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2015-11-24肖贵阳马俊松
张 真,肖贵阳,马俊松
(云南润滇节水技术推广咨询有限公司,昆明650000)
我国牧区水利是在建国以后50多年间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开辟缺水草场或无水草场,解决牧区牲畜饮水开展的牧区水利建设和在草畜双承包体制下,重点发展以水为中心的家庭灌溉草库伦、增强畜牧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两个阶段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逐步推广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主要围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加强饲料基地、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建设,增加牧草供给能力”的建设内容,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规模化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着力解决牧区的水问题和草问题。
1 概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维西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隅,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端,东经98°54′~99°34′,北纬26°53′~28°02′之间,平均海拔2340m,多年平均降雨量1223.2mm,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0mm,年均气温在10.9 ℃~11.9 ℃之间,多年平均风速1.3m/s,无霜期245d。
维西县草山草地区面积18.76万hm2,其中开发后用作牧地1.37万hm2,未经开发的自然草山草坡面积17.39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7万hm2。畜牧业是维西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是高原半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维西县境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水系,金沙江在境内流长只有10.07km,是东部边际过境客水。澜沧江由北向南进出县境,境内流长153.9km,水能资源丰富。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维西县现有饲草料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地,农副秸秆少,由于牧区气候寒冷、耕地少、农作物品种单一,复种指数低,产量低,牲畜冬、春饲料缺乏严重,同时项目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又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牧区节水灌溉,建立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项目区自2009年以来连续实施小型农田建设,在节水灌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项目区发展饲草料节水灌溉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项目建设
本项目建设内容:建设牧区牧草地节水灌溉项目区745.67hm2,项目区位于维西县维登乡、中路乡、白济汛乡,共分为6个灌区,区内作物种类为玉米、小麦、荞麦、土豆、青饲料和绿肥等饲草料作物。项目区共修建6个取水坝,修建管道133.562km,新建300m3水池1个,100m3水池6个,50m3水池17个,沉砂池6个,给水栓3184个,水表87个,闸阀154个,阀门井161个,减压阀10套,补气阀6套,修复渠道5.575km。
根据SL334—2005《牧区饲草料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0.33万hm2以下为小型工程,本工程的工程等别为V等,主、次要建筑物等级均为5级。项目区供水水源均为山溪径流,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等于85%。
4.1 工作制度
为减少系统总供水管网投资,同时便于作物的种植,采用多出水口同时出流的分组轮灌方式工作。根据轮灌组编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每根干管作为一个独立的灌溉系统,一次灌水延续时间22h。
4.2 管网设计流量
管网流量计算顺序按给水栓—支管—分干管—干管进行。
4.2.1 给水栓流量
按种植单一作物计算,给水栓设计流量如式(1):
式中 Q设为灌溉设计流量(m3/h);η为灌溉水利用系数;t为每天灌水时间(h),取22h;m为设计净灌水定额(mm),取24.8mm;A为系统设计灌溉总面积(每个给水栓的控制面积)(m3);T为设计灌水周期(d),取8d。
4.2.2 支管流量Q支
支管流量Q支等于其所控制的给水栓流量之和,支管流量Q支的计算如式(2):
4.2.3 分干管流量Q分干
分干管流量Q分干等于其所控制的支管的最大流量Q支。
4.2.4 干管流量Q干
干管流量Q干等于其所控制的支管的最大流量Q分干。
4.3 管道系统布置
4.3.1 取水构筑物(取水坝)
为使管道能够正常取水,在部分管道首部共布置取水坝6座,采用M7.5浆砌块石挡墙式取水坝,溢流坝坝体表层包裹C20混凝土护面,最大坝高2m,坝长8~14m不等。
4.3.2 管网布置
4.3.2.1 给水栓位置
田间灌水系统由给水栓放水至田间灌沟灌溉,根据灌水沟沟距,给水栓在支管上每隔40m布置1个给水栓,每个给水栓控制面积0.25hm2。
4.3.2.2 支管布置
支管基本沿等高线布置,支管行距根据地形及灌水沟长度确定,大致为50m。
4.3.2.3 干管、分干管布置
干管、分干管沿地势较高的位置布置,支管与分干管尽量垂直布置。
4.4 管材比选
管材选择本着安全、可行、经济的原则和在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尽量减少管材类型,经综合比选,本工程干管、分干管、支管均采用PE管。
4.5 管网水力计算
根据GB/T 20203—2006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项目工程设计末级支管以轮灌的最不利管路管网水力计算。
4.5.1 管径选择
管径按式(3)计算:
式中 D为管径(m);Q为流量(m3/s);V为流速(m/s)。
管径D的选择在管道允许流速范围0.5~3m/s内,以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为原则。由于灌区是轮灌的方式灌溉,供水管与输水管根据干管的大小决定,选择干管中最大的管径。
4.5.2 水头损失计算
水头损失按项目灌片轮灌组最不利管路计算。
4.5.2.1 沿程水头损失
干管、支管均选用PE管,沿程水头损失按式(4)计算。
式中 Q为流量(m3/s);d为管道计算内径(mm);f为沿程水头损摩阻系数,取0.000915;m为流量指数,取1.77;b为管径指数,取4.77。
4.5.2.2 局部水头损失
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损失的10%计算。管道末端出口的工作压力应满足干管工作压力,干管高1m,自由水头控制在2m以上。
4.6 管网建筑物
根据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规定,取水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校核洪水标准为20年,均为小型建筑,各取水建筑物结构型式为重力式取水建筑,结构采用梯形实用堰,采用实用堰流的水力计算公式复核其过洪能力。具体计算如式(5):
式中 Q为过流量(m3/s);ε1为侧收缩系数;m为堰流量系数;n为堰孔数;b′为一个堰孔净宽(m);H0为堰顶全水头(m)。
取水建筑物设置有溢流段实用宽顶堰型式,坝高根据取水建筑物的高程要求和堰顶水头来确定,过水断面边墙高度根据堰高和堰顶全水头确定,基础埋深根据实际地形埋深为1.5~2.0m;取水建筑物后设厚0.5m的M7.5浆砌石护坦。
5 项目实施后效益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灌溉方式由原来的渠道灌溉变成管道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86,综合用水净定额2217万m3/万hm2。项目区规划745.67hm2耕地。现状灌溉需水量598.52万m3,工程实施后灌溉需水量192.23万m3,年节水量406.29万m3,水价按0.2元/m3计,工程年节水效益81.26万元,节水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后收益2933.9万元,项目区增加粮食产量2450t,增加草料2899t,增加产值912.5万元。项目实施后增加草料2899t,按每公顷天然草场年产2.46t干草计算,保护草场0.12万hm2,生态效应明显。
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在节水、增产优质饲草料、扩大牲畜饲养量上,都有着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牧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了维西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周边畜牧业发展也提供了可靠的发展模式。
[1]王东,李新,杨俊杰.江东灌区国家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效益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4):216-217.
[2]包小庆,李振刚.牧区水利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207-214.
[3]萨仁高娃,乌仁其其格.浅谈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2012(6):95-96.
[4]张文秀,云学峰.牧区灌溉节水节能技术措施综合评价方法[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4(4):4-5.
[5]包小庆,李和平,郭克贞,等.牧区水利节水灌溉试点项目评估分析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