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巴纪行

2015-11-24文/图_

读者·原创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巴人哈瓦那古巴

文/图 _ 梦 颖

古巴纪行

文/图 _ 梦 颖

哈瓦那的Malecón海滨大道

清晨五六点的哈瓦那已经从睡梦中醒来了。老爷车从街上开过,带着刺耳的喇叭声和难闻的黑色尾气,扬起漫天尘土。遛狗的人、在街边吃早饭的人、在路边聊天的人,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孩子们都去上学了,学校里响起上课铃声。商店陆续开门,一些卖食物的小店只开一扇窗,钱递进去,食物递出来。国营面包店和蔬菜瓜果店的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古巴的女人们喜欢颜色鲜艳、满是花朵的衣饰,也有女人把花插在头上,翘着屁股挺着胸,一扭一扭地走过去。而男人们见此会评论一番,或是直接对着她们做出亲吻的口型。路口的小公园里摆起了贩卖蔬菜、水果、肉类的摊子,种类丰富,像国内的菜市场。

这里是被誉为“加勒比海明珠”的古巴,因被墨西哥湾暖流轻轻抚过,即使在12月,气温也有20多摄氏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古巴美丽的海滩、植被茂密的山谷以及土壤肥沃的平原。于是,这里便有了世界闻名的蔗糖工业、烟草种植业,出产了顶级的雪茄、朗姆酒和咖啡。而四百年左右的西班牙殖民统治与加勒比以及南美地区的原住民文化、非洲的黑人文化、欧美文化甚至华人文化交织,在这座狭长美丽的岛屿上,繁衍出了独一无二的古巴文化。古老与现代、外来与本土、开放与封闭,这些相互矛盾的元素在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相生相依。

及时行乐

屋子里的老式电话响了,阿玛丽莉接起来,顺势坐在咯吱作响的皮制沙发上开始闲聊。阿玛丽莉是一位年近50岁的古巴妇女,肤色偏棕,一头齐肩鬈发,个子很高,是我在哈瓦那居住的民宿主人的姨妈,负责给房客做早餐、打扫卫生、照看房子以及接待新来的客人。古巴人不富裕,看起来贫富差距也不太大,除了看电视和聊天,古巴的中年妇女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更别提什么保养皮肤或去美容院做SPA。再加上热带强烈的紫外线和半辈子的劳作,阿玛丽莉看起来十分沧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她是一个活泼有趣的妇女,说起话来总是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她尤其喜欢给我们讲以前那些住在这里的背包客的故事,而西班牙语动听的声调为她的叙述增添了戏剧色彩。

和大多数古巴人一样,阿玛丽莉的生活是安逸的,工作简单,空闲的时候就趴在露台上看街景,见到熟人便打一声招呼。古巴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闲来无事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玩多米诺牌的,有聊天的,也有只是看着来往路人的,好像他们每天不用工作也能生活。哈瓦那生活节奏之慢,甚至让人怀疑这里是否是21世纪。

其实古巴人有理由慵懒安逸。政府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无论是普通的医院、诊所、家庭医生,还是欧美国家的人最看重的牙医,都是全民免费。而且古巴的医疗体系十分发达,光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包括医生、护士、护工等)就有26万左右,占总人口的2.3%,每137个古巴人中就有一名医生。每年,古巴还向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团队进行援助(比如古巴每年向委内瑞拉派出一定数量的医疗从业人员,而委内瑞拉的回报是石油,该项目被称为“石油换医生”计划)。我曾经在哈瓦那的一家餐厅遇到了一个在哈瓦那大学学医的厄瓜多尔青年,他说古巴的医学水平享誉拉丁美洲,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从事医疗事业的人都来这里学习深造。

除了医疗免费,教育在古巴也是免费的。因此,古巴人不需要花钱投资子女的教育。1961年,古巴政府开展了一项扫盲运动,现如今,古巴的成人识字率高达99.9%,15岁至24岁年龄段人群识字率达100%。古巴人每月的薪资也基本固定,所以古巴人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许多人都过着赚多少就花多少、及时行乐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古巴成为众多舞蹈家、音乐家、诗人等艺术家享受生活、寻找灵感的地方,而朗姆酒、鸡尾酒、古巴音乐、性感的混血女子、加勒比海、色彩丰富的流线型美式老爷车等元素,更是为古巴增添了许多魅力。

