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传统职业
2015-11-23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8期
I MAGE象
正在消失的传统职业
弹棉花、修钢笔、磨刀、木匠、石匠……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老手艺,如今都已经消失不见、或正在消失。
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让我们习惯于新时代的物化。于是,当人们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像是视觉残留。但手艺的精神远不止此。徐皓峰在《武人琴音》曾说:任何手艺,都是积累神经反应的经验,培养手感、体感,涉及气血。中国人的职业和身心是合一的。所以 “老艺人教徒弟,都是一管管一生,给孩子调气血,不让他过早出成绩。”。
这些传统职业也传递出了一个时代教育的缩影。
过去在江南农村,每到冬季就能听到“咚咚咚”清脆的手工弹棉花声,艺人腰绑弹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把棉花弹松,然后经过整形、拉线、平压等多道工序,做成御寒的棉胎。
宋代苏汉臣所画《杂技戏孩图》,幼儿与货郎担嬉戏,情态生动。
补锅匠总能让锅碗瓢盆发出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
寂静的午后,手艺人“磨剪子磨刀……”的长吆喝似乎总出现在午睡的梦里。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越来越锋利的菜刀,不知会在谁家案头,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
2011年6月14日,北京。位于东四南大街102号的广义修笔店,81岁的张广义师傅从17岁起就在此修理钢笔,是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