱沱工社产品年均损耗率降至5%以内,“这接近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代价必然是有的。

“自建冷库、自营配送、人工、车辆、设备等尽管令我们每单的物流成本从50多元降至30多元,但这在行业内仍然很高。”刘宇说。

事实上,巨大的投入让全程冷链成了生鲜电商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业内,实施标准的全程冷链的企业非常少,“断链”往往是中国冷链的常态。

李万秋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就路途运输环节,以一辆载重8吨的东风冷藏车为例,冷链运输蔬菜的冷藏车温度需要保持在1℃~5℃,如果全程控温,每100公里比不开冷机多消耗5升汽油,折算成当前油价,约30元左右。

如果再加上建设预冷库、购买冷藏及保温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会比普通物流成本高出一倍以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坦言,成本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民众不愿意为冷链产生的附加成本埋单。

“在中国,民众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质量的敏感度。”秦玉鸣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重重阻碍

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在业界看来,冷链之所以遇冷,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过于分散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商品分销模式。

“种植端的分散和消费端的复杂,决定了中国很难像国外一样推行全程冷链。”李万秋告诉本刊记者。

例如,海南岛有400万~600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但大部分都分散到个体农户种植管理。他们既没有产地预冷的意识,也不愿意花钱建设专门的预冷仓库。一般都是在田间采摘后,低价卖给当地的蔬菜收购商。然后由收购商根据北方各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决定蔬菜的去向。整个过程既没有计划,也不需要太过在意产品质量。

而在美国,蔬菜一般是大规模、大面积种植,以订单农业为主。一般在每年年初,蔬菜批发市场就会跟农场主签署订购合同,双方就蔬菜的品种、数量、价格、质量要求、包装形式等达成协议。     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场主根据订单决定蔬菜的采摘量和去向,并且要确保产品质量。

在消费端,与欧美、日本等习惯食用生鲜食品不同的是,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更加复杂,烹饪手段也更加多样。

中物联冷链委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在欧美国家,85%以上的食物是生鲜食品。

而易于贮存的冷冻食品和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显然更受中国人喜爱。来自中国冷链物流网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的速冻食品厂有2700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此外,中国复杂的商品分销模式也是导致冷链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间环节复杂,终端销售环节数量多、规模小、难以监管,是中国商品分销模式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弊端。”秦玉鸣对本刊记者说。

陕西省礼泉县前山村,两名妇女准备将葡萄放进冷库

在中国,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往往要经过多级交易市场,最终大多数通过社区的农贸市场或社区小超市进入千家万户,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大型超市和便利店销售。

“中国大陆只有5%左右的蔬菜是通过大型超市或便利店卖出去的,而在台湾或者国外地区这个数字是85%~90%。”秦玉鸣说。

通过生鲜电商销售的比例更小。

这种分销模式下,下游的节点众多而且分散,给政府的质量监管和安全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最终导致中国冷链断裂的常态。

冷链要不要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应该完全用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冷链行业。

“一些附加值很低而又对温度不太敏感的商品,短期内很难实现全程冷链。”秦玉鸣表示。

李万秋则认为,中国有很多“土”方法,虽然不及冷藏车,但也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比如在果蔬运输的过程中,不一定要用冷藏车。与肉制品、奶制品和冷冻食品不同,果蔬对温度相对不敏感,而且稍有变质,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很容易被消费者察觉,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更重要的是,由于产品附加值低,果蔬的生产地很少有预冷设施。

“在源头没有预冷的情况下,后面的运输使用冷藏保温车,反而会导致更多蔬菜更快地变质腐坏。”李万秋说。

据他介绍,蔬菜装车时一般都会留有专门的散热通道。这样,车辆从南方一路往北,刚上路时,南方温度高,车辆在行驶中带起的自然风,将蔬菜自身的热量慢慢散尽。到了北方,随着温度的降低,再蒙上帆布、棉被等进行保温。

“从上海到北京,大概需要24小时,这种方法可以将蔬菜的温度变化控制在1℃左右。”李万秋说。

他还透露,目前北京市场上80%~90%的哈密瓜都是普通车运输过来的。“为了保证哈密瓜不腐坏,一般在其六成熟时就完成采摘,然后运往北京。这也是大部分哈密瓜看着熟了,口感却不十分好的原因。”

而冷藏车运输的瓜果一般是九成熟时采摘,口感自然要好一些。

当然,同样是从新疆运送20吨的哈密瓜到北京,冷藏保温车运输的成本是3.5万~4万元,而普通车运输只需要1.5万元,节省了一半多。

猜你喜欢

冷链全程物流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
世园全程票再增新通道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手工制鞋全程LOOK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