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演奏中的“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
2015-11-23王雯
王 雯
论琵琶演奏中的“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
王 雯
(庆阳市陇剧研究所,甘肃庆阳745000)
琵琶演奏中“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是近年来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问题,然而大多数演奏者对此认识模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其实文曲和武曲的演奏技法是可以互通和借鉴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说明,通过具体分析,以期帮助演奏者尽快解决“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疑虑。
琵琶演奏;文曲;武曲
琵琶以其宽广的音域和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首座”、“中国民乐之王”。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传统琵琶曲目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向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家根据乐曲格调和情绪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将琵琶乐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
琵琶文曲具有写意性、抒情性特点,常以优美、简朴而动人的旋律表达内心深处的倾诉,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演奏细腻、轻巧,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飞花点翠》等曲目。琵琶武曲是指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表现一定故事情节,且气势宏伟、结构较庞大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满将军令》、《汉将军令》、《水军操演》等曲目。在演奏过程中,由于文曲和武曲的演奏是可以互通和借鉴的,因此,便有了“文曲武弹”和“武曲文弹”之说。
一、琵琶演奏中的“文曲武弹”
所谓“文曲武弹”就是要准确把握文曲的结构,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不能笼统地认为只要是文曲就是轻柔和婉转,文曲也应有层次变化。错误的理解会导致整首乐曲演奏得过于平淡,造成没有筋骨的现象。所以,要将一首文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必须注意速度的缓急、音色的刚柔和力度的轻重,都要做到抑扬顿挫、动静结合和收放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要演奏得起伏有度、刚柔相宜。同时,也要注意演奏文曲不能一味追求“文”,认为“文”就是缓、柔、轻、静,这无疑会将乐曲演奏得过散,缺乏节奏的律动。
琵琶文曲善于表现含蓄、抒情的情感,所以较少运用快速弹挑、扫拂等技巧,加之演奏者经常对文曲的“文”有曲解,导致乐曲演奏很容易出现平淡拖沓、索然无味的现象。其实文曲也应有精气神,也有其本质的客观要求和观众的现实需要。
一般的文曲如《飞花点翠》、《梅花三弄》,弹奏时大多选择龙眼手型,多用手腕带动手指弹奏,左右手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右手指甲一弦触弦点应在复手以上约6厘米处,二、三、四弦依次略高于一弦,乐曲中要求的“上”、“中”应在十八品左右弹奏或者更高一些。指甲触弦较浅(约2毫米),这样弹奏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婉转悠扬、层次分明。文曲较多采用吟、揉、带、打、推、挽等技法,轮指应采用中速、平稳、舒缓的中速长轮。左手的推拉、绰注、吟揉、打音、泛音都应讲究虚实之美,巧妙地运用其基本技法,从而使音乐意境更优美、更富有诗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浔阳月夜》就是充分发挥了琵琶文曲的演奏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推、拉、吟、揉等技法,使音乐意境更富有诗意,犹如一幅清丽的中国风景画,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回味。特别在第一段“江楼钟鼓”中,先以弹挑及半轮接挑,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箫声,描绘夕阳映江面、晚风拂涟漪的景色。随后运用推、拉、吟、揉、绰等技法,奏出音乐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意境深远。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欸乃归舟”,运用弹轮挑弹和摭弹,间以推、拉、擞、打等技法,奏出复线式递降递升的旋律,速度由慢渐快,力度由弱渐强,表现了归舟、浪花、橹声由远而近的意境。第十段“尾声”,在低音区(一把位)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运用长轮、勾轮、推、拉、吟、泛音等技法,表现归舟远去、江水一片宁静的夜色。
再如《塞上曲》的旋律是在虚音、实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错配合中,在弹、挑、泛音等单音与推、拉、轮指等连音的巧妙穿插中,表现出似怨似恨的旋律特点。尤其在第一段“宫苑春思”中,着力运用了左手的推、拉、吟、打、等技法,以表现王昭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其中,擞音指法的演奏,突出了委婉凄楚的情绪;大吟指法的演奏,深切悲怆;整段的音乐中,虚实音交错,音量音色变化多端,使音乐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王昭君思乡的情绪。
