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5-11-25李宏明
李宏明
一、教材分析
“交通运输”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标要求为“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在结构上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选择”,主要介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类型、不同交通运输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第二部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介绍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以及铁路命名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校八年级学生主要来自城区,大部分有远途出行的经历,对现代交通工具并不陌生,但鲜有远程独立出行,因而对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交通运输工具并没有深刻认识,更谈不上熟悉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学生在八年级《地理》上册前三章内容中,已经学习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地形地势、气候类型及特点以及河湖分布等内容,已有分析铁路干线东西部布局差异原因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鉴于上述分析,本课设计主要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把学生积极引入熟悉的情境中来:在导入时展示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引用扬泰机场、扬州港、HBS城市公交等生活中常见的图片;通过学生讲述自己出行经历、分析广东客人来我校选择交通工具和热点新闻“庆丰包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介绍高铁发展概况时,播放近期规划、建设并在扬州新闻中播放的“扬州高铁建设”等。教学活动中,既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又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交通运输及其选择。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铁路干线东西部布局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和加工信息、分析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全国各种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别是高铁的布局发展,增强学生对祖国、社会高度关注和深厚感情。通过运用系列乡土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分析
教学重难点: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师准备:设计本课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在黑板上画出主要交通枢纽。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回忆出行经历,搜集青藏铁路以及高铁发展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扬泰机场、扬州港、扬州火车站、HBS公交车以及管道运输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交通运输的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列举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活动:同学们去过哪些城市或地区?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最近,广东中山某初级中学连续选派五批教师到我校参观和跟岗学习,广东远在南部沿海,你知道他们是乘坐什么交通运输工具来扬州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连接互联网,打开百度“地图”,在起讫点输入“中山”和“扬州”,并进行搜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分析,比较乘坐汽车、火车、轮船与飞机的差异,并从运量、运速、运价等方面说出各自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亲身经历说起,创设有话可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积极把网络引进课堂,丰富教学方法,体验互联网对课堂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如有一位武汉市民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庆丰包子铺”吃早餐的事情后,也想去北京庆丰包子铺品尝“习大大套餐”,但是第二天要上班,所以得早上出发,晚上回到武汉,你能不能给他提点建议,帮他圆了这个“包子梦”?
学生活动: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介绍京广高铁情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庆丰包子铺”吃早餐的新闻资料。
设计意图:引用热点时政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过渡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内容上来。
教师活动:人们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根据下列情况,为这几位旅客出主意。①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②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③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补充。
教师活动:根据表1中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补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远距离、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适宜选择航空运输;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距离较远,多选择铁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情境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承转过渡: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已构成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主要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图及其运输量比重饼状图,引导学生说出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各省人均工业产值图等,引导学生思考东西部铁路线分布差异,并小组讨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归纳最优答案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及时复习巩固前几章学习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感知建设青藏铁路的艰辛与不易。
教师活动: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上,突出“京沪线”、“湘黔线”、“兰新线”,引导学生说出这三条铁路线命名的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标注主要铁路枢纽(课前板图),在积极举手的学生中,先后选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按照教材提示,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粉笔连接有关铁路枢纽,描绘出东西向主要的铁路干线和南北向主要的铁路干线,并向学生介绍所连线描绘的铁路线的名称及来历。
学生活动:两位学生先后在黑板上板图,其余学生在教材上描绘,并对两位同学的板图踊跃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板图,使学生明确各枢纽的相对位置,各铁路线的长短与方向,对主要铁路干线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通过板图使学生明白板图是一个地理人的应有的重要素养之一。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高铁的资料。
学生活动: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各条高铁线的知识。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新闻“扬州高铁规划”。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讨论高铁对扬州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网络搜集有关高铁的资料,一方面锻炼学生查找、搜集、整理、归纳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交流,展示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观看视频,思考扬州的高铁发展与规划,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这节课引用大量乡土案例,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填绘出“五纵三横”等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对祖国、家乡的情感也在活动中不断升华,三维目标较好地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专家点评:本节课的总体感受是教师备课充分,编排合理,善于引导,适时肯定,师生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多,教学反应良好。教师没有囿于教材的限制,充分结合现代社会的庞大信息,科学有效地补充大量内容丰富课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时效性、开放性。尤其是介绍中国的铁路布局时,没有受制于教材中多年以来一直强调的“三横五纵”铁路线布局,而是大胆以现代高铁的发展为亮点,重点介绍扬州高铁的发展前景,不仅使学生对现代交通发展刮目相看,也对家乡扬州的发展充满憧憬。教师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模拟运用、交流生活实例等多种形式,不仅让学生获取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重点培养学生将地理融入生活的能力,彰显地理教育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初中地理学科基地负责人 蔡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