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源于新西兰《Te Wh a riki》的叙事性评价方式
2015-11-24毛治平
毛治平
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学习故事,近年来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并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很多幼儿园中推广。随着新西兰和中国幼教界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习故事”也受到了中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来源于新西兰幼教课程大纲《Te Wh a riki》。
《Te Wh a riki》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学习故事的撰写也是与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有关,撰写学习故事是一个倾听儿童和所有人声音的过程,是一个儿童、教师、家长合作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关注、支持、分享儿童学习的过程。学习故事属于儿童,属于老师,属于家长,属于每一个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人。
《Te Wh a riki》和学习故事引导新西兰的幼儿教师们从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理解学习、理解发展,引导他们认识到转变是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参与文化实践、使用文化性工具实现的。这些思想上的转变也带来了实践层面的转变。例如,将每天的教学实践从完成预设教学计划的过程,转变成在一日生活所有环节中不断“注意—识别—回应”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的过程。
《Te Wh a riki》:是新西兰一系列幼儿教育改革和社会大讨论的产物,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是开放的。
“Te Wh a riki”这个词来自毛利语,意为“编织而成的草席”——把新西兰国家幼教大纲比喻成“编织而成的草席”,喻示着,它是为所有儿童、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存在的,它可供所有人“站立坐卧”。作为“草席编织者”——教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和创造草席图案。“编织的过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可长可短,没有完结、没有固定的边缘。
第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颠覆了过去的儿童观、幼教观。
《Te Wh a riki》正文的第一段明确提出了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宣言。
“此课程是建立在以下理想宣言上的: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这段话是《Te Wh a riki》的心脏,也是所有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实践者。他们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是为终生发展做准备的,而不是狭义地为进入小学而准备。
第三,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倡导蛛网式课程模式。
世界范围内,小学课程基本是进阶式的,传统的幼教课程重视的是为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宣言,颠覆了这些传统理念,在《Te Wh a riki》中提出了四大教育原理和五大发展线索交织的新课程模式,类似蛛网的编织结构。大纲重视儿童成为终生学习者所需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把课程发展视为一个倾听和尊重每一个人的声音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讨论以及“编织草席”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每一个人”不仅包括专家,也包括所有的幼儿教师、家长、儿童,还有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
《Te Wh a riki》提出了四大教育原理。
赋予力量(Empowerment/Whakamana):幼儿教育课程赋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整体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Kotahitanga):幼儿教育课程体现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
家庭和社区(Family and Community/Wh a nau Tangata):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系(Relationships/Ng a Hononga):儿童在与他人、所处环境和事物间建立的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
这四大教育原理被视为“编织草席”必需的材料,它们需要和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以及相应的各领域发展目标编织在一起,这样才能织成一张可供所有人站立的草席。在《Te Wh a riki》中,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主要描述的是儿童的学习、发展的状态和感受,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Welling—being / Mana Atua):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保护和促进。
归属感(Belonging/Mana Whenua):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有归属感。
贡献(Contribution / Mana Tangata):学习机会是公平的,每个儿童的贡献都受到重视。
沟通(Communication / Mana Reo):儿童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得到促进和保护。
探索 (Exploration / Mana Aot u roa):儿童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
《Te Wh a riki》期待着教师们将四大教育原理与五大发展线索和目标编织到幼儿机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允许幼教机构和教师们在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如果说《Te Wh a rirki》是一张供所有新西兰儿童、家长和教师站立的“草席”的话,那么,每一个幼教机构每天所编织的就是一张符合自己机构、所在社区和家庭、所有儿童和教师群体特点的“草席”,一张有独特图案、供自己机构中所有成员(儿童、家长、教师)站立的“草席”。换句话说,《Te Wh a riki》不是一种对具体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框架,期待每个幼教机构创造出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点的课程。
《Te Wh a riki》颁布之初,新西兰政府就意识到,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式是《Te Wh a riki》能否真正在幼教机构中实施的关键。新西兰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也认识到,评价不是测试,而是与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他们认为,教师需要改变已有的建立在对儿童进行“客观”观察基础上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做的是去倾听,倾听儿童的心声。于是,以《Te Wh a riki》编纂者之一Margaret Carr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始寻找一种对儿童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一种能体现《Te Wh a riki》的四大教育原理(赋予力量、整体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方式。“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就是Margaret Carr教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的灵感。
《Te Wh a riki》的核心教育理念受到了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Margaret Carr教授研究后发现,故事可以捕捉学习的复杂性,包括对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等内容的捕捉;它可以体现学习的情境性,能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与认知、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还能融入儿童的声音,能强调儿童参与和文化。于是,她提出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本文整理自周菁、温迪·李《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