琵琶文曲的左右手指法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变性的力度控制与音色控制,常为表现乐曲内在情感的最好手段,利用右手指法过弦的角度、力度及过弦工具的不同,使音色产生变化,利用不同的弹弦点,产生不同音色对比,弹在近复手处音色较刚硬,弹在远离复手处音色较轻柔。在弹法上要重视这样的变化,演奏中,常通过弹弦点的变化来求得音色、音量的变化,以适应琵琶文曲细腻情感表达的需要。
文曲弹奏中经常用到绰注技法,虽然好像是简单的上下滑动作,但在此动作基础上的力度和速度,尤其在按压琴的控制上很有讲究,要求左手按压力要均匀、结实,滑到音位后,手指的力量不能放下来。也要注意下滑速度不能过快和过慢,要做好刚性滑音与柔性滑音的对比。文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句的划分,因为我国传统文曲并非严格按照节拍划分来断句,因此,演奏者演奏时也就容易出现切断乐思流动或不断句的现象,所以演奏者必须处理好这一点。
二、琵琶演奏中的“武曲文弹”
琵琶演奏中的“武曲文弹”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侧重叙事性和写实性。武曲虽然需要相当高的技巧来铺叙情节内容,但不能忽略乐曲内容刻画所必须的情感表达。“文弹”就是为了纠正在武曲演奏中重技巧轻表现、重状物轻神情的偏向而言的。其宗旨是武曲的演奏必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武”。但这个“武”不是表面的,而是要靠更深刻的内在功力和演奏技术来表现作品。
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是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满轮等。武曲弹奏时多用凤眼手型,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龙船》等曲目。弹奏这类乐曲,通俗的说就是指甲触弦要深一点(约4~5毫米),手指立一些,与琴弦的夹角保持在45度左右。弹奏弹挑,轮指时力量要集于手指尖,直接给弦一定的压力。单音弹奏强音时,需借助大指推住食指弹奏。扫拂时需大臂用力,带动小臂,手腕、手指斜扫过四弦。拂时手腕带动大指用力带过四弦,扫拂时要掌握好扫出和拂回的力度,两个指法一定要协调,不能扫重拂轻。弹奏轮指时手指贴近弦弹出,力量集中于手掌与指尖,轮指速度以快轮为主。但弹奏武曲,不是比力气大、声音响,也要讲究含蓄、动听。
如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霸王卸甲》。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十面埋伏》是站到刘邦一边,着重写刘邦汉军贡武的雄姿,决战的胜利以及凯旋而归的英雄气慨;而《霸王卸甲》则是站在项羽一边,着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战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悲剧,对这位名躁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扬。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苏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战前准备,第二部分描写激烈的战争过程,第三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这里又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在“楚歌”中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曲调。这时的长轮要采用文曲的弹奏方法,指尖要触弦浅一些,以舒缓为主,和前面的战斗场面力度大的快轮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别姬”则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法,和“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种悲愤欲绝,从而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
再如《海青拿天鹅》,为了表现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在第十四、第十五段,运用了挑轮、滚、滚双、并四弦、滚四弦等技法和自由而不稳定的节奏音型、不断模进的音调,来描绘海青在天空中时起时伏的姿态。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曲调犹如海青的紧逼与天鹅的惊慌逃窜。音乐采用模进手法,如同海青一次次追逐、啄咬,天鹅一次次挣扎、逃脱,气氛紧张。紧接其后的第十六段中,琵琶长轮、轮双、勾搭、夹扫等技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紧张的气氛达到顶点。海青的凶狠和天鹅的呼号在音乐中时有所闻,表现了强烈的搏斗气氛。
弹奏武曲一定要考虑触弦的角度,武曲一般情况下速度较快,演奏时在音色上侧重刚亮。武曲还常用旋律变奏结合不同指法的不同效果来叙演各个不同的情节内容,尤其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指法,以获取不同效果。
弹奏武曲也应当借鉴文曲演奏的一些技巧,“武曲文弹”这一手法,如能理解和运用,不但丝毫不会削弱武曲的表现力,相反更可以突出威武雄壮、气魄宏大、刚劲有力的气势。同时,出音也能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加深对乐曲的内在表现,使整个乐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三、结语
文曲和武曲的形成已成为琵琶音乐文献中较具代表性的典范,它标志着我国琵琶艺术发展的辉煌成果。长期以来,不管是文曲还是武曲一直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琵琶演奏中,不管是“文曲武弹”还是“武曲文弹”,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让弹奏技法多元化,相互发生联系,取长补短,通过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将传统琵琶演奏技艺发扬光大。
J632.33
A
1005-3115(2015)18-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