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罪恶悄然来临

2015-11-23

中外文摘 2015年5期
关键词:忠臣罪恶希特勒

当罪恶悄然来临

□ 刘 波

小时候读历史故事书,常常感慨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那么“笨”:明明是“奸臣”,却非要宠信,明明是“忠臣”,却非要疏远,乃至迫害,也常常想,假如我是皇帝,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只要始终信用忠臣,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长大后,读了更严肃的历史书,才慢慢意识到,所谓的“忠”与“奸”并不像戏曲舞台上的红脸白脸一样显明昭彰,王朝的衰败,也不像道德化的传统中国史家所宣称的那样,都是宠信奸佞导致的结果,通常的情况是,渺小的人受大潮的裹挟,无能为力。

问题是,现代的成熟的成年人,真的不会在更复杂也离我们更近的问题上,有类似的幼稚想法吗?希特勒的德国也许是个好例子。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导致纳粹德国兴起最大的罪魁祸首,一直被归为英法美的绥靖主义政策。全世界几乎会公认,当年绥靖政策的低级和愚蠢是明显可见的,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好像是不证自明,而当年与希特勒妥协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也似乎已经坐稳了“历史笑柄”的位子。

事实上,当时许多非常明智的人,都对希特勒政权有着极为混乱的认识。曾任美国《新闻周刊》驻外总编的安德鲁·纳戈尔斯基的《希特勒的土地:美国人亲历的纳粹疯狂之路》(重庆出版社)一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主题就是,记录当时人们对希特勒看法的困惑、混沌与互相矛盾。不过,纳戈尔斯基选取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身处德国的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来回溯希特勒的崛起历程,以及他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即使在希特勒已经紧锣密鼓准备战争的时候,许多非常睿智、非常了解德国的观察家,仍然对他抱有幻想,对和平抱着一厢情愿的虚幻期待。比如,直到1939年5月,就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几个月,曾在1920年代最早注意到希特勒的美国记者韦根还在美国媒体发表长文分析说,希特勒几乎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实际的威胁,因为他不大可能用他“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做赌注来冒险。

这并不奇怪,在本书最精彩的一个段落里,曾在德国做记者、后来成为著名播音员的霍华德·K·史密斯总结了外国人认识希特勒德国的四个过程,以此说明德国的迷惑性。首先,即使是很多坚决反对纳粹的人,到了德国之后,都会被第一印象迅速征服,在心理上缴械投降,因为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在表面上整洁优雅,井然有序,不由得人不心生好感,尤其是英俊潇洒,身穿制服的德国男人,对女性颇有杀伤力。到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个制服和枪支构成的国家,正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第三阶段是,你会嗅到危险,你会认识到,这些干净整洁的人,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变成杀人机器。第四阶段则是一种至为深切的恐惧:这是一股全世界迄今没有见到过的陌生的黑暗力量,对文明社会本身造成了真实、直接而迫切的威胁。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摘自《经济观察报》)

猜你喜欢

忠臣罪恶希特勒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罪恶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石奢自刎
罪恶赎金
《罪恶赎金》
罪恶的官商“二人转”
刺杀希特勒
夜读忠臣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