古巴式经济

古巴目前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绝大部分产业为国有制。2011年,在古巴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才逐渐允许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多限于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比如民宿、出租车、酒吧、餐馆等。虽然古巴“六大”决定逐步取消食品和日用品的配给制,但政府仍然会按需分配一些基本生活用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古巴流通着两种货币,一种叫作可兑换比索,简称CUC,持有者多为外国游客,大部分旅游产业如宾馆、民宿、餐厅、酒吧、剧院以及一些大型的超市、电子电器商店、奢侈品商店等,都使用这种货币;另一种是古巴比索,简称CUP,在大部分当地人去的国营商店,如小型超市、蔬菜瓜果店、面包店、甜品店、公交系统中使用,而政府每个月分发的薪资也是此种货币。而CUC与CUP的汇率竟然高达1∶24,这也就意味着,同样一个冰激凌球,古巴人只需花1比索就能买到,而外国人却要花24倍的价钱才能买到。

↑哈瓦那的中心城区,建筑都比较破败

↓作为哈瓦那主要旅游景点的老城区,这里的建筑都富有殖民主义色彩

古巴人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生活慵懒安逸,街上常有无所事事的人

然而,这种货币双轨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拿古巴的人均月收入来说,一个普通古巴人每个月的薪资只有15CUC左右,而一盒1升装的牛奶却要3CUC,在高档一点儿的餐馆,一个主菜就要10CUC。虽然政府强调收入平等,但当古巴人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一天的消费就比他们一个月的收入还高的时候,不平衡感显而易见。即便同样是古巴人,从事旅游业相关行业或是个体经济的人群收入也要远高于平均水平。所以,虽然整个社会看起来较为平均,但贫富差距真实存在。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旅游业,甚至引进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支撑全民免费的医疗、教育等福利体系,而无论是多么有限的对外开放,都会让财富在一部分人手中聚集。另一方面,政府又希望人民拥有平均的财富,于是控制薪资的发放,实现人人平等。但兼顾经济发展与财富平均并不能够轻易实现。

物资匮乏

除了贫富差距,物资缺乏是我在古巴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对古巴长期的经济封锁,同时也限制了许多与美国有商贸合作的外国公司同古巴进行贸易往来。

古巴城市中的商店和超市特别少,超市里商品的种类也十分有限。商店里售卖的零食,除了本土品牌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品牌,大多数都是瑞士的雀巢。饮料除了雪碧、可乐、芬达之外,几乎全部都是古巴西恩富戈斯省的自有品牌Ciego Montero。而新鲜的肉类、蔬菜等,大多只能从国营市场或当地的菜市场购买。即便是大型超市,也存在整个货架只摆放一种商品的现象。日常的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床上用品、服装等,在超市里几乎没有,需要到指定的国营商店购买。除此之外,2011年古巴政府才撤销了禁止古巴人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禁令,而外国人还不能在古巴买手机,只能租赁手机和SIM卡,每日的租金需要3美元到5美元。在古巴,除了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高等教育机构、国有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才拥有有线网络,且只能使用古巴本国的局域网;只有高档酒店才开设无线互联网,可以自由登录国外的网站,但使用者需要支付每小时6美元到10美元的上网费用。因此,想要去古巴的旅行者,一定要做好与外界隔绝的准备。

我曾遇到过一个在哈瓦那工作的IT工程师。他接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在国企为政府开发电脑软件,工资比普通古巴人高一点儿,却从来没有出过国。我问他:“难道你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他似乎有些无奈:“我没有足够的钱买机票出去旅游呀。”然后他又释怀地笑了笑,说:“其实古巴人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过,我们现在生活得还算不错,不愁吃穿,看病和读书都不用花钱,而古巴政府也正在努力地做出改变。那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好的。”

↑古巴人在街边玩多米诺牌。在古巴,这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娱乐方式

↓除了国营市场,蔬菜、肉类大多从这样的菜市场购买

猜你喜欢

古巴人哈瓦那古巴
带你“云游”哈瓦那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伏特加的瓶子被冲走了
古巴经济衰